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MANuP62rI作者:余翔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余翔:收紧“小额豁免”保护不了美国企业/e3pmub6h5/e3pr9baf6日前,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通知,根据新实施的关税举措,来自中国的邮寄包裹必须经过正式海关入境的手续。这意味着,自中国进口、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的“小额豁免”被取消。表面上,这一政策调整旨在保护美国本土企业,但其引发的争议却远超关税本身。在美国国内,不同利益群体对是否收紧“小额豁免”政策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对纺织、玩具和家电等传统制造业及在美国境内设有仓库和物流网络的亚马逊等美国本土电商、零售商来说,来自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的低价商品是其主要的竞争压力。据美国海关统计,申报“小额豁免”的货物数量从2015财年的1.39亿件已增加到2024年的超过13.6亿件。诸如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等美国大型零售商与制造商的代表们当然希望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成本从而压减外国产品市场份额,保护本土生产。然而,收紧“小额豁免”同样受到大量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强烈反对。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进口低价商品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加征关税,价格上涨的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将直接推高家庭开支,尤其对于经济负担较重的群体来说,生活压力会更为沉重。而对于依赖低价进口商品或原料以维持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说,面对免税政策收紧,如果不涨价就会压缩利润空间,让本就微利经营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而涨价将会伤害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市场竞争力。在经营成本外,部分企业还可能需要重新搭建供应链,这会造成成本进一步上升。在当前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美联储推迟降息的背景下,收紧“小额豁免”无疑会加剧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困境,让美国社会更加撕裂。 上述分歧反映了美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美国制造业长期依赖低廉劳动力,缺乏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水平原地踏步。收紧“小额豁免”政策虽能提供短期保护,但若不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这种所谓的“保护”只是扬汤止沸,或许能起到延缓衰退的效果,但并不能根本解决美国本土产业的竞争力问题。跳出制造业的视角,仅对美国政府而言,收紧“小额豁免”或许是一笔合适的买卖。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如果取消“小额豁免”,到2026年,美国政府将获得约6.9亿美元的额外关税收入。更何况,还有美国本土制造业厂商给予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支持。但其代价则大部分由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承担。事实上,收紧“小额豁免”并非简单增加了关税数额,还包括引入更繁杂的检查清关流程、更庞大的海关与物流工作人员规模、物流与仓储基础设施迁移需求等,据测算,这给消费者与中小企业带来的损失高达每个月30亿美元。一进一出,收紧“小额豁免”相当于一笔对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征收的额外税收,且从收益比来看相当低效。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善、劳动力培养、能源结构优化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无论是美国的芬太尼监管不足问题还是美国国内产业结构问题,都无法通过关税补贴以及威逼利诱制造业回流而得到解决。推动制定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规则,稳慎协调经贸政策,加强关键技术、市场准入领域的深入合作,才是破解美国复杂问题的正道。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美国收紧“小额豁免”意味着短期运营成本增加,通关手续和物流变得更为复杂。但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新市场和加强政策应对,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在变动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寻找到新的机会,并保持竞争力。首先,优化供应链结构。随着关税负担增加,中国企业应重新评估供应链结构,特别是在涉及低价值商品的进出口环节。通过加强对其他市场贸易政策的监控,及时调整业务战略,企业应提前预判政策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同时,做好物流、清关等环节的成本控制,降低整体运营费用,保持产品价格竞争力。