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MzaE05H8D作者:林晶珂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林晶珂:AIGC让创作者不再过度依赖算法/e3pmub6h5/e3pr9baf6刚刚过去的2024年被很多创作者称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的元年。以社交媒体运营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逐渐嵌入从选题策划、需求分析、内容生产到营销分发、数据复盘等流程,成为不少专业创作者跨界合作的桥梁,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为爱发电”甚至利用一技之长谋生的契机。数字媒体将麦克风交给了每一个人。从博客时代开始,文学、设计、音乐、摄影等垂直领域的爱好者就得以将内容转化为影响力,并依托平台完成流量变现。不过,业内皆知这背后存在着“1%法则”:一个网红大咖的背后可能有成百上千个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只有少数受到平台眷顾的人才能成为价值分配的幸运儿。社交媒体平台成功将内容创作变为可盈利的经济模式,但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需要获取足够规模注意力的游戏,而平台算法往往导向赢家通吃。平台与创作者之间并不对等。创作者们就像长期租赁商场流动店铺的经营者,平台有能力决定客人从哪个门进来、注意力在店铺停留多久以及买单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激活剩余99%的潜能?AIGC产品往往采用问答式交互,无需用户下载和配置,较低的使用门槛可为创作者经济注入强势动能。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49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AIGC产品;将其作为办公助手的用户占比达45.5%。就创作流程而言,AIGC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理解、融合与关联的处理能力,可以协助创作者将灵光一现的想法转换为内容。 笔者模拟过多次AIGC创作,发现只要选好合适的工具,掌握“提示词”技巧,即可借助其具备海量数据支持的优势快速成为一名不差的创作者。当然,专业积累、审美和热情非常重要。比如,原本就擅长设计的人可以更轻易地分辨AIGC图像生成的质量,借助工具跳过不必要的试错环节;而门外汉在初期只能模仿。但这至少解决了“腰部创作者”的痛点:他们可能并非全职创作者,创作时间有限,缺少资源推广。AIGC可以辅助他们提升收集信息的效率,把握营销策略的风向,同时降低运营账号过程中重复性工作的成本。另一方面,AIGC可以打破创作的“墙”,使跨领域的协同创作更便捷。AIGC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在学习人类经验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模拟灵感、顿悟等创造知识系统演进。如果简单描绘一张“AIGC+”创作者经济的产业生态图谱,不难发现,除了持续涌现的基础大模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AI写作、AI设计、AI音乐、AI配音、AI视频等多种内容形态的应用,并初步形成了开放式边界的创新生态。这意味着,即便创作者在短期内仍无法摆脱与平台的不平等关系,仍可在现有条件下借助AIGC跨界玩一玩,用A领域有限的影响力来撬动B领域。这将为创意表达和内容消费的格局带来很大变化。据高盛乐观估计,创作者经济规模将从2023年的250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4800亿美元。本质上,AIGC赋能创作者经济“加速跑”的关键是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正如《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经典的“一千个粉丝”理论,一个成功的创作者不需要百万美元或百万粉丝,只需要数千个愿意为其创意买单的粉丝就可以谋生。现在的用户已经不留恋博客时代的广场式社交了,互联网上最活跃的“Z世代”群体非常愿意为个性与热情买单。从这一点出发,创作者只需找准适配自己的利基受众,并为之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就能打破平台潜在的“1%法则”并创造出整体增量。