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MMj5egyr2作者:汤永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汤永隆:AI伴侣如何打破“陪伴加剧孤独”悖论?/e3pmub6h5/e3pr9baf6随着语言及对话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迭代,人工智能(AI)伴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从能陪人聊天的智能音箱,到模拟恋人的虚拟伴侣软件,其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情感世界。但近日,OpenAI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布的研究均表明,过度依赖AI伴侣可能导致更强的孤独感。这种“陪伴加剧孤独”的悖论,将重新定义AI伴侣在同人类关系中的定位。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生就有对归属感的需求,希望能融入某个集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人际关系的深化,也往往是通过彼此分享内心深处的想法、情绪和感受实现的。从具体功能来看,AI伴侣能随时陪人聊天、听人倾诉,客观上能建构一种“沟通的关系”,好像在人与AI间形成了情感寄托。但它与真正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本质性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是对彼此感受有所共鸣。而缺乏情绪感受器的AI伴侣,无论在内容、形式上有多“拟人”,其反馈只是程序设定或算法逻辑生成的,缺乏真正的共情能力。 此外,AI伴侣对用户没有要求、也不需要用户承担责任,所以与AI伴侣交往互动中很容易产生“无负担”的心理。这虽然有助于引导用户倾诉,但长期看可能会产生一种“虚假亲密感”,其实双方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AI伴侣拟人化,给它起名字甚至办婚礼,这其实类似于“安全型依恋”。但和人际依恋不同,AI伴侣没办法在人遇到困难、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真正的安全感。而为了填补安全感的不足,他们往往会更频繁地进行互动。这如同饮鸩止渴,虽然能暂时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在交流结束后反而会更孤独,陷入“依赖——孤独”的恶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长期沉迷简单的单向互动,其现实社交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小,还可能出现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弱化,如同理心减退、表达水平降低等。有研究发现,每天使用AI伴侣的时间越长,这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就越低。 长期和AI伴侣相处,会模糊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错把和AI的工具性关系当成真正的情感关系,更有甚者会把AI伴侣想象成完美的对象,对现实中的伴侣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导致婚恋关系出现问题。 因为AI伴侣无法替代人类同伴,就认为它没有意义,同样有失偏颇。如今,很多AI伴侣都采用了拟人化的语音交互设计“数字人”,在用声音传递温暖、积极情绪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通常人还是会希望有一个“树洞”——对于“社恐”、孤寡老人等群体来说,AI伴侣是一个低风险的情感宣泄出口;而对于自闭症谱系群体等真正的病患,AI伴侣同样是理想的情感表达练习对象。它不会评判对错,使用者也不必担心被批评,从而帮助他们慢慢积累和人交流的信心。 因此,要打破AI伴侣的陪伴悖论,需从宣传定位与功能优化两个维度构建完善的人机交往体系。首先,明确 AI 伴侣的“工具人” 属性是基础前提。在产品宣传与使用引导中,应着重强调其工具本质,如在注册、使用界面以显著标识和清晰文案进行提示,避免用户对其产生不切实际的情感期待。同时,企业可通过定期发布科普内容,向用户普及 AI 运行机制与技术边界,引导公众理性看待 AI 伴侣,将其作为提高生活品质、获取知识的便捷工具,而非情感替代对象。 其次,改进模型并引入“心理咨询师模型”进行深度融合,是解决 AI 沉迷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融合专业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让AI 伴侣可对用户行为进行精准分析,依据沉迷程度实施分层干预。