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CLf83ZzRD作者:贾卫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贾卫列:“雨林欧佩克”助力打破西方碳掠夺/e3pmub6h5/e3pr9baf6近日,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碳排放额度的定价方面,外国公司过分低估了非洲的自然资本,在欧洲获取许可的成本可能高达每吨二氧化碳200欧元,在非洲却只能卖3美元。他将这一现象称为“碳掠夺”。 历史上,西方殖民列强沿着“土地掠夺”的路径,通过在亚非拉地区掠夺土地和资源实现了工业革命和资本积累,造就了今天的繁荣。对非洲来说,被殖民带来的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化与社会结构不稳,导致其贫富悬殊现象严重,长期受制于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难以摆脱不公正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全球化时代带来的环境污染跨境转移,对非洲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非洲气候状况报告》显示,非洲国家因应对极端气候平均每年损失2%—5%的GDP,许多非洲国家不得不将多达9%的预算用于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同时,由于在碳交易定价权、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劣势,非洲环保的收益并不稳定。简言之,相比发达经济体,非洲在气候适应方面承担着“不成比例的”高成本与低投资回报率。 历史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但以财富为核心目标的“掠夺”却一直在进行,无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改头换面”,从最早的“人口掠夺”“土地掠夺”到“贸易掠夺”“科技掠夺”“数字掠夺”,再到如今的“碳掠夺”,形式上愈发隐蔽,但对经济的控制乃至发展路线的框定力度反而更强了。 虽然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国际碳市场的机制设计与运行仍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和集团影响,吃亏的往往还是全球南方国家。例如,2007年厄瓜多尔申请了36亿美元,用以补偿放弃在亚苏尼国家公园钻探而造成的损失。但该补偿很快于2013年被废止,因为它带来的实际收入还不到申请金额的4%。3年后,厄瓜多尔开始了在该地的钻探。全球第二大雨林、被称为“非洲之肺”的刚果盆地雨林,全球发展中心估计其所能提供的碳封存服务价值至少为每年550亿美元,这相当于该地区GDP(2021年)的36%。但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碳核算方法下,其生态价值仅被认可了10%—15%。事实上,非洲一项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的排放(REDD+)项目的收益统计表明,超过八成的碳汇收益流向了国际中介机构,本地社区仅能获得象征性补偿。 理论上,拥有大量热带雨林、湿地等自然碳汇资源的非洲,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大量的环保收益。但在现行规则下,非洲国家在全球碳交易体系中的获利极为有限,反倒是西方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或其他方式获取非洲的碳信用。而“碳抵消”政策也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洲的发展。发达经济体通过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技术标准垄断碳核算话语权,在定价模型中排除当地居民生存及发展所需要的生态价值因子,并借助金融工具的隐蔽性控制碳市场。其结果就是,碳抵消机制成了西方国家允许自身持续高排放,却限制非洲工业化进程的一大抓手。自工业革命以来,北美和欧洲贡献了62%的二氧化碳排放,而非洲仅为3%。 客观来说,全球碳市场确有贡献,但现有规则下的“碳掠夺”只会放大全球发展的“马太效应”,形成发达经济体以“绿色发展”之名,针对发展中经济体自然资源的结构性掌控与剥削。这也印证了有识之士“碳市场不公平将导致非洲的自然资源可能被进一步控制,非洲人民却得不到实质性收益”的深度忧虑。 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现代的“碳掠夺”是旧殖民思维在新形势下的延续。推动全球碳排放治理体系的重构既是必要也是可行的。在规则和概念上,包括碳核算在内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必须优化,包括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社区福祉等因素,构建一套多维价值评估体系。在国际交易机制中,全球61个雨林国家多数是全球南方国家,其中世界上最大的3个热带雨林国家巴西、刚果(金)和印度尼西亚境内的热带雨林合计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52%。如果能将2022年年底启动的三国保护热带雨林合作伙伴关系,升级形成雨林国家协调气候行动、反对西方碳垄断资本剥削的“雨林欧佩克”,对于维护雨林生态安全、参与碳市场规则制定、提高碳信用的定价标准、捍卫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权,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碳信用溯源系统,确保交易透明度和本土参与。