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是我国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除了不断迭代的AIGC,能够分散确权的区块链技术及其衍生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亦可为创作者经济实现去中心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提供支撑。学者王亚楠和张颖铧认为,这将导向一个“以创作者趣缘圈层为驱动、按贡献自动分配的内容生产体系”。换言之,将创意变现不再需要过度依赖流量至上的算法意志,而是将创作者的麦克风真正交还到他们手中。(作者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173878509501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38796414111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刚刚过去的2024年被很多创作者称为“全面拥抱人工智能”的元年。以社交媒体运营为例,生成式人工智能(AIGC)正逐渐嵌入从选题策划、需求分析、内容生产到营销分发、数据复盘等流程,成为不少专业创作者跨界合作的桥梁,也为越来越多的人提供了“为爱发电”甚至利用一技之长谋生的契机。数字媒体将麦克风交给了每一个人。从博客时代开始,文学、设计、音乐、摄影等垂直领域的爱好者就得以将内容转化为影响力,并依托平台完成流量变现。不过,业内皆知这背后存在着“1%法则”:一个网红大咖的背后可能有成百上千个默默无闻的创作者,只有少数受到平台眷顾的人才能成为价值分配的幸运儿。社交媒体平台成功将内容创作变为可盈利的经济模式,但很大程度上是一场需要获取足够规模注意力的游戏,而平台算法往往导向赢家通吃。平台与创作者之间并不对等。创作者们就像长期租赁商场流动店铺的经营者,平台有能力决定客人从哪个门进来、注意力在店铺停留多久以及买单的可能性有多大。如何激活剩余99%的潜能?AIGC产品往往采用问答式交互,无需用户下载和配置,较低的使用门槛可为创作者经济注入强势动能。1月17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我国已有2.49亿人表示自己使用过AIGC产品;将其作为办公助手的用户占比达45.5%。就创作流程而言,AIGC对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等多模态信息理解、融合与关联的处理能力,可以协助创作者将灵光一现的想法转换为内容。 笔者模拟过多次AIGC创作,发现只要选好合适的工具,掌握“提示词”技巧,即可借助其具备海量数据支持的优势快速成为一名不差的创作者。当然,专业积累、审美和热情非常重要。比如,原本就擅长设计的人可以更轻易地分辨AIGC图像生成的质量,借助工具跳过不必要的试错环节;而门外汉在初期只能模仿。但这至少解决了“腰部创作者”的痛点:他们可能并非全职创作者,创作时间有限,缺少资源推广。AIGC可以辅助他们提升收集信息的效率,把握营销策略的风向,同时降低运营账号过程中重复性工作的成本。另一方面,AIGC可以打破创作的“墙”,使跨领域的协同创作更便捷。AIGC的迭代速度越来越快,在学习人类经验知识系统的基础上正在朝着模拟灵感、顿悟等创造知识系统演进。如果简单描绘一张“AIGC+”创作者经济的产业生态图谱,不难发现,除了持续涌现的基础大模型,市场上已经出现了AI写作、AI设计、AI音乐、AI配音、AI视频等多种内容形态的应用,并初步形成了开放式边界的创新生态。这意味着,即便创作者在短期内仍无法摆脱与平台的不平等关系,仍可在现有条件下借助AIGC跨界玩一玩,用A领域有限的影响力来撬动B领域。这将为创意表达和内容消费的格局带来很大变化。据高盛乐观估计,创作者经济规模将从2023年的2500亿美元增长至2027年的4800亿美元。本质上,AIGC赋能创作者经济“加速跑”的关键是去中心化的内容生产。正如《连线》杂志创始主编凯文·凯利经典的“一千个粉丝”理论,一个成功的创作者不需要百万美元或百万粉丝,只需要数千个愿意为其创意买单的粉丝就可以谋生。现在的用户已经不留恋博客时代的广场式社交了,互联网上最活跃的“Z世代”群体非常愿意为个性与热情买单。从这一点出发,创作者只需找准适配自己的利基受众,并为之提供定制化的服务,就能打破平台潜在的“1%法则”并创造出整体增量。科技与文化深度融合是我国文化强国的重要举措。除了不断迭代的AIGC,能够分散确权的区块链技术及其衍生的NFT(非同质化代币)亦可为创作者经济实现去中心化的生产、流通与消费提供支撑。学者王亚楠和张颖铧认为,这将导向一个“以创作者趣缘圈层为驱动、按贡献自动分配的内容生产体系”。换言之,将创意变现不再需要过度依赖流量至上的算法意志,而是将创作者的麦克风真正交还到他们手中。(作者是苏州大学传媒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