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LWwDVP9vD0作者:杨希雨 章玉贵 宋微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赋能型大国”,道出中国的坚守与担当/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下,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外国学者因此将中国称为“赋能型大国”。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章玉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宋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为什么中国能成“赋能型大国” 杨希雨 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获得国际社会主流的认可和赞许,这是当今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稳步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与红利。中国对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原则,出发点首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但相关理念和实践也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全球发展方向和人类社会共同期许。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还处于冷战和严重阵营对抗阶段,邓小平同志就精辟地指出当时世界真正具有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东西南北”问题。其中,全球东西关系就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则是发展问题。冷战还未结束,中国就开启了改革开放,事实证明这前瞻性地因应了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发展的主流趋势。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仅继续扎实推进自身和平发展,还进一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基于对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中国坚持把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也成为世界命运与共的现实依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对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与奋斗目标的升华。这也是中国能够持续为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大势赋予强大动能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说中国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契合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方向?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来看: 一是政治安全维度。国际地缘政治理论流派以及主要西方大国对外政策中的“安全”理念,通常掺杂着排他性或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比如一些西方大国把原则上的“集体安全”搞成了事实上的“集团安全”,根据与其他国家的亲疏远近来划分“小集团”“小圈子”,结果南辕北辙,非但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加剧世界安全困境。着眼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这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更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是经济发展维度。着眼国内发展全局,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些年来,我们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倡导发展优先、普惠包容等原则。这实际上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领域的两大潮流。一是包容性发展,即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更多地区、国家和群体。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效率第一”还是“公平至上”的悖论,中国则在高质量发展中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在包容性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二是可持续发展,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本质上顺应了国际层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三是文明交往维度。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这既是基于中国国内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也顺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 正是由于既立足于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才能不断给世界带来稳定性、确定性,赋能世界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世界经济“最大引擎” 章玉贵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遭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冲击,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坚定做赋能者,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年至2023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银行报告则显示,过去近十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七国集团(G7)成员国的总和。近三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在30%左右,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另外,中国还是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0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下,中国是促进世界贸易稳定的关键力量。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主体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24年11月1日起,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类似举措标志着中国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制度安排,深度融入并引领全球投资贸易体系变迁,并向国际市场持续释放发展红利。 另外,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保证。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制造业的活力、完整性与韧性也是国际贸易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全球制造业高、中、低段“全产业链能力”的经济体,并且正致力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在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近些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推动全球产供链重构,“友岸外包”“多岸外包”等保护主义行为增多,“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冷战思维操作泛起。站在产业技术变迁和互利共赢发展的视角,中国冷静应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这些逆流,继续在高水平开放中以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和相关能力建设,破除外部干扰和阻碍,其中包括不断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而继续保持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相对稳定的中枢地位。 在此过程中,中国成为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推手,并推动世界共享先进科技发展的成果。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今天,中国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与商业模式改造,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产业化应用,更大程度地激活和发挥研发主体的创新禀赋。近些年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推动越来越多“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在此过程中,中国始终强调普惠发展,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前沿科学技术的可及性,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 践行“真多边主义”尤显珍贵 宋微 在国际格局复杂演变的现实背景下,“赋能型大国”是对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互利共赢发展所做努力与贡献的客观评价。 