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AkvQXdxDw作者:贺文萍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贺文萍:俄罗斯“布局西非”牵动地区格局/e3pmub6h5/e3pr9baf6日前,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会见西非萨赫勒国家联盟三国外长后表示,俄罗斯将与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建立年度外长级会晤机制,每年定期举行四国领导人会谈。拉夫罗夫还表示,俄方将协助三国提高其武装部队的作战能力、帮助培养军人及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并继续在农业、能源等领域同三国开展合作。可以说,此次会晤对俄罗斯布局西非至关重要,而与俄罗斯合作的加强,也将推动萨赫勒国家联盟进一步摆脱其前殖民宗主国的影响。 对俄罗斯而言,其在西非的布局可以被视为俄乌冲突的“衍生品”。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其中法国尤为积极,不仅大力支持欧盟制裁俄罗斯、对乌克兰提供资金和武器援助,还提出组建“维和部队”援乌。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着重在此前被视为法国“后花园”的西非国家布局,其针对法国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十分明显。 作为曾经的法国殖民地,西非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深受法国影响甚至控制。然而,随着近年来西非国家政府和民众对法国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法国在西非的影响力开始加速衰退,被迫放弃了在西非的部分经济和军事存在。俄罗斯此时在西非开辟针对法国的“第二战场”,不仅能打破欧洲国家在经济等领域的制裁、扩大俄罗斯在西非地区的影响力,还能获取更多资源和市场。萨赫勒国家联盟总人口7200万,其可以成为俄罗斯在非洲的重要出口目的地。同时,通过与三国的矿产和能源合作,俄罗斯不仅能够通过出口技术、设备获利,还能对非洲出口到欧洲的一些关键矿产形成控制。 此外,以“瓦格纳”为首的俄罗斯雇佣兵团在非洲一直十分活跃,被称为“俄罗斯插入非洲的一柄利刃”。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一度减少了雇佣兵力量在西非的部署,但随后就有乌克兰安全部门人员在马里同当地武装组织合作,给俄雇佣兵部队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俄罗斯加强与萨赫勒国家联盟的军事合作,也有打击乌克兰安全部门在非洲的布局,以及保证俄雇佣兵部队在非洲的作战能力和影响力的考量。 对萨赫勒三国来说,获得来自俄罗斯的支持,则是其对抗它们国内叛军和极端势力、西非经济共同体(西共体)和法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萨赫勒三国政局一直不稳,并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过去,这些国家普遍依赖法国军队维持国内政局稳定、打击恐怖组织。法国撤军后,这些国家的安全形势并未改观,自主军事能力亟待发展,来自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和培训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其次,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三国在军事政变后上台的军政府,遭到了来自西共体的抵制,三国随后宣布成立萨赫勒国家联盟,并退出西共体。获得来自俄罗斯的援助,不仅可以巩固军政府对国内政局的控制、增强萨赫勒国家联盟在军事上对抗西共体的底气,更能缓解其面临的经济压力。最后,虽然法国在西非进行“战略收缩”,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不会马上消失。与俄罗斯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成为其“去殖民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与萨赫勒国家联盟合作的深化,是西非局势变化的关键节点。