对于轻度沉迷用户,AI 伴侣可借助智能提醒功能,在用户使用时长接近阈值时推送户外活动、社交邀约等建议,引导其合理分配时间;针对中度沉迷用户,AI 伴侣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模型,通过对话帮助用户认识沉迷行为的潜在危害,并制定个性化的时间管理与社交拓展计划;而对于重度沉迷用户,AI 伴侣可采取强化干预措施,联动用户的家人、朋友形成支持网络,并推荐专业心理咨询资源,逐步引导其回归正常社交生活。此外,模型融合还能提升 AI 伴侣对用户情绪的识别与响应能力,在提供陪伴服务的同时,及时察觉用户心理异常,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情感疏导。(作者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17451748307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5187733828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随着语言及对话大模型的快速发展迭代,人工智能(AI)伴侣逐渐走入人们的生活。从能陪人聊天的智能音箱,到模拟恋人的虚拟伴侣软件,其正以独特的方式影响着今天人们的情感世界。但近日,OpenAI与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发布的研究均表明,过度依赖AI伴侣可能导致更强的孤独感。这种“陪伴加剧孤独”的悖论,将重新定义AI伴侣在同人类关系中的定位。 作为社会性动物,人类天生就有对归属感的需求,希望能融入某个集体、得到他人的关心和支持。人际关系的深化,也往往是通过彼此分享内心深处的想法、情绪和感受实现的。从具体功能来看,AI伴侣能随时陪人聊天、听人倾诉,客观上能建构一种“沟通的关系”,好像在人与AI间形成了情感寄托。但它与真正的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有本质性区别。人与人之间的互动是双向的,是对彼此感受有所共鸣。而缺乏情绪感受器的AI伴侣,无论在内容、形式上有多“拟人”,其反馈只是程序设定或算法逻辑生成的,缺乏真正的共情能力。 此外,AI伴侣对用户没有要求、也不需要用户承担责任,所以与AI伴侣交往互动中很容易产生“无负担”的心理。这虽然有助于引导用户倾诉,但长期看可能会产生一种“虚假亲密感”,其实双方并没有真正的情感共鸣。 有些人将AI伴侣拟人化,给它起名字甚至办婚礼,这其实类似于“安全型依恋”。但和人际依恋不同,AI伴侣没办法在人遇到困难、需要安慰的时候给予真正的安全感。而为了填补安全感的不足,他们往往会更频繁地进行互动。这如同饮鸩止渴,虽然能暂时填补内心的空虚,但在交流结束后反而会更孤独,陷入“依赖——孤独”的恶性循环。 如果一个人长期沉迷简单的单向互动,其现实社交的动力也会越来越小,还可能出现人际关系处理能力的弱化,如同理心减退、表达水平降低等。有研究发现,每天使用AI伴侣的时间越长,这个人的社会化程度就越低。 长期和AI伴侣相处,会模糊人对人际关系的认知,错把和AI的工具性关系当成真正的情感关系,更有甚者会把AI伴侣想象成完美的对象,对现实中的伴侣产生不切实际的期待,导致婚恋关系出现问题。 因为AI伴侣无法替代人类同伴,就认为它没有意义,同样有失偏颇。如今,很多AI伴侣都采用了拟人化的语音交互设计“数字人”,在用声音传递温暖、积极情绪上也下了不少功夫。通常人还是会希望有一个“树洞”——对于“社恐”、孤寡老人等群体来说,AI伴侣是一个低风险的情感宣泄出口;而对于自闭症谱系群体等真正的病患,AI伴侣同样是理想的情感表达练习对象。它不会评判对错,使用者也不必担心被批评,从而帮助他们慢慢积累和人交流的信心。 因此,要打破AI伴侣的陪伴悖论,需从宣传定位与功能优化两个维度构建完善的人机交往体系。首先,明确 AI 伴侣的“工具人” 属性是基础前提。在产品宣传与使用引导中,应着重强调其工具本质,如在注册、使用界面以显著标识和清晰文案进行提示,避免用户对其产生不切实际的情感期待。同时,企业可通过定期发布科普内容,向用户普及 AI 运行机制与技术边界,引导公众理性看待 AI 伴侣,将其作为提高生活品质、获取知识的便捷工具,而非情感替代对象。 其次,改进模型并引入“心理咨询师模型”进行深度融合,是解决 AI 沉迷问题的关键路径。通过融合专业心理咨询理论与技术,让AI 伴侣可对用户行为进行精准分析,依据沉迷程度实施分层干预。对于轻度沉迷用户,AI 伴侣可借助智能提醒功能,在用户使用时长接近阈值时推送户外活动、社交邀约等建议,引导其合理分配时间;针对中度沉迷用户,AI 伴侣将运用认知行为疗法模型,通过对话帮助用户认识沉迷行为的潜在危害,并制定个性化的时间管理与社交拓展计划;而对于重度沉迷用户,AI 伴侣可采取强化干预措施,联动用户的家人、朋友形成支持网络,并推荐专业心理咨询资源,逐步引导其回归正常社交生活。此外,模型融合还能提升 AI 伴侣对用户情绪的识别与响应能力,在提供陪伴服务的同时,及时察觉用户心理异常,提供更为专业、有效的情感疏导。(作者是西南大学心理学部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