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J4PMsrNsp作者:黄日涵 彭念 张彼得(Peter T C Chang)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探寻“亚洲路径”,构建新发展模式/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主席今年的首次外访,凸显出周边外交及与周边国家探寻共同发展之道的重要性。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黄日涵: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教授彭念:华南理工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彼得(Peter T C Chang):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亚洲路径”为何成为广泛共识?黄日涵当华盛顿试图通过单边霸权在全球挑起关税战,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之际,在新加坡,笔者日前参加的一场国际论坛正在热议如何通过亚洲智慧构建新发展模式。自美国新政府执政以来,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的三观一旦形成,除非遇到重大冲击,否则难以被改变。这一研究在美国极端保守派政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华盛顿一些人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制造恐慌、讹诈对手的方式来获得利益,在关税战的表现上更是令人瞠目结舌。4月15日,“思想亚洲”论坛在新加坡举办,9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王庚武先生在论坛上直言,过去几周全球发生的事情让世界变得动荡不安,他完全无法理解。这一观点,也获得了现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的东南亚之行牵动全球目光,“小船孤篷经不起惊涛骇浪,同舟共济方能行稳致远。”如何探寻“亚洲路径”已成为亚洲国家智库专家的共识。马来西亚教育部前副部长张盛闻直言,华盛顿的做法正在让世界回到零和思维主导的旧轨道上。某种程度来说,“白人至上主义”的幽灵又回来了,美国企图重新用不对称的力量来评判亚洲。所以,亚洲国家要坚定地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因为唯有和平才能让合作成真,唯有和平才能让制度延续,唯有和平才能让亚洲在全球治理中真正崛起。亚洲的韧性不只是经济抗压能力,更是一种集体意识与文化底气。新加坡前政务部长曾士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亚洲智慧与大家共谋发展,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局势里找出一条好的“亚洲路径”。为了应对关税战带来的挑战,坚定捍卫国际贸易规则,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无论是扩大内循环、发展本土技术体系,还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全球南方合作,都显示出中方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自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的安娜·马林博格提到美国应该借鉴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概念,加强平衡与合作,而不是采取对抗性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的互利共赢。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战,全球都在高度关注,不少人甚至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情绪。对于全球经济的未来,一些人感到迷茫,而中国勇敢地站出来正是大国责任的有力体现。毋庸讳言,面对当前的国际大变局,对于亚洲的未来,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亚洲路径”的深刻内涵,找到自己的叙事方式。不少亚洲学者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我们应更清晰地明白,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的安全与繁荣需要亚洲人自己的智慧。面对近些年美国的亚太政策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从“亚太再平衡”战略到“印太战略”,美国的亚洲政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通过简单统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近十年来,对于亚洲的所谓重视其实是停留在口头上。不管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对于亚洲国家的资源与资金投入,在美国的整体对外战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美国更多的是在利用亚洲,而不是在帮助亚洲。正如一位与会的新加坡学者提到,即便与美国有自贸协定,新加坡也一样遭到美方的关税报复。对于美国的霸凌,一味退让并不能带来和平。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并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多是为了坚定维护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是在为全球承担大国义务。众所周知,中国并不希望亚洲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中国的智慧和理念更多的是期待在“开放、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亚洲的新发展模式。