面对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压力,俄罗斯通过军事支持、能源合作及政治联动,在法国影响力衰退的西非填补权力真空,既开辟反制欧洲的“第二战场”,又打开了位于非洲的全新市场。萨赫勒国家则借助俄军事培训和安全保障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并依托俄罗斯的力量削弱法国的影响力,重塑区域力量对比和话语权分配。当然,四国“以政治和安全合作为纽带、经贸和能源合作为驱动”的战略协作成效仍需时间检验,但毫无疑问的是,非洲地缘政治重新“洗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17439661144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397967399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日前,俄罗斯外交部长拉夫罗夫在莫斯科会见西非萨赫勒国家联盟三国外长后表示,俄罗斯将与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建立年度外长级会晤机制,每年定期举行四国领导人会谈。拉夫罗夫还表示,俄方将协助三国提高其武装部队的作战能力、帮助培养军人及执法部门工作人员,并继续在农业、能源等领域同三国开展合作。可以说,此次会晤对俄罗斯布局西非至关重要,而与俄罗斯合作的加强,也将推动萨赫勒国家联盟进一步摆脱其前殖民宗主国的影响。 对俄罗斯而言,其在西非的布局可以被视为俄乌冲突的“衍生品”。俄乌冲突爆发后,欧洲“一边倒”地支持乌克兰,其中法国尤为积极,不仅大力支持欧盟制裁俄罗斯、对乌克兰提供资金和武器援助,还提出组建“维和部队”援乌。在这种情况下,俄罗斯着重在此前被视为法国“后花园”的西非国家布局,其针对法国的战略意图可以说十分明显。 作为曾经的法国殖民地,西非国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各领域深受法国影响甚至控制。然而,随着近年来西非国家政府和民众对法国的不满情绪日益强烈,法国在西非的影响力开始加速衰退,被迫放弃了在西非的部分经济和军事存在。俄罗斯此时在西非开辟针对法国的“第二战场”,不仅能打破欧洲国家在经济等领域的制裁、扩大俄罗斯在西非地区的影响力,还能获取更多资源和市场。萨赫勒国家联盟总人口7200万,其可以成为俄罗斯在非洲的重要出口目的地。同时,通过与三国的矿产和能源合作,俄罗斯不仅能够通过出口技术、设备获利,还能对非洲出口到欧洲的一些关键矿产形成控制。 此外,以“瓦格纳”为首的俄罗斯雇佣兵团在非洲一直十分活跃,被称为“俄罗斯插入非洲的一柄利刃”。俄乌冲突爆发后,俄罗斯一度减少了雇佣兵力量在西非的部署,但随后就有乌克兰安全部门人员在马里同当地武装组织合作,给俄雇佣兵部队造成严重损失。因此,俄罗斯加强与萨赫勒国家联盟的军事合作,也有打击乌克兰安全部门在非洲的布局,以及保证俄雇佣兵部队在非洲的作战能力和影响力的考量。 对萨赫勒三国来说,获得来自俄罗斯的支持,则是其对抗它们国内叛军和极端势力、西非经济共同体(西共体)和法国的现实需要。 首先,萨赫勒三国政局一直不稳,并面临严重的恐怖主义威胁。过去,这些国家普遍依赖法国军队维持国内政局稳定、打击恐怖组织。法国撤军后,这些国家的安全形势并未改观,自主军事能力亟待发展,来自俄罗斯的军事装备和培训也就显得至关重要。其次,马里、布基纳法索和尼日尔三国在军事政变后上台的军政府,遭到了来自西共体的抵制,三国随后宣布成立萨赫勒国家联盟,并退出西共体。获得来自俄罗斯的援助,不仅可以巩固军政府对国内政局的控制、增强萨赫勒国家联盟在军事上对抗西共体的底气,更能缓解其面临的经济压力。最后,虽然法国在西非进行“战略收缩”,其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也不会马上消失。与俄罗斯进行全方位、多领域的合作,也可能成为其“去殖民化”进程的重要组成部分。 俄罗斯与萨赫勒国家联盟合作的深化,是西非局势变化的关键节点。面对俄乌冲突后西方制裁压力,俄罗斯通过军事支持、能源合作及政治联动,在法国影响力衰退的西非填补权力真空,既开辟反制欧洲的“第二战场”,又打开了位于非洲的全新市场。萨赫勒国家则借助俄军事培训和安全保障应对恐怖主义威胁,并依托俄罗斯的力量削弱法国的影响力,重塑区域力量对比和话语权分配。当然,四国“以政治和安全合作为纽带、经贸和能源合作为驱动”的战略协作成效仍需时间检验,但毫无疑问的是,非洲地缘政治重新“洗牌”的时代已经到来。(作者是中国社会科学院西亚非洲研究所、中国非洲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