维护联合国的核心地位,为真正的多边主义赋能。联合国是二战后世界吸取20世纪人类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为基础,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及普遍人权为根本目标建立起来的保障机制。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遵循,也是建设多极世界的基石。但如今,联合国作为世界多边主义“集大成者”的权威性正在受到销蚀,个别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而弃联合国权威于不顾,加剧了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 面对如何践行大国责任的问题,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和使命,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始终认为,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应该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面对如何应对全球挑战的问题,中国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争端,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带头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提出并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注入信心和动力。 坚持贡献国际公共产品,为国际发展合作赋能。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挑动贸易摩擦和其他争端,对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发展支持兴趣寡淡。相比之下,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从“坦赞铁路”到“一带一路”,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以中国发展为全球南方提供新机遇。 一方面,中国不断升级和创新国际发展资源供给。中国继续发挥传统优势,支持建设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大批跨境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人员、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打通发展脉络。同时通过“鲁班工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小而美”项目,促进全球南方国家民生改善。另外,近年来中国充分履行世贸组织成员义务,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打造进博会、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拉动全球南方国家对华出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世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另一方面,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为此,中国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坦诚相待,积极分享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其提升治理能力。 凝聚全球南方发展共识,为全球治理变革赋能。一方面,中国积极打造金砖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金砖机制探索实施本币结算,对于全球南方打破美元霸权、实现经济自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引领,中国同拉美、阿拉伯地区等也相继建立地区合作机制,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增强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和地位,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声,推动全球治理的公正化和民主化改革。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除了理念和主张,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各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确保全球治理充分反映全球南方国家的诉求和声音。 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加剧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发展前景的忧虑。中国提供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在这个动荡世界中尤显珍贵。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为全球南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赋能,坚持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力求让每一个国家的声音都能被倾听,每一个国家都能找到自身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 173982056881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3983160969211[]{"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编者按: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之下,中国展现大国担当,以实际行动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不断为世界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有外国学者因此将中国称为“赋能型大国”。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杨希雨:中国国际问题研究基金会特约研究员 章玉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宋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为什么中国能成“赋能型大国” 杨希雨 作为负责任大国的中国,正在越来越多地获得国际社会主流的认可和赞许,这是当今世界一个显而易见的现实。其中的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稳步推进自身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不断与世界共享发展机遇与红利。中国对外政策奉行独立自主原则,出发点首先是维护国家主权和人民利益,但相关理念和实践也契合了当今时代的全球发展方向和人类社会共同期许。 早在20世纪80年代,世界还处于冷战和严重阵营对抗阶段,邓小平同志就精辟地指出当时世界真正具有全球性的重大战略问题是“东西南北”问题。其中,全球东西关系就是和平问题,南北关系则是发展问题。冷战还未结束,中国就开启了改革开放,事实证明这前瞻性地因应了冷战后经济全球化和世界整体发展的主流趋势。 进入21世纪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我们不仅继续扎实推进自身和平发展,还进一步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形成共建美好世界的最大公约数。基于对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中国坚持把自身发展和世界发展结合起来,把中国人民的利益同世界人民的共同利益结合起来,推动建设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也成为世界命运与共的现实依托之一。从这个意义上讲,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新时代中国对于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与奋斗目标的升华。这也是中国能够持续为世界范围内的和平与发展大势赋予强大动能的原因所在。 为什么说中国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契合了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方向?具体可从以下维度来看: 一是政治安全维度。国际地缘政治理论流派以及主要西方大国对外政策中的“安全”理念,通常掺杂着排他性或对抗性的零和博弈思维,比如一些西方大国把原则上的“集体安全”搞成了事实上的“集团安全”,根据与其他国家的亲疏远近来划分“小集团”“小圈子”,结果南辕北辙,非但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反而加剧世界安全困境。着眼于“世界需要什么样的安全理念、各国怎样实现共同安全”的时代课题,中国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这不仅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安全领域的生动实践,为推进全球安全治理、应对国际安全挑战贡献了中国智慧,更为维护世界和平安宁指明了方向,特别是在当前形势下对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是经济发展维度。着眼国内发展全局,中国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近些年来,我们又提出全球发展倡议,积极倡导发展优先、普惠包容等原则。这实际上顺应了当今世界发展领域的两大潮流。一是包容性发展,即让发展成果惠及世界更多地区、国家和群体。