4LDoLAZVmmQ作者:董一凡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董一凡:欧洲回归对华理性步子应更大些/e3pmub6h5/e3pr9baf6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刚刚在瑞士小镇达沃斯落下帷幕。面对地缘政治危机、经济全球化“逆风”、气候变化加剧等诸多挑战,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成为本次达沃斯论坛的焦点之一。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致辞中表达了欧洲对“严酷地缘战略竞争”的担忧,并在谈到中国时表示欧盟“必须与北京进行建设性接触”,“现在是时候本着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了”。 显然,欧洲安全与发展方面的内外处境正在使其思索如何调整对外政策,包括如何更加理性务实地处理对华关系。从经济现状来看,欧洲国家在缓解乌克兰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持续多时的通胀受到一定抑制。不过,欧洲经济总体上仍然未能摆脱窘境。根据欧洲央行公布的数据,预计202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为0.7%,2025年预期也仅略高于1%。 就经济动力而言,欧洲有着作为世界经济重要一极的基础或“底蕴”,但也正在面临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以及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不利局面。比如,欧洲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平台经济、新兴通信技术、半导体等领域缺乏足够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土壤,光伏、风电、电池、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面临能源成本上升、财政支持减弱的局面。在推进对俄能源“脱钩”过程中,欧洲能源供应在成本方面所面临的后遗症不断显现,连冯德莱恩也不得不承认“家庭和企业背负天价能源账单,一时看不到下降的苗头”。 在安全和地缘政治环境方面,欧洲正面临安全投入不断上升但安全感、稳定性并未随之“水涨船高”的局面。乌克兰危机加剧以来,欧盟及主要大国就军事援助乌克兰的限度、平衡援助和财政的关系、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等政策反复运筹谋划,但仍难实现以同盟和威慑谋求非包容性、非对称性安全的安全观。接下来,欧盟以既有路线换取安全的思路,还将面临跨大西洋关系的变局,无论美国新政府要求北约盟友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还是声称将以削减军援在乌克兰问题上“以压促和”,都意味着欧盟不得不为自己的军事安全投入更多资源。如果继续坚持现有安全理念和目标,欧盟未来可能陷入独自支撑的消耗性进程,这对欧洲发展投入乃至战后80年来社会政策体系的冲击不言而喻。 换句话说,欧洲经济在面临结构性问题的同时,还背负着“政治税”和“安全税”。在竞争日趋激烈、民生改善诉求不断向政治环境传导的当下,如何“减负前行”成为欧洲领导人的一道必答题。虽然解决安全与发展层面的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欧盟在寻求自我“减负”的过程中依然可以选择一些易于着手和见效的路径。正如冯德莱恩在本次达沃斯论坛期间所提到的,与中国深化关系就是一个理性选择。对于欧盟摆脱当前窘境而言,进一步维护和深化与中国在经贸、投资、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无疑有助于减轻内外复杂因素对欧洲经济的冲击,有利于欧洲主要国家用好经济规模、规则影响力等现有的一些传统优势。 从这次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演讲中释放的信息看,欧洲战略界正在试图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务实理性因素,但同时,在所谓的“竞争”层面依然没能摆脱矛盾心态。冯德莱恩提出欧盟将把中欧建交50周年作为深化接触与合作的机会,“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这可以说是欧盟在“对华去风险化”概念提出以来,冯德莱恩和欧委会层面并不多见的积极表态,这种风向性变化有望为双方产业界注入深化经贸合作与依存的信心。在价值观层面,冯德莱恩也提到“在维护和坚持我们价值观”的同时,“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并适应新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欧盟近年来围绕“价值观”的高调和执着有所调整。 