中国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虽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实践证明,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创造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亚洲路径”。夯实“新压舱石”,应对全球经济动荡彭念在美国祭出关税大棒扰乱国际经贸正常秩序之际,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谈合作、促发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稳定性,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为。访越期间,中越签订45份双边合作协议,既涉及传统的互联互通和农产品贸易,也涵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还包括文化体育、人力资源等民生领域。这一方面显示出中越合作领域广泛,合作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越合作具有前瞻性且务实。两国既抓住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契机,加速推进新兴领域合作,也不忘提升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共同筑牢双边关系的民意基础。中越合作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也是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已经超越传统领域,正在不断开拓新兴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边界不断拓宽、合作潜力逐步释放。此次中越签订有关人工智能合作的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此之前,中国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多次提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合作,这反映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新兴领域合作的需求极为迫切。从中国方面来看,布局新兴产业既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全方位提升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动能。从东盟国家来看,强化与中国的新兴领域合作既可以促进产业迭代升级,更好更快地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又可以增强应对全球经济动荡的抗风险能力。正因如此,近期有不少东南亚学者撰文或在接受采访中看好与中国的新兴产业合作。如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认为,马中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持续挖掘新的合作增长点,推动两国合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相信,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这些新兴领域的深度合作,将夯实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发展的“新压舱石”,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动荡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访恰逢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其对稳定周边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所强调的,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在周边地区中,东南亚因其地理位置邻近、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流频繁等众多优势,成为中国团结周边、稳定周边的重中之重。在亲诚惠容、“五大家园”等主要原则的指引下,中国-东盟关系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美国实施单边霸凌政策搅动国际格局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东盟合作已经超越双边范畴,而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之举。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人口总量等硬指标来看,还是从多边合作、区域治理等软指标来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对全球经济向好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完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动荡、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加剧的不利形势下,中国与东盟高举合作旗帜,为其他国家以合作应对“脱钩”“逆全球化”打了个样。不久前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三国就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区域及多边合作等达成广泛共识。这也是时隔5年半中日韩再次举行类似会议,也是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召开后,三国之间的又一次重要高层互动。