其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低价值商品关税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因此,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升级和技术改造,在不依赖低价优势的情况下保持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美国市场,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关注度和忠诚度较高,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更高品质和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最后,调整市场布局。中国企业应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特别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这些市场的关税政策和贸易环境相对稳定,能够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综上,虽然美国收紧小额关税豁免政策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运营难度,但适应政策变化并加速转型,中国企业依然能够在变动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找到新的机会并获得成功。(作者是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专家。文章仅为个人观点)173869912039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3871050988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日前,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发布通知,根据新实施的关税举措,来自中国的邮寄包裹必须经过正式海关入境的手续。这意味着,自中国进口、价值低于800美元的商品的“小额豁免”被取消。表面上,这一政策调整旨在保护美国本土企业,但其引发的争议却远超关税本身。在美国国内,不同利益群体对是否收紧“小额豁免”政策有着截然不同的立场。对纺织、玩具和家电等传统制造业及在美国境内设有仓库和物流网络的亚马逊等美国本土电商、零售商来说,来自中国和其他低成本国家的低价商品是其主要的竞争压力。据美国海关统计,申报“小额豁免”的货物数量从2015财年的1.39亿件已增加到2024年的超过13.6亿件。诸如美国全国纺织团体协会等美国大型零售商与制造商的代表们当然希望通过提高进口商品的关税成本从而压减外国产品市场份额,保护本土生产。然而,收紧“小额豁免”同样受到大量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强烈反对。对于低收入家庭来说,进口低价商品是其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加征关税,价格上涨的部分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将直接推高家庭开支,尤其对于经济负担较重的群体来说,生活压力会更为沉重。而对于依赖低价进口商品或原料以维持竞争力的中小企业来说,面对免税政策收紧,如果不涨价就会压缩利润空间,让本就微利经营的中小企业雪上加霜;而涨价将会伤害消费者购买意愿,影响市场竞争力。在经营成本外,部分企业还可能需要重新搭建供应链,这会造成成本进一步上升。在当前美国通胀水平居高不下、美联储推迟降息的背景下,收紧“小额豁免”无疑会加剧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的困境,让美国社会更加撕裂。 上述分歧反映了美国制造业的结构性问题。美国制造业长期依赖低廉劳动力,缺乏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提升,制造业水平原地踏步。收紧“小额豁免”政策虽能提供短期保护,但若不推动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这种所谓的“保护”只是扬汤止沸,或许能起到延缓衰退的效果,但并不能根本解决美国本土产业的竞争力问题。跳出制造业的视角,仅对美国政府而言,收紧“小额豁免”或许是一笔合适的买卖。美国国会预算办公室预计,如果取消“小额豁免”,到2026年,美国政府将获得约6.9亿美元的额外关税收入。更何况,还有美国本土制造业厂商给予政策执行者的政治支持。但其代价则大部分由消费者和中小企业承担。事实上,收紧“小额豁免”并非简单增加了关税数额,还包括引入更繁杂的检查清关流程、更庞大的海关与物流工作人员规模、物流与仓储基础设施迁移需求等,据测算,这给消费者与中小企业带来的损失高达每个月30亿美元。一进一出,收紧“小额豁免”相当于一笔对美国消费者和中小企业征收的额外税收,且从收益比来看相当低效。制造业的发展与升级需要科技创新、产业链完善、劳动力培养、能源结构优化等多方面协同推进。无论是美国的芬太尼监管不足问题还是美国国内产业结构问题,都无法通过关税补贴以及威逼利诱制造业回流而得到解决。推动制定更加公平透明的国际规则,稳慎协调经贸政策,加强关键技术、市场准入领域的深入合作,才是破解美国复杂问题的正道。站在中国企业的角度,美国收紧“小额豁免”意味着短期运营成本增加,通关手续和物流变得更为复杂。但通过优化供应链、提升产品附加值、拓展新市场和加强政策应对,中国企业仍然可以在变动的国际贸易环境中寻找到新的机会,并保持竞争力。首先,优化供应链结构。随着关税负担增加,中国企业应重新评估供应链结构,特别是在涉及低价值商品的进出口环节。通过加强对其他市场贸易政策的监控,及时调整业务战略,企业应提前预判政策风险,做好应对措施。同时,做好物流、清关等环节的成本控制,降低整体运营费用,保持产品价格竞争力。其次,提高产品附加值。随着低价值商品关税增加,企业的利润空间将被压缩。因此,通过产品创新、品牌升级和技术改造,在不依赖低价优势的情况下保持市场竞争力显得尤为重要。尤其在美国市场,消费者对品质和品牌的关注度和忠诚度较高,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提供更高品质和更优质的用户体验,赢得更大市场份额。最后,调整市场布局。中国企业应积极开拓其他市场,减少对美国市场的依赖。特别是东南亚和非洲等地区,这些市场的关税政策和贸易环境相对稳定,能够为中国企业提供新的市场空间。综上,虽然美国收紧小额关税豁免政策增加了中国企业的运营难度,但适应政策变化并加速转型,中国企业依然能够在变动的国际贸易环境中找到新的机会并获得成功。(作者是中国建设银行研究院高级专家。文章仅为个人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