在补偿机制上,有机构提出国际碳交易应包含生物多样性债券和社区发展基金,开创“碳汇+”补偿新模式,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发展中经济体的环保压力。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将气候合作“工具化”“武器化”。如今,发展中经济体的生态主权意识正在觉醒,或将催生新的全球气候正义秩序,相信将给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174413191750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44153131409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非洲开发银行行长阿金武米·阿德西纳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碳排放额度的定价方面,外国公司过分低估了非洲的自然资本,在欧洲获取许可的成本可能高达每吨二氧化碳200欧元,在非洲却只能卖3美元。他将这一现象称为“碳掠夺”。 历史上,西方殖民列强沿着“土地掠夺”的路径,通过在亚非拉地区掠夺土地和资源实现了工业革命和资本积累,造就了今天的繁荣。对非洲来说,被殖民带来的国家经济结构单一化与社会结构不稳,导致其贫富悬殊现象严重,长期受制于西方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难以摆脱不公正的发展格局。 近年来,全球化时代带来的环境污染跨境转移,对非洲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破坏。世界气象组织发布的《2023年非洲气候状况报告》显示,非洲国家因应对极端气候平均每年损失2%—5%的GDP,许多非洲国家不得不将多达9%的预算用于应对极端气候事件。同时,由于在碳交易定价权、环保技术等方面的劣势,非洲环保的收益并不稳定。简言之,相比发达经济体,非洲在气候适应方面承担着“不成比例的”高成本与低投资回报率。 历史在发展、文明在进步,但以财富为核心目标的“掠夺”却一直在进行,无非是随着时代的变迁不断“改头换面”,从最早的“人口掠夺”“土地掠夺”到“贸易掠夺”“科技掠夺”“数字掠夺”,再到如今的“碳掠夺”,形式上愈发隐蔽,但对经济的控制乃至发展路线的框定力度反而更强了。 虽然全球南方国家在国际气候谈判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不断提高,但国际碳市场的机制设计与运行仍很大程度上受发达国家和集团影响,吃亏的往往还是全球南方国家。例如,2007年厄瓜多尔申请了36亿美元,用以补偿放弃在亚苏尼国家公园钻探而造成的损失。但该补偿很快于2013年被废止,因为它带来的实际收入还不到申请金额的4%。3年后,厄瓜多尔开始了在该地的钻探。全球第二大雨林、被称为“非洲之肺”的刚果盆地雨林,全球发展中心估计其所能提供的碳封存服务价值至少为每年550亿美元,这相当于该地区GDP(2021年)的36%。但在发达国家主导的碳核算方法下,其生态价值仅被认可了10%—15%。事实上,非洲一项减少森林砍伐和森林退化的排放(REDD+)项目的收益统计表明,超过八成的碳汇收益流向了国际中介机构,本地社区仅能获得象征性补偿。 理论上,拥有大量热带雨林、湿地等自然碳汇资源的非洲,可以通过碳交易获得大量的环保收益。但在现行规则下,非洲国家在全球碳交易体系中的获利极为有限,反倒是西方可以用低廉的价格或其他方式获取非洲的碳信用。而“碳抵消”政策也在相当大程度上限制了非洲的发展。发达经济体通过制定对自己有利的技术标准垄断碳核算话语权,在定价模型中排除当地居民生存及发展所需要的生态价值因子,并借助金融工具的隐蔽性控制碳市场。其结果就是,碳抵消机制成了西方国家允许自身持续高排放,却限制非洲工业化进程的一大抓手。自工业革命以来,北美和欧洲贡献了62%的二氧化碳排放,而非洲仅为3%。 客观来说,全球碳市场确有贡献,但现有规则下的“碳掠夺”只会放大全球发展的“马太效应”,形成发达经济体以“绿色发展”之名,针对发展中经济体自然资源的结构性掌控与剥削。这也印证了有识之士“碳市场不公平将导致非洲的自然资源可能被进一步控制,非洲人民却得不到实质性收益”的深度忧虑。 碳排放权就是发展权,现代的“碳掠夺”是旧殖民思维在新形势下的延续。推动全球碳排放治理体系的重构既是必要也是可行的。在规则和概念上,包括碳核算在内的生态价值评估体系必须优化,包括生态服务、文化传承、社区福祉等因素,构建一套多维价值评估体系。在国际交易机制中,全球61个雨林国家多数是全球南方国家,其中世界上最大的3个热带雨林国家巴西、刚果(金)和印度尼西亚境内的热带雨林合计占全球热带雨林面积的52%。如果能将2022年年底启动的三国保护热带雨林合作伙伴关系,升级形成雨林国家协调气候行动、反对西方碳垄断资本剥削的“雨林欧佩克”,对于维护雨林生态安全、参与碳市场规则制定、提高碳信用的定价标准、捍卫发展中经济体的发展权,将起到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也应构建基于区块链的碳信用溯源系统,确保交易透明度和本土参与。在补偿机制上,有机构提出国际碳交易应包含生物多样性债券和社区发展基金,开创“碳汇+”补偿新模式,这也将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发展中经济体的环保压力。 气候变化是全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不能置身事外,更不能将气候合作“工具化”“武器化”。如今,发展中经济体的生态主权意识正在觉醒,或将催生新的全球气候正义秩序,相信将给国际气候治理合作带来更多积极影响。(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