这再次说明,周边地区促合作反“脱钩”、谋发展求稳定的国家正在不断汇集,并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发展注入确定性。我们也坚信,在中日韩东盟的共同引领下,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合作大家庭中来,共同壮大国际社会的合作呼声,携手维护国际经贸正常秩序,推动全球发展稳步向前。中马关系为周边外交提供范例张彼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抵达吉隆坡并发表书面讲话称,推动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启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马来西亚是东盟成立后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两国于去年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2023年3月,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这体现在两国之间加深政治互信、增强经济融合以及日益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70年前召开的万隆会议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追求独立自主的时代象征。万隆会议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秉持万隆精神,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通过坚持中立、包容和经济务实主义来平衡外交政策。东盟中心地位原则对于这种平衡举措以及维护地区的战略自主性至关重要,中国理解并支持这一核心理念。中国支持东亚峰会等由东盟主导的多边框架,增强了东盟话语权,有助于抵御要求东盟“选边站”的外部压力,这与马来西亚“不选边站”、追求共同发展的立场相契合。中国和马来西亚都坚定致力于倡导对话而非对抗,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方式推动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助力地区稳定。马来西亚是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中国是东盟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双方关系持续成为区域稳定的基石,马来西亚将推动东盟加强与中国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单边主义逆流以及霸道霸凌行径,中国和东盟可以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坚持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并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平台,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当前地缘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可通过深化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区域贸易协定,减轻美国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日前,中国成功召开了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我看来,马中关系的稳定为周边外交提供了一个范例。马中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典范,展现了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如何促进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马来西亚与中国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搁置分歧的能力与意愿表明,信任与合作共赢能够克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同时增强地区的韧性。马来西亚将在今年5月举办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联合峰会,通过峰会可以强化东盟、中国和海合会之间的贸易联系,推动构建跨区域合作架构。在促进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交流方面,马来西亚有着独特优势。马来西亚拥有占多数的穆斯林人口,并且与中国和穆斯林世界都保持着牢固的外交关系,使其能够充当中国与穆斯林世界之间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桥梁。在经济方面,马来西亚能够推动相关贸易、金融以及符合伊斯兰原则和中国发展目标的合作项目。这种桥梁作用增强了地区的稳定性,并加强了中国与更广泛的穆斯林世界之间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中国和马来西亚实施了互免签证政策。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以免签进入马来西亚30天,马来西亚公民也可以免签进入中国30天。我认为,两国之间的互免签证政策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举措之一。它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鼓励了两国之间人员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了经贸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尤其是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多游客通过在住宿、零售和交通等方面的消费,为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该政策还使得商务出行更加便利,加强了贸易伙伴关系、投资机会,以及在制造业、科技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签证互免政策促进了更深入的民间联系和文化理解,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推动更广泛的区域一体化。(本文由邢晓婧、王雯雯采访整理)174483173241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484480960412[]{"email":"guoyanfeng@huanqiu.com","name":"郭艳峰"}