长期以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普遍面临“效率第一”还是“公平至上”的悖论,中国则在高质量发展中妥善处理效率与公平关系问题,在包容性发展中找到了平衡点。二是可持续发展,我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等理念,本质上顺应了国际层面对于可持续发展的诉求。 三是文明交往维度。中国提出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坚持文明平等、互鉴、对话、包容,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包容超越文明优越;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推动各国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等。这既是基于中国国内发展的理念与实践,也顺应国际社会的共同追求。 正是由于既立足于时代发展潮流和我国根本利益,也反映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共同心愿,中国的高质量发展和对外开放合作才能不断给世界带来稳定性、确定性,赋能世界朝着正确方向迈进。 世界经济“最大引擎” 章玉贵 当前,世界经济正在遭受单边主义、保护主义和地缘政治等复杂因素冲击,面临巨大不确定性。在此背景下,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展现大国担当,坚定做赋能者,不断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 事实上,中国长期以来持续成为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1979年至2023年我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一位。世界银行报告则显示,过去近十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七国集团(G7)成员国的总和。近三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贡献率在30%左右,依然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另外,中国还是世界经济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之一,2024年中国数字经济规模接近10万亿美元,是全球第二大“数字经济体”。 在经济全球化遭遇逆风的当下,中国是促进世界贸易稳定的关键力量。改革开放尤其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迅速成为国际贸易的主要参与主体之一,截至目前已经成为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货物贸易总额连续8年位居世界第一,吸引外资和对外投资均居世界前列,形成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2024年11月1日起,中国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从经济学意义上看,类似举措标志着中国以更加积极开放的制度安排,深度融入并引领全球投资贸易体系变迁,并向国际市场持续释放发展红利。 另外,中国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核心保证。制造业的规模和水平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制造业的活力、完整性与韧性也是国际贸易保持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拥有全球制造业高、中、低段“全产业链能力”的经济体,并且正致力于进一步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高质量发展,以自身完备的制造业产业链保障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在与世界经济深度融合和互动中实现共同发展。近些年来,美国等西方国家试图推动全球产供链重构,“友岸外包”“多岸外包”等保护主义行为增多,“脱钩断链”“小院高墙”等冷战思维操作泛起。站在产业技术变迁和互利共赢发展的视角,中国冷静应对经济全球化遭遇的这些逆流,继续在高水平开放中以更多国际公共产品供给和相关能力建设,破除外部干扰和阻碍,其中包括不断突破“卡脖子”问题,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进而继续保持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中相对稳定的中枢地位。 在此过程中,中国成为前沿技术产业化应用的重要推手,并推动世界共享先进科技发展的成果。在以生成式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加速推动全球产业变革的今天,中国借助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与商业模式改造,同时进一步加大对前瞻性技术的研发投入与产业化应用,更大程度地激活和发挥研发主体的创新禀赋。近些年来,中国人工智能领域的“独角兽”企业不断涌现,推动越来越多“中国制造”成为“中国创造”。在此过程中,中国始终强调普惠发展,帮助全球南方国家加强能力建设,促进前沿科学技术的可及性,实现各国共享智能红利。 践行“真多边主义”尤显珍贵 宋微 在国际格局复杂演变的现实背景下,“赋能型大国”是对中国维护世界和平稳定、促进互利共赢发展所做努力与贡献的客观评价。 维护联合国的核心地位,为真正的多边主义赋能。联合国是二战后世界吸取20世纪人类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以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成果为基础,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及普遍人权为根本目标建立起来的保障机制。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是处理国际关系的遵循,也是建设多极世界的基石。但如今,联合国作为世界多边主义“集大成者”的权威性正在受到销蚀,个别大国为了一己私利而弃联合国权威于不顾,加剧了当今世界的不确定性。 面对如何践行大国责任的问题,中国忠实履行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职责和使命,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维护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核心作用。中国始终认为,国际规则只能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制定,不能由个别国家和国家集团来决定,应该由联合国193个会员国共同遵守,没有也不应该有例外;面对如何应对全球挑战的问题,中国积极倡导以和平方式政治解决争端,率先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带头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中国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坚定维护联合国权威和地位,切实履行《巴黎协定》,提出并落实三大全球倡议,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公共产品,为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注入信心和动力。 坚持贡献国际公共产品,为国际发展合作赋能。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愈演愈烈,一些西方国家频繁挑动贸易摩擦和其他争端,对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发展支持兴趣寡淡。相比之下,中国始终致力于推动共同发展,从“坦赞铁路”到“一带一路”,向全球南方国家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不断以中国发展为全球南方提供新机遇。 一方面,中国不断升级和创新国际发展资源供给。中国继续发挥传统优势,支持建设中老铁路、匈塞铁路等大批跨境基础设施项目,促进人员、货物、信息等要素流动,打通发展脉络。同时通过“鲁班工坊”、农业技术示范中心等“小而美”项目,促进全球南方国家民生改善。另外,近年来中国充分履行世贸组织成员义务,给予所有同中国建交的最不发达国家100%税目产品零关税待遇,打造进博会、中非经贸博览会平台拉动全球南方国家对华出口,以海纳百川的胸怀向世界释放超大规模市场红利。另一方面,中国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以一种制度代替另一种制度,不是以一种文明代替另一种文明,而是不同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为此,中国对广大全球南方国家坦诚相待,积极分享中国在改革开放过程中的经验和教训,帮助其提升治理能力。 凝聚全球南方发展共识,为全球治理变革赋能。一方面,中国积极打造金砖机制、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金砖机制探索实施本币结算,对于全球南方打破美元霸权、实现经济自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以中非合作论坛为引领,中国同拉美、阿拉伯地区等也相继建立地区合作机制,有助于推动区域合作、增强全球南方国家的集体议价能力。另一方面,中国充分利用第二大经济体的实力和地位,为全球南方国家发声,推动全球治理的公正化和民主化改革。中国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倡导平等有序的世界多极化、普惠包容的经济全球化,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了有力的精神支撑。除了理念和主张,作为新兴市场国家和全球南方国家的代表,中国通过积极参与全球治理机制的建设和改革,推动各国在平等协商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国际规则和标准,确保全球治理充分反映全球南方国家的诉求和声音。 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等加剧国际社会对世界和平发展前景的忧虑。中国提供稳定性和建设性力量,在这个动荡世界中尤显珍贵。中国坚持真正的多边主义,坚持为全球南方以及整个世界的发展赋能,坚持构建公正合理的全球治理体系,力求让每一个国家的声音都能被倾听,每一个国家都能找到自身位置,发挥自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