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MMbnKi7qB作者:薛熠、郑燕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薛熠、郑燕:“拒绝脱钩”背后的经济理性与乐观预期/e3pmub6h5/e3pr9baf6日前,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停止与中国进行接触是“愚蠢之举”。里夫斯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其市场对英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英国不会加入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并强调“务实的经济现实主义”是英中关系的指导原则。这一表态不仅凸显了英国与美国“对华脱钩”政策的分歧,更传递出许多国家在面临美国“选边站”要求时的内心呼声。 里夫斯特意在赴美谈判前明确反对对华“脱钩”,这一政策立场根植于中英经济关系的结构性深度绑定。一是从产业链安全来看,英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需要中国支持。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英市场占有率已突破10%,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还有效支持了英国的绿色交通转型。此外,由于英国自欧盟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关税成本上升,中国零部件成为维系英国汽车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切断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供应链合作,英国2030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势必困难重重。二是从双边贸易来看,中英双边贸易不仅为英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也为英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数据显示,2023年在英中资企业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超过1150亿英镑、创造工作岗位近6万个。三是从国际金融来看,英国离岸人民币是最大的人民币现汇交易中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SWIFT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英国以人民币进行外汇即期交易的体量全球占比超过 39%,甚至高于美国和中国香港。如果减少或切断与中国的往来,必将给英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事实上,除了英国,全球资本也表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一方面,在直接投资领域,实际使用外资正出现增长。2025年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一季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2603家,同比增长4.3%。其中,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突出,如电子商务服务业外资增长100.5%,生物药品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显著增幅。从投资来源地来看,东盟地区对华投资增长56.2%,欧盟地区增长11.7%,而瑞士、英国、日本、韩国的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了76.8%、60.5%、29.1%和12.9%。另一方面,在债券市场领域,国际资本的配置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张、债务水平屡创新高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削弱了投资者对美国主权信用的长期信心,同时降低了美债的传统避险功能。相比之下,人民币债券市场凭借稳定的收益水平及日益增强的避险属性,成为国际资本优化资产组合的重要选择。截至4 月 15 日,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 4.5 万亿元,较 2024 年末增加 2700 亿元,覆盖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及商业机构。 外部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传递出两个信号:第一,经济理性正在超越政治干扰,合作共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逻辑。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务实合作已渐取代零和博弈的“脱钩”叙事,成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机制。在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信心及强化合作的意愿,正构成维护全球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选择,反映出各国对单边主义政策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多边合作框架的功能性需求。 第二,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系统性重要性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稳定乐观预期正在形成。外资持续流入与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双重趋势,本质上是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韧性、政策稳定性及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市场化投票。这不仅体现了投资者对中国产业体系完整性、技术创新能力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认可,更折射出全球经济主体对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政策的信任。中国经济所展现的抗风险能力和改革深化的确定性,正在转化为国际资本配置的长期价值锚点,进而夯实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建设性地位。(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开放与安全实验室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17451746333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518770609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日前,英国财政大臣里夫斯接受采访时明确表态,停止与中国进行接触是“愚蠢之举”。里夫斯指出,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和英国第四大贸易伙伴,其市场对英国经济增长至关重要,英国不会加入美国对中国的孤立政策,并强调“务实的经济现实主义”是英中关系的指导原则。这一表态不仅凸显了英国与美国“对华脱钩”政策的分歧,更传递出许多国家在面临美国“选边站”要求时的内心呼声。 里夫斯特意在赴美谈判前明确反对对华“脱钩”,这一政策立场根植于中英经济关系的结构性深度绑定。一是从产业链安全来看,英国的新能源汽车战略需要中国支持。2024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在英市场占有率已突破10%,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更多选择,还有效支持了英国的绿色交通转型。此外,由于英国自欧盟进口汽车零部件的关税成本上升,中国零部件成为维系英国汽车业竞争力的关键。如果切断与中国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供应链合作,英国2030年禁售燃油车的计划势必困难重重。二是从双边贸易来看,中英双边贸易不仅为英国企业提供了广阔市场,也为英国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和经济收益。数据显示,2023年在英中资企业对英国经济的贡献超过1150亿英镑、创造工作岗位近6万个。三是从国际金融来看,英国离岸人民币是最大的人民币现汇交易中心、第二大离岸人民币中心。 SWIFT 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英国以人民币进行外汇即期交易的体量全球占比超过 39%,甚至高于美国和中国香港。如果减少或切断与中国的往来,必将给英国的经济带来严重冲击。 事实上,除了英国,全球资本也表现出中国经济发展前景的信心。一方面,在直接投资领域,实际使用外资正出现增长。2025年3月,中国实际使用外资同比增长13.2%,一季度新设外商投资企业达到12603家,同比增长4.3%。其中,高技术产业领域表现突出,如电子商务服务业外资增长100.5%,生物药品制造和航空航天等领域也有显著增幅。从投资来源地来看,东盟地区对华投资增长56.2%,欧盟地区增长11.7%,而瑞士、英国、日本、韩国的实际对华投资分别增长了76.8%、60.5%、29.1%和12.9%。另一方面,在债券市场领域,国际资本的配置逻辑发生了显著变化。美国财政赤字持续扩张、债务水平屡创新高及政策的不确定性,削弱了投资者对美国主权信用的长期信心,同时降低了美债的传统避险功能。相比之下,人民币债券市场凭借稳定的收益水平及日益增强的避险属性,成为国际资本优化资产组合的重要选择。截至4 月 15 日,境外机构持有中国债券规模达 4.5 万亿元,较 2024 年末增加 2700 亿元,覆盖 70 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权及商业机构。 外部投资者和政策制定者的态度传递出两个信号:第一,经济理性正在超越政治干扰,合作共赢成为全球经济治理的核心逻辑。当前国际经济体系中,务实合作已渐取代零和博弈的“脱钩”叙事,成为稳定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关键机制。在保护主义抬头、地缘政治风险上升的背景下,国际社会对中国市场的持续信心及强化合作的意愿,正构成维护全球经济稳定运行的重要支撑力量。这种基于市场规律的选择,反映出各国对单边主义政策局限性的清醒认知,以及对多边合作框架的功能性需求。 第二,中国在全球经济格局中的系统性重要性显著提升,国际社会对中国经济长期发展前景稳定乐观预期正在形成。外资持续流入与境外机构增持人民币债券的双重趋势,本质上是国际资本对中国经济韧性、政策稳定性及金融市场开放进程的市场化投票。这不仅体现了投资者对中国产业体系完整性、技术创新能力及超大规模市场优势的认可,更折射出全球经济主体对中国坚持高水平对外开放、推动制度型开放政策的信任。中国经济所展现的抗风险能力和改革深化的确定性,正在转化为国际资本配置的长期价值锚点,进而夯实其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建设性地位。(作者分别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金融开放与安全实验室主任,国际经济贸易学院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