编者按:近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对越南、马来西亚、柬埔寨进行国事访问。这是习主席今年的首次外访,凸显出周边外交及与周边国家探寻共同发展之道的重要性。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黄日涵:华侨大学海上丝绸之路研究院院长、教授彭念:华南理工大学区域国别研究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张彼得(Peter T C Chang):马来西亚大学中国研究所前副所长“亚洲路径”为何成为广泛共识?黄日涵当华盛顿试图通过单边霸权在全球挑起关税战,引发国际舆论关注之际,在新加坡,笔者日前参加的一场国际论坛正在热议如何通过亚洲智慧构建新发展模式。自美国新政府执政以来,世界面临的不确定性越来越大。政治心理学的相关研究表明,一个成年人的三观一旦形成,除非遇到重大冲击,否则难以被改变。这一研究在美国极端保守派政客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华盛顿一些人试图通过极限施压、制造恐慌、讹诈对手的方式来获得利益,在关税战的表现上更是令人瞠目结舌。4月15日,“思想亚洲”论坛在新加坡举办,95岁高龄的历史学家王庚武先生在论坛上直言,过去几周全球发生的事情让世界变得动荡不安,他完全无法理解。这一观点,也获得了现场众多专家学者的共识。 习近平主席的东南亚之行牵动全球目光,“小船孤篷经不起惊涛骇浪,同舟共济方能行稳致远。”如何探寻“亚洲路径”已成为亚洲国家智库专家的共识。马来西亚教育部前副部长张盛闻直言,华盛顿的做法正在让世界回到零和思维主导的旧轨道上。某种程度来说,“白人至上主义”的幽灵又回来了,美国企图重新用不对称的力量来评判亚洲。所以,亚洲国家要坚定地走在和平发展的道路上,因为唯有和平才能让合作成真,唯有和平才能让制度延续,唯有和平才能让亚洲在全球治理中真正崛起。亚洲的韧性不只是经济抗压能力,更是一种集体意识与文化底气。新加坡前政务部长曾士生赞同这一观点,认为我们应该好好地利用亚洲智慧与大家共谋发展,在这个非常困难的局势里找出一条好的“亚洲路径”。为了应对关税战带来的挑战,坚定捍卫国际贸易规则,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反制措施,无论是扩大内循环、发展本土技术体系,还是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强化全球南方合作,都显示出中方坚定的意志和信念。来自菲律宾亚洲世纪战略研究所的安娜·马林博格提到美国应该借鉴中国哲学中的“和谐”概念,加强平衡与合作,而不是采取对抗性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球的互利共赢。面对来势汹汹的关税战,全球都在高度关注,不少人甚至产生了深深的焦虑情绪。对于全球经济的未来,一些人感到迷茫,而中国勇敢地站出来正是大国责任的有力体现。毋庸讳言,面对当前的国际大变局,对于亚洲的未来,我们必须深入思考“亚洲路径”的深刻内涵,找到自己的叙事方式。不少亚洲学者专家认为,进入21世纪,我们应更清晰地明白,亚洲是亚洲人的亚洲,亚洲的安全与繁荣需要亚洲人自己的智慧。面对近些年美国的亚太政策变化,我们不难发现,从“亚太再平衡”战略到“印太战略”,美国的亚洲政策其实并没有太多的新意,更多的是雷声大、雨点小。通过简单统计,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美国近十年来,对于亚洲的所谓重视其实是停留在口头上。不管是拜登政府还是特朗普政府,对于亚洲国家的资源与资金投入,在美国的整体对外战略中所占的比重非常小。美国更多的是在利用亚洲,而不是在帮助亚洲。正如一位与会的新加坡学者提到,即便与美国有自贸协定,新加坡也一样遭到美方的关税报复。对于美国的霸凌,一味退让并不能带来和平。中国对美国的关税反制措施,并不仅仅是为了中国的国家利益,更多是为了坚定维护世界贸易的基本准则,是在为全球承担大国义务。众所周知,中国并不希望亚洲国家在中美之间选边站,中国的智慧和理念更多的是期待在“开放、尊重、平等”的基础上构建亚洲的新发展模式。中国已经连续15年保持东盟最大贸易伙伴,虽然国际局势风云变幻,但中国与东盟的贸易实践证明,唯有相互尊重、相互包容才能创造出基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下的“亚洲路径”。夯实“新压舱石”,应对全球经济动荡彭念在美国祭出关税大棒扰乱国际经贸正常秩序之际,习近平主席出访东南亚谈合作、促发展,为变乱交织的世界注入确定性、稳定性,用实际行动诠释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积极作为。访越期间,中越签订45份双边合作协议,既涉及传统的互联互通和农产品贸易,也涵盖人工智能等新兴领域,还包括文化体育、人力资源等民生领域。这一方面显示出中越合作领域广泛,合作潜力巨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中越合作具有前瞻性且务实。两国既抓住人工智能技术革命契机,加速推进新兴领域合作,也不忘提升老百姓的民生福祉,共同筑牢双边关系的民意基础。中越合作向更广的领域、更深的层次推进,也是中国-东盟合作提质升级的一个缩影。近年来,中国与东盟国家的合作已经超越传统领域,正在不断开拓新兴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边界不断拓宽、合作潜力逐步释放。此次中越签订有关人工智能合作的协议,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在此之前,中国与马来西亚、柬埔寨等东盟国家发表的联合声明中也多次提及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绿色能源等新兴领域合作,这反映出东南亚国家与中国在新兴领域合作的需求极为迫切。