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Nln0Ic4kZ作者:崔洪建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崔洪建:美国压力下,欧洲能否挺过“完美风暴”?/e3pmub6h5/e3pr9baf6尽管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刻意强调2月3日欧盟峰会的务虚色彩和“非正式”性质,试图淡化当前笼罩在欧洲的紧张气氛,但欧洲媒体仍用了“美国新政府就位后首次、英国脱欧后首次以及欧盟领导人首次聚焦安全问题”的凝重语气,来刻画这次罕见的欧盟、北约和英国领导人聚会的背景。面对已近三年的俄乌冲突、前途未卜的欧美关系以及难以维护的经济安全,欧洲不得不做好应对最坏形势的准备。 面对美国新政府升级版的混合施压手段,欧洲正在为可能遭遇到的三种前景做准备:一是花钱买平安。通过妥协尤其是利益输送或矛盾转移来避免美欧贸易战开打,同时在乌克兰危机、北约军费增长等问题上和美国达成折中方案,欧美在安全和政治领域的矛盾大体能够缓和下来。 二是“混乱可控、冲击有限”的中间状态。欧美贸易战开打,但能点到为止避免升级。在乌克兰及北约问题上欧洲不会出局,但将被迫服从美国有关提高军费开支、分担更大责任的要求。 三是令欧美关系濒于破裂的“完美风暴”状态。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不顾欧洲关切中止对乌援助,搞越顶外交撇开欧洲单独与俄罗斯达成“交易”,并在格陵兰岛问题上极限施压。同时,美国政府的高官公开对欧洲进行持续的政治批判。 第一种场景自然最符合欧洲利益,但显然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对此欧洲心知肚明。因此,最合理的预期是极力避免“完美风暴”,并不断塑造“冲击可控”的中间状态。但现实情况会比理性预期更加复杂。 相比2016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欧美关系,眼下的欧洲在面对美国时的单方面依赖度更大、应对手段更少,且内部矛盾更多。彼时的欧洲虽然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危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但经济形势尚好,德法两国在默克尔与奥朗德、马克龙的前后搭档下,维持住了法德协调的权力轴心,并通过“明斯克协议”基本冻结乌东冲突。尽管时有龃龉,欧洲多数国家尚能在特朗普的各种胁迫面前保持大体一致立场,因此欧洲才敢于在关税问题上对美国展开对等反制,敢于公开批评华盛顿要求增加军费开支的主张,也敢于继续推进“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并拒绝进口更多的美国页岩油气。一些欧洲领导人也敢于与特朗普当面掰掰手腕。 反观现在的欧洲,疲弱的经济形势可能成为其在美国的经济胁迫面前不堪一击的“阿喀琉斯之踵”,以购买更多美国能源来换取华盛顿的一时善念和持久保护,更可能会让欧洲再度授人以柄;由“美国优先”主导的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前景和北约军费问题,更是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欧美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巨大矛盾,以及欧洲全面受损的前景,也会进一步刺激欧洲内部的政治分化和对立,尤其是在法德两国同时陷入内政困局、欧洲大国协调机制付诸阙如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内政治的极端保守化还是欧盟层面的分裂,都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欧洲的脆弱性。 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安全,再到内政稳定和制度安全,风险由外而内且内外交织,难以拆解并无法应对,这才是欧洲可能面对的真正的“完美风暴”。 欧盟、北约和英国领导人不同寻常的聚会,表明欧洲不甘于坐等风暴来临。首先是要摆开架势,至少体现出面对与美国可能出现的对抗,欧洲拥有数量优势。随着美国政府征税、议和、退群、索岛等一系列政策的展开,欧美内斗的规模还可能扩大,加拿大和日韩澳等国都可能是类似聚会的“后备座上宾”。 其次是以软磨加硬扛的方式表明立场,将压力反推到美国一边。在关税问题上尽力促成谈判,但以反制措施为后盾;在安全问题上既不公开反对美国,但又不断通过展示立场来提高讨价还价能力。这些都是欧洲目前想要传递的政治信号和试图获得的政策效果。 当然,欧洲最重要也最艰难的目标还是要解决内部矛盾,让面对美国新政府时自己的“统一战线”不仅做大而且做强。欧洲试图获得的冲击可控状态,很容易演变为难以承受的“完美风暴”,主要因素仍然是内部的利益分化和观念分歧。