当然,在跨大西洋联盟仍被欧洲普遍认为“至关重要”的背景下,欧盟一些人以“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视角看待中欧关系的惯性一时难以彻底扭转。在全球经贸形势动荡加剧的情况下,欧盟也仍在试图为其强化产业保护以及所谓“经济安全化”政策寻找借口。由此看来,在内外形势最新变局下,对华政策回归理性务实正在欧盟内部积累越来越大的共识,只是回归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不够坚定。尽管如此,欧方理性与务实姿态的逐渐回归,仍将为中欧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层面重拾互信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 173782920161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37829201612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世界经济论坛2025年年会刚刚在瑞士小镇达沃斯落下帷幕。面对地缘政治危机、经济全球化“逆风”、气候变化加剧等诸多挑战,如何重塑全球经济增长格局成为本次达沃斯论坛的焦点之一。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在致辞中表达了欧洲对“严酷地缘战略竞争”的担忧,并在谈到中国时表示欧盟“必须与北京进行建设性接触”,“现在是时候本着公平和互惠的精神,寻求与中国建立更平衡的关系了”。 显然,欧洲安全与发展方面的内外处境正在使其思索如何调整对外政策,包括如何更加理性务实地处理对华关系。从经济现状来看,欧洲国家在缓解乌克兰危机对经济的负面影响方面取得一定成效,持续多时的通胀受到一定抑制。不过,欧洲经济总体上仍然未能摆脱窘境。根据欧洲央行公布的数据,预计2024年欧元区经济增长率仅为0.7%,2025年预期也仅略高于1%。 就经济动力而言,欧洲有着作为世界经济重要一极的基础或“底蕴”,但也正在面临一些长期性、结构性问题以及地缘政治动荡带来的不利局面。比如,欧洲在人工智能、量子计算、平台经济、新兴通信技术、半导体等领域缺乏足够厚实的产业基础和土壤,光伏、风电、电池、储能等绿色能源产业面临能源成本上升、财政支持减弱的局面。在推进对俄能源“脱钩”过程中,欧洲能源供应在成本方面所面临的后遗症不断显现,连冯德莱恩也不得不承认“家庭和企业背负天价能源账单,一时看不到下降的苗头”。 在安全和地缘政治环境方面,欧洲正面临安全投入不断上升但安全感、稳定性并未随之“水涨船高”的局面。乌克兰危机加剧以来,欧盟及主要大国就军事援助乌克兰的限度、平衡援助和财政的关系、避免冲突进一步升级等政策反复运筹谋划,但仍难实现以同盟和威慑谋求非包容性、非对称性安全的安全观。接下来,欧盟以既有路线换取安全的思路,还将面临跨大西洋关系的变局,无论美国新政府要求北约盟友将军费提升至GDP的5%,还是声称将以削减军援在乌克兰问题上“以压促和”,都意味着欧盟不得不为自己的军事安全投入更多资源。如果继续坚持现有安全理念和目标,欧盟未来可能陷入独自支撑的消耗性进程,这对欧洲发展投入乃至战后80年来社会政策体系的冲击不言而喻。 换句话说,欧洲经济在面临结构性问题的同时,还背负着“政治税”和“安全税”。在竞争日趋激烈、民生改善诉求不断向政治环境传导的当下,如何“减负前行”成为欧洲领导人的一道必答题。虽然解决安全与发展层面的这些问题不可能一蹴而就,但欧盟在寻求自我“减负”的过程中依然可以选择一些易于着手和见效的路径。正如冯德莱恩在本次达沃斯论坛期间所提到的,与中国深化关系就是一个理性选择。对于欧盟摆脱当前窘境而言,进一步维护和深化与中国在经贸、投资、科技、全球治理等领域的对话与合作,无疑有助于减轻内外复杂因素对欧洲经济的冲击,有利于欧洲主要国家用好经济规模、规则影响力等现有的一些传统优势。 从这次冯德莱恩在达沃斯论坛演讲中释放的信息看,欧洲战略界正在试图为中欧关系注入更多务实理性因素,但同时,在所谓的“竞争”层面依然没能摆脱矛盾心态。冯德莱恩提出欧盟将把中欧建交50周年作为深化接触与合作的机会,“在可能的情况下,甚至可以扩大双边贸易和投资关系”,这可以说是欧盟在“对华去风险化”概念提出以来,冯德莱恩和欧委会层面并不多见的积极表态,这种风向性变化有望为双方产业界注入深化经贸合作与依存的信心。在价值观层面,冯德莱恩也提到“在维护和坚持我们价值观”的同时,“改变我们的行为方式并适应新的现实”,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欧盟近年来围绕“价值观”的高调和执着有所调整。 当然,在跨大西洋联盟仍被欧洲普遍认为“至关重要”的背景下,欧盟一些人以“泛政治化”“泛安全化”视角看待中欧关系的惯性一时难以彻底扭转。在全球经贸形势动荡加剧的情况下,欧盟也仍在试图为其强化产业保护以及所谓“经济安全化”政策寻找借口。由此看来,在内外形势最新变局下,对华政策回归理性务实正在欧盟内部积累越来越大的共识,只是回归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不够坚定。尽管如此,欧方理性与务实姿态的逐渐回归,仍将为中欧在政治、经济、安全等层面重拾互信创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欧洲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