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EdHJJCuWm作者:李长安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李长安:新时代西部“双城记”五周年启示录/e3pmub6h5/e3pr9baf6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提出,至今已经过去5年时间。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庆和成都唱好了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为西部大开发树立了发展样板,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当时刚刚成为直辖市不久的重庆与四川省省会成都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就以双城协同发展的方式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抓手之一。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发布。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与此同时,成渝两地也都将建设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号工程”和当地工作的总牵引,相互协调共进。据统计,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由不足6.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预计8.6万亿元,在全国的经济份额占比由6.3%提升至6.5%,占西部地区比重已超3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3年,西部地区GDP从20.5万亿元增至26.9万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经验为西部大开发树立了榜样,相关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按照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最终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那么,地理位置相邻、产业基础较为扎实、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重庆和成都,被选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的区域增长极就成为必然。 虽然如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如何协作发展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实践也取得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协作发展。虽然西部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市情存在区别,但生态保护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是坚持创新协作发展。产业间的互补和协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双城之间的创新协作发展,川渝两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正呈现深度融合态势。据统计,2024年前11个月,川渝两省市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26%;三是协同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比如两地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发布“免证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清单,推出多个“川渝通办”事项等。 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进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需要完善体制机制保障。除了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双城协调一致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加以辅助和支撑。比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打造重庆和成都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大幅缩短双城时空距离。加密织就川渝间高速公路网络,促进货运物流更为畅通,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在公共服务方面,两地公共服务协作统一平台基本完成。5年来,川渝两地教育医疗养老合作更加密切,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65个,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联合打造川渝“银发经济”产业园,如此等等。 实际上,较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一些区域城市发展集群需要唱好“三城记”“四城记”甚至更多,城市之间的协作难度更大。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来说,如何加强各地区之间、各城市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1加1大于2”的产业集群发展扩散效应,仍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索的问题。令人振奋的是,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内的诸多区域协作发展集群正在持续发力,积累经验,这不仅为西部大开发增添新动能,也正在为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173791473818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37914738185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2020年1月,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正式提出,至今已经过去5年时间。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重庆和成都唱好了新时代西部“双城记”,在西部形成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并为西部大开发树立了发展样板,积累了宝贵经验。 在中国区域发展板块上,成渝地区一直举足轻重。早在上世纪90年代末,我国作出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部署。当时刚刚成为直辖市不久的重庆与四川省省会成都由于历史和地缘的关系,就以双城协同发展的方式成为推动西部大开发的重要抓手之一。2011年,《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正式发布。2016年,国家发改委和住建部联合印发的《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提出,到2020年,成渝城市群基本建成经济充满活力、生活品质优良、生态环境优美的国家级城市群;2030年,成渝城市群完成由国家级城市群向世界级城市群的历史性跨越。2021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强调突出重庆、成都两个中心城市的协同带动,注重体现区域优势和特色,使成渝地区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重要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改革开放新高地、高品质生活宜居地,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与此同时,成渝两地也都将建设双城经济圈作为“一号工程”和当地工作的总牵引,相互协调共进。据统计,5年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生产总值由不足6.3万亿元增长至2024年预计8.6万亿元,在全国的经济份额占比由6.3%提升至6.5%,占西部地区比重已超30%。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快速发展,对西部地区乃至全国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明显增强。数据显示,从2019年至2023年,西部地区GDP从20.5万亿元增至26.9万亿元,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引擎。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发展经验为西部大开发树立了榜样,相关模式值得总结和借鉴。按照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的“增长极”理论,一个地区的经济增长通常是从一个或数个“增长中心”逐渐向其他地区传导,最终带动其他地区实现均衡发展。因此,应选择特定的地理空间作为增长极,以带动经济发展。那么,地理位置相邻、产业基础较为扎实、经济发展程度相似的重庆和成都,被选为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的区域增长极就成为必然。 虽然如此,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地区间如何协作发展却是一个较为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发展实践也取得了丰富经验。概括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绿色协作发展。虽然西部地区各城市之间的市情存在区别,但生态保护在西部大开发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二是坚持创新协作发展。产业间的互补和协作也是区域经济发展的一大难题。为了更好地实现双城之间的创新协作发展,川渝两地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正呈现深度融合态势。据统计,2024年前11个月,川渝两省市共建科技创新联盟50余个,技术合同登记成交额增长26%;三是协同促进区域市场一体化。比如两地深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和土地制度改革,协同推进川渝政务服务一体化,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联合发布“免证办”“一件事一次办”等清单,推出多个“川渝通办”事项等。 以区域市场一体化促进区域经济协同发展,打破区域壁垒,进而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还需要完善体制机制保障。除了政策制定和执行层面,双城协调一致还需要其他配套措施加以辅助和支撑。比如在交通基础设施方面,打造重庆和成都之间的“1小时”通勤圈,大幅缩短双城时空距离。加密织就川渝间高速公路网络,促进货运物流更为畅通,企业供应链成本有效降低。在公共服务方面,两地公共服务协作统一平台基本完成。5年来,川渝两地教育医疗养老合作更加密切,结对共建“双一流”学科65个,二级及以上公立医院161项检查检验结果互认,联合打造川渝“银发经济”产业园,如此等等。 实际上,较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其他一些区域城市发展集群需要唱好“三城记”“四城记”甚至更多,城市之间的协作难度更大。特别是对西部地区来说,如何加强各地区之间、各城市之间的协作,充分发挥“1加1大于2”的产业集群发展扩散效应,仍是一个需要从理论上和实践上进一步加以探索的问题。令人振奋的是,包括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在内的诸多区域协作发展集群正在持续发力,积累经验,这不仅为西部大开发增添新动能,也正在为全国实现高质量发展扮演“领头羊”的角色。(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