从中国方面来看,布局新兴产业既是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必要之举,也是全方位提升中国-东盟关系的新发展动能。从东盟国家来看,强化与中国的新兴领域合作既可以促进产业迭代升级,更好更快地实现国家发展目标,又可以增强应对全球经济动荡的抗风险能力。正因如此,近期有不少东南亚学者撰文或在接受采访中看好与中国的新兴产业合作。如马来西亚亚太“一带一路”共策会会长翁诗杰认为,马中在数字经济、绿色发展、新能源等新兴领域持续挖掘新的合作增长点,推动两国合作向纵深发展。我们相信,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这些新兴领域的深度合作,将夯实中国与东盟国家经贸发展的“新压舱石”,更好地应对全球经济动荡局面。值得注意的是,本次出访恰逢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召开后不久,其对稳定周边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中所强调的,周边是实现发展繁荣的重要基础、维护国家安全的重点、运筹外交全局的首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要聚焦构建周边命运共同体,努力开创周边工作新局面。在周边地区中,东南亚因其地理位置邻近、经济联系紧密、人文交流频繁等众多优势,成为中国团结周边、稳定周边的重中之重。在亲诚惠容、“五大家园”等主要原则的指引下,中国-东盟关系取得长足进步。尤其在美国实施单边霸凌政策搅动国际格局的严峻形势下,中国-东盟合作已经超越双边范畴,而是具有全球意义的战略之举。无论是从经济规模、人口总量等硬指标来看,还是从多边合作、区域治理等软指标来看,中国与东盟的关系对全球经济向好发展和全球治理体系完善都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当前全球政治经济秩序动荡、未来发展不确定性加剧的不利形势下,中国与东盟高举合作旗帜,为其他国家以合作应对“脱钩”“逆全球化”打了个样。不久前中日韩三国经贸部长会议在韩国首尔举行,三国就加强贸易投资合作、区域及多边合作等达成广泛共识。这也是时隔5年半中日韩再次举行类似会议,也是第11次中日韩外长会召开后,三国之间的又一次重要高层互动。这再次说明,周边地区促合作反“脱钩”、谋发展求稳定的国家正在不断汇集,并以实际行动为世界发展注入确定性。我们也坚信,在中日韩东盟的共同引领下,会有更多的国家加入到合作大家庭中来,共同壮大国际社会的合作呼声,携手维护国际经贸正常秩序,推动全球发展稳步向前。中马关系为周边外交提供范例张彼得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抵达吉隆坡并发表书面讲话称,推动中马命运共同体建设不断迈上新台阶,开启中马关系新的“黄金50年”。马来西亚是东盟成立后最早同新中国建交的东盟国家,两国于去年共同庆祝建交50周年。2023年3月,双方就共建中马命运共同体达成共识,这体现在两国之间加深政治互信、增强经济融合以及日益频繁的人员往来和文化交流等多方面。70年前召开的万隆会议形成了团结、友谊、合作的万隆精神,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摆脱殖民统治、追求独立自主的时代象征。万隆会议为不结盟运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秉持万隆精神,包括马来西亚在内的东盟国家通过坚持中立、包容和经济务实主义来平衡外交政策。东盟中心地位原则对于这种平衡举措以及维护地区的战略自主性至关重要,中国理解并支持这一核心理念。中国支持东亚峰会等由东盟主导的多边框架,增强了东盟话语权,有助于抵御要求东盟“选边站”的外部压力,这与马来西亚“不选边站”、追求共同发展的立场相契合。中国和马来西亚都坚定致力于倡导对话而非对抗,以及和平解决争端,并通过共建“一带一路”倡议、中国-东盟自贸区等方式推动更深层次的经济一体化,助力地区稳定。马来西亚是今年东盟轮值主席国,中国是东盟最重要的经济伙伴之一,双方关系持续成为区域稳定的基石,马来西亚将推动东盟加强与中国合作、推动可持续发展。面对当前单边主义逆流以及霸道霸凌行径,中国和东盟可以共同应对这些挑战。坚持多边主义、抵制单边主义,并通过东盟地区论坛、东亚峰会等平台,倡导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在当前地缘经济动荡的背景下,中国和东盟可通过深化彼此间的经济联系、加强区域贸易协定,减轻美国征收所谓“对等关税”带来的影响。日前,中国成功召开了中央周边工作会议。在我看来,马中关系的稳定为周边外交提供了一个范例。马中关系是中国与东盟关系中的典范,展现了相互尊重和共同发展如何促进地区的稳定与繁荣。马来西亚与中国为了更大的共同利益而搁置分歧的能力与意愿表明,信任与合作共赢能够克服地缘政治的复杂性,同时增强地区的韧性。马来西亚将在今年5月举办中国、东南亚国家联盟和海湾阿拉伯国家合作委员会的联合峰会,通过峰会可以强化东盟、中国和海合会之间的贸易联系,推动构建跨区域合作架构。在促进中国与穆斯林世界的交流方面,马来西亚有着独特优势。马来西亚拥有占多数的穆斯林人口,并且与中国和穆斯林世界都保持着牢固的外交关系,使其能够充当中国与穆斯林世界之间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桥梁。在经济方面,马来西亚能够推动相关贸易、金融以及符合伊斯兰原则和中国发展目标的合作项目。这种桥梁作用增强了地区的稳定性,并加强了中国与更广泛的穆斯林世界之间的联系。值得一提的是,2023年底,中国和马来西亚实施了互免签证政策。持普通护照的中国公民可以免签进入马来西亚30天,马来西亚公民也可以免签进入中国30天。我认为,两国之间的互免签证政策是近几十年来最重要的外交政策举措之一。它让出行变得更加便捷,鼓励了两国之间人员的流动,进一步促进了经贸和文化领域的交流。尤其是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更多游客通过在住宿、零售和交通等方面的消费,为当地经济作出了贡献。该政策还使得商务出行更加便利,加强了贸易伙伴关系、投资机会,以及在制造业、科技和服务业等领域的合作。从更长远的角度看,签证互免政策促进了更深入的民间联系和文化理解,有助于建立相互信任和长期合作关系,推动更广泛的区域一体化。(本文由邢晓婧、王雯雯采访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