从三方会晤的效果来看,对于需要面对美国做好准备几成共识,但在如何应对、钱从何来、谁来担责等关键问题上则仍莫衷一是。除了极右翼政治可能从内部瓦解斗志外,中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危机前景的不安也很难让西欧南欧做到“同仇敌忾”。 心不齐力难聚,这或许是特朗普政府一再轻视欧洲的根本倚仗。如果欧洲不明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道理,就很难挺过眼前的这场“完美风暴”。(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 17388660445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38866044594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尽管欧洲理事会主席科斯塔刻意强调2月3日欧盟峰会的务虚色彩和“非正式”性质,试图淡化当前笼罩在欧洲的紧张气氛,但欧洲媒体仍用了“美国新政府就位后首次、英国脱欧后首次以及欧盟领导人首次聚焦安全问题”的凝重语气,来刻画这次罕见的欧盟、北约和英国领导人聚会的背景。面对已近三年的俄乌冲突、前途未卜的欧美关系以及难以维护的经济安全,欧洲不得不做好应对最坏形势的准备。 面对美国新政府升级版的混合施压手段,欧洲正在为可能遭遇到的三种前景做准备:一是花钱买平安。通过妥协尤其是利益输送或矛盾转移来避免美欧贸易战开打,同时在乌克兰危机、北约军费增长等问题上和美国达成折中方案,欧美在安全和政治领域的矛盾大体能够缓和下来。 二是“混乱可控、冲击有限”的中间状态。欧美贸易战开打,但能点到为止避免升级。在乌克兰及北约问题上欧洲不会出局,但将被迫服从美国有关提高军费开支、分担更大责任的要求。 三是令欧美关系濒于破裂的“完美风暴”状态。贸易战不断升级、美国不顾欧洲关切中止对乌援助,搞越顶外交撇开欧洲单独与俄罗斯达成“交易”,并在格陵兰岛问题上极限施压。同时,美国政府的高官公开对欧洲进行持续的政治批判。 第一种场景自然最符合欧洲利益,但显然也是最难以实现的,对此欧洲心知肚明。因此,最合理的预期是极力避免“完美风暴”,并不断塑造“冲击可控”的中间状态。但现实情况会比理性预期更加复杂。 相比2016年特朗普第一任期时的欧美关系,眼下的欧洲在面对美国时的单方面依赖度更大、应对手段更少,且内部矛盾更多。彼时的欧洲虽然刚刚经历了克里米亚危机、难民危机和英国“脱欧”,但经济形势尚好,德法两国在默克尔与奥朗德、马克龙的前后搭档下,维持住了法德协调的权力轴心,并通过“明斯克协议”基本冻结乌东冲突。尽管时有龃龉,欧洲多数国家尚能在特朗普的各种胁迫面前保持大体一致立场,因此欧洲才敢于在关税问题上对美国展开对等反制,敢于公开批评华盛顿要求增加军费开支的主张,也敢于继续推进“北溪-2”天然气管道建设,并拒绝进口更多的美国页岩油气。一些欧洲领导人也敢于与特朗普当面掰掰手腕。 反观现在的欧洲,疲弱的经济形势可能成为其在美国的经济胁迫面前不堪一击的“阿喀琉斯之踵”,以购买更多美国能源来换取华盛顿的一时善念和持久保护,更可能会让欧洲再度授人以柄;由“美国优先”主导的乌克兰危机“政治解决”前景和北约军费问题,更是高悬于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欧美在经济和安全领域的巨大矛盾,以及欧洲全面受损的前景,也会进一步刺激欧洲内部的政治分化和对立,尤其是在法德两国同时陷入内政困局、欧洲大国协调机制付诸阙如的情况下。无论是国内政治的极端保守化还是欧盟层面的分裂,都会反过来进一步加剧欧洲的脆弱性。 从地缘政治到经济安全,再到内政稳定和制度安全,风险由外而内且内外交织,难以拆解并无法应对,这才是欧洲可能面对的真正的“完美风暴”。 欧盟、北约和英国领导人不同寻常的聚会,表明欧洲不甘于坐等风暴来临。首先是要摆开架势,至少体现出面对与美国可能出现的对抗,欧洲拥有数量优势。随着美国政府征税、议和、退群、索岛等一系列政策的展开,欧美内斗的规模还可能扩大,加拿大和日韩澳等国都可能是类似聚会的“后备座上宾”。 其次是以软磨加硬扛的方式表明立场,将压力反推到美国一边。在关税问题上尽力促成谈判,但以反制措施为后盾;在安全问题上既不公开反对美国,但又不断通过展示立场来提高讨价还价能力。这些都是欧洲目前想要传递的政治信号和试图获得的政策效果。 当然,欧洲最重要也最艰难的目标还是要解决内部矛盾,让面对美国新政府时自己的“统一战线”不仅做大而且做强。欧洲试图获得的冲击可控状态,很容易演变为难以承受的“完美风暴”,主要因素仍然是内部的利益分化和观念分歧。从三方会晤的效果来看,对于需要面对美国做好准备几成共识,但在如何应对、钱从何来、谁来担责等关键问题上则仍莫衷一是。除了极右翼政治可能从内部瓦解斗志外,中东欧国家对乌克兰危机前景的不安也很难让西欧南欧做到“同仇敌忾”。 心不齐力难聚,这或许是特朗普政府一再轻视欧洲的根本倚仗。如果欧洲不明白“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的道理,就很难挺过眼前的这场“完美风暴”。(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