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CLduW16Ru作者:崔传刚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崔传刚:供应链洗牌,中企既要走出去也要练内功/e3pmub6h5/e3pr9baf6自4月2日美国单方面宣布所谓“对等关税”以来,全球供应链正陷入动荡。一方面因为这一逆全球化的政策直接打破了全球贸易稳定秩序,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无差别的关税大棒,让许多企业基于“自由贸易”前提进行的供应链选址战略失去了立足点。 对多数企业而言,制造业转移需要考虑关税、产业配套、劳动力成本等多项因素。对于生产高端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而言,关税在其生产选址决策中的占比可能相对较小;但对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如纺织品、玩具等,关税因素占比可能较大。这些产品本身利润空间就比较小,因此对成本变化较为敏感。关税因素不仅会给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也势必导致其进一步流动乃至洗牌。 在关税壁垒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冲击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生产企业而言,相比高关税,政策上的扑朔迷离更加痛苦,因为这会使得企业在生产规划、投资布局上无所适从,无法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部分企业透露“正与美方客户讨论修改合同”,如果高额关税持续,“也不排除解除合同的可能”。即便是为苹果手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代工的东南亚生产商,也在担心企业面对高关税与价格压力,会选择将成本转嫁给生产侧。 在动荡中,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再次受到瞩目。过去8年间,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占比逐渐提升,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持续增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供应链中的角色正在逐步上游化,区域供应链整合日渐强化,国内供应链韧性也在大幅提升。从新能源汽车出海到DeepSeek横空出世,中国供应链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创新实力与韧性。 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固然会引发震荡,颠覆现有格局,但也为新秩序诞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主动重塑供应链格局的契机。 化危为机的核心,在于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码新质生产力。无论是从芯片到操作系统被全方位打压的华为,还是从零起步的DeepSeek,它们的背后都是中国在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化方面的全方位努力。在新技术方面的追赶、超越,在工业制造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共同给予了中国敢于反对美国不公平贸易政策的底气。 面对挑战,持续优化供应链、增强供应链韧性也是必要举措。为了在全球供应链洗牌中争取更有利位置,中国企业既要走出去,也要“练内功”。在外部,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正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亚太地区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稳固。在国内,我们则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区域内供应链效率,构建起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持续开拓全球市场,包括扩大内需,更是中国企业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国际市场,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结合基建投资、技术输出成功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在国内市场,中国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布局增强内需,同时推动出口企业转型,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变化并与国内市场协同发展。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市场引导等措施支持出口企业转型,同时也在通过消费刺激、基建投资等措施激活内需。如今,出口企业转型已初见成效,其内销比重显著提升;而伴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增长,内外循环也日趋协同和均衡。 面对短期重压,中国企业要坚定信心和希望。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不会少、脚步不会停。“对等关税”虽然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短期挑战,但长远看,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只要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完善供应链、深耕内循环,中国企业一定能掌握参与全球供应链重塑的主动权。(作者是财经评论员) 174413188458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4415314999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自4月2日美国单方面宣布所谓“对等关税”以来,全球供应链正陷入动荡。一方面因为这一逆全球化的政策直接打破了全球贸易稳定秩序,导致市场不确定性大幅提升。另一方面,无差别的关税大棒,让许多企业基于“自由贸易”前提进行的供应链选址战略失去了立足点。 对多数企业而言,制造业转移需要考虑关税、产业配套、劳动力成本等多项因素。对于生产高端电子产品、精密仪器等高附加值产品的企业而言,关税在其生产选址决策中的占比可能相对较小;但对于劳动密集型、低附加值的产品,如纺织品、玩具等,关税因素占比可能较大。这些产品本身利润空间就比较小,因此对成本变化较为敏感。关税因素不仅会给供应链带来巨大冲击,也势必导致其进一步流动乃至洗牌。 在关税壁垒对全球供应链带来的冲击之外,更大的问题是关税政策的不确定性。对生产企业而言,相比高关税,政策上的扑朔迷离更加痛苦,因为这会使得企业在生产规划、投资布局上无所适从,无法制定长期稳定的发展战略。部分企业透露“正与美方客户讨论修改合同”,如果高额关税持续,“也不排除解除合同的可能”。即便是为苹果手机等高附加值产品代工的东南亚生产商,也在担心企业面对高关税与价格压力,会选择将成本转嫁给生产侧。 在动荡中,中国供应链的稳定性再次受到瞩目。过去8年间,中国的中间品出口占比逐渐提升,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高附加值产品比重持续增长。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在供应链中的角色正在逐步上游化,区域供应链整合日渐强化,国内供应链韧性也在大幅提升。从新能源汽车出海到DeepSeek横空出世,中国供应链正展现出越来越强大的创新实力与韧性。 历史经验已经告诉我们,全球供应链重新洗牌固然会引发震荡,颠覆现有格局,但也为新秩序诞生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主动重塑供应链格局的契机。 化危为机的核心,在于持续加大科技投入,继续加码新质生产力。无论是从芯片到操作系统被全方位打压的华为,还是从零起步的DeepSeek,它们的背后都是中国在推动关键技术自主化方面的全方位努力。在新技术方面的追赶、超越,在工业制造方面的数字化智能化升级,在研发投入上的持续高速增长,共同给予了中国敢于反对美国不公平贸易政策的底气。 面对挑战,持续优化供应链、增强供应链韧性也是必要举措。为了在全球供应链洗牌中争取更有利位置,中国企业既要走出去,也要“练内功”。在外部,中国与周边贸易伙伴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正进一步加强,区域内市场份额不断扩大,亚太地区供应链中的核心地位日益稳固。在国内,我们则要进一步加强各地区间的产业协同发展,不断优化区域内供应链效率,构建起完整、高效的供应链体系,降低对外部供应链的依赖。 持续开拓全球市场,包括扩大内需,更是中国企业应对外部压力的重要举措。在国际市场,中国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等,结合基建投资、技术输出成功实现了出口市场的多元化;在国内市场,中国早在2020年就提出了国际国内“双循环”战略,布局增强内需,同时推动出口企业转型,以使其更好地适应全球市场变化并与国内市场协同发展。在这一政策框架下,中国通过技术升级、市场引导等措施支持出口企业转型,同时也在通过消费刺激、基建投资等措施激活内需。如今,出口企业转型已初见成效,其内销比重显著提升;而伴随着内需对经济增长贡献的逐步增长,内外循环也日趋协同和均衡。 面对短期重压,中国企业要坚定信心和希望。从中央到地方,持续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政策不会少、脚步不会停。“对等关税”虽然给全球供应链带来了巨大的短期挑战,但长远看,中国企业凭借强大的韧性和创造力,只要持续提高自身竞争力、开拓新市场、完善供应链、深耕内循环,中国企业一定能掌握参与全球供应链重塑的主动权。(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