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NzKEiPJ88作者:项昊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项昊宇:战略自主才是日本经济的破局之道/e3pmub6h5/e3pr9baf6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华盛顿就关税问题举行的会谈,近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彭博社评论称,“此次美日谈判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日本利益,更可能影响全球经贸格局。作为美国关键盟友的日本如果无法与美方达成协议,其他国家更难有所突破”,而事实似乎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虽然美方宣称谈判“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赤泽亮正的表态却截然不同:美日之间仍存在巨大分歧,现阶段根本不可能立即达成协议。 日本在关税谈判中的强硬态度或许出乎美国人的意料,但实际上,日本在美国关税大棒下可能遭受的损失已经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够承受的范围。本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很快便对日本下手,对进口自日本的钢铝产品增加关税,随后又将这一范围扩大到了汽车领域,直击日本支柱产业。日本政府一开始主动放低姿态,积极与美方进行沟通。日本首相石破茂2月访美时,曾极力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表明日本对美国经济和就业的贡献,还承诺将对美投资扩大到1万亿美元,并增加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和武器装备。然而,美国并未对日本“网开一面”,而是往日本经济最关键的部分狠狠“下刀子”。14日,石破茂罕见对美发出“警告”,称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扰乱全球经济秩序”;21日,石破茂表示,日本“并不打算唯命是从地按照美方要求承担更多负担”。可见,在美方的关税大棒面前,日本或许已经“退无可退”。在这种情况下,日方被迫强硬表态,也是合乎情理的。 对日本而言,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可能动摇日本经济的根基,更冲击了日美同盟的互信基础。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2024年对美出口汽车近150万辆,金额高达400亿美元,占对美出口总额的近30%。汽车相关产业在日本创造了55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又是日本汽车最大海外市场,一旦出口美国的日本汽车全都被加征25%的关税,日本汽车将失去在美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国内产业链,动摇日本制造业的基础。如果日本车企进一步向美国转移生产线,则可能加速日本国内产业的空心化。更为致命的是,美国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使日本在今后4年里需要时刻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经贸环境,日本经济、社会层面将一直“提心吊胆”,对美国的怀疑和不满也将随之增加。石破茂“罕见”地对美示强,反映的正是日本国内“疑美论”的抬头。 此外,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20世纪日美贸易摩擦的翻版,也可能是新一轮西方阵营内部经贸关系的重置。为摆脱美国面临的债务危机和产业困境,美国政府已经露出了对盟友予取予夺的霸权“獠牙”。《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真实目的可能有三个:一是实现美国经济由消费大国向制造业大国的转变,二是同时维系美元的相对低位和全球基础货币地位,三是重建与盟国的防务费用分摊安排。这与美方在谈判中对日本提出的要求可以一一对应:催促日企加快推进在美投资建厂,敦促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以及要求日方提高防务费用开支、承担更多美国驻军费用。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能对日本经济构成难以承受之重。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之际,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间接刺破了日本经济泡沫,使日本经济陷入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的长期低迷。经历漫长的低谷后,近来日本经济终于有了一些回升的态势,却再度面临美国的强势打压。如今,日本的经济整体规模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从巅峰时的70%以上降至目前的不足15%,日本已远无20世纪所谓“买下美国”的底气。面对美方的漫天要价,日本其实并无太多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 美日关系的急转直下,暴露了美日同盟固有的脆弱性。日本在将本国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命脉与美国绑定之时,实际上已将国家的前途命运托付于人,必然需要承受不对等同盟关系中的任人摆布。时过境迁,“广场协议”也许难以重现,但石破茂所说的“国难”绝非耸人听闻。日美同盟面临的新考验只是揭示了一个老问题: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对日本而言,比达成协议更重要的,或许是在全球经贸秩序重构过程中,探索找回战略自主和经济独立的方法。(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174534376059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5360958817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日本经济再生大臣赤泽亮正与美国财政部长贝森特在华盛顿就关税问题举行的会谈,近期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美国彭博社评论称,“此次美日谈判意义重大,不仅关乎日本利益,更可能影响全球经贸格局。作为美国关键盟友的日本如果无法与美方达成协议,其他国家更难有所突破”,而事实似乎也在往这个方向发展。虽然美方宣称谈判“取得重大进展”,然而赤泽亮正的表态却截然不同:美日之间仍存在巨大分歧,现阶段根本不可能立即达成协议。 日本在关税谈判中的强硬态度或许出乎美国人的意料,但实际上,日本在美国关税大棒下可能遭受的损失已经超出了日本政府能够承受的范围。本届美国政府上台后很快便对日本下手,对进口自日本的钢铝产品增加关税,随后又将这一范围扩大到了汽车领域,直击日本支柱产业。日本政府一开始主动放低姿态,积极与美方进行沟通。日本首相石破茂2月访美时,曾极力向美国总统特朗普表明日本对美国经济和就业的贡献,还承诺将对美投资扩大到1万亿美元,并增加采购美国液化天然气和武器装备。然而,美国并未对日本“网开一面”,而是往日本经济最关键的部分狠狠“下刀子”。14日,石破茂罕见对美发出“警告”,称美国的关税政策“可能扰乱全球经济秩序”;21日,石破茂表示,日本“并不打算唯命是从地按照美方要求承担更多负担”。可见,在美方的关税大棒面前,日本或许已经“退无可退”。在这种情况下,日方被迫强硬表态,也是合乎情理的。 对日本而言,美国的关税政策不仅可能动摇日本经济的根基,更冲击了日美同盟的互信基础。以汽车产业为例:日本2024年对美出口汽车近150万辆,金额高达400亿美元,占对美出口总额的近30%。汽车相关产业在日本创造了550万个工作岗位,美国又是日本汽车最大海外市场,一旦出口美国的日本汽车全都被加征25%的关税,日本汽车将失去在美市场竞争力,进而影响国内产业链,动摇日本制造业的基础。如果日本车企进一步向美国转移生产线,则可能加速日本国内产业的空心化。更为致命的是,美国关税政策的朝令夕改,使日本在今后4年里需要时刻面对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外部经贸环境,日本经济、社会层面将一直“提心吊胆”,对美国的怀疑和不满也将随之增加。石破茂“罕见”地对美示强,反映的正是日本国内“疑美论”的抬头。 此外,美国关税政策带来的冲击不仅仅是20世纪日美贸易摩擦的翻版,也可能是新一轮西方阵营内部经贸关系的重置。为摆脱美国面临的债务危机和产业困境,美国政府已经露出了对盟友予取予夺的霸权“獠牙”。《日本经济新闻》评论称,美国政府关税政策的真实目的可能有三个:一是实现美国经济由消费大国向制造业大国的转变,二是同时维系美元的相对低位和全球基础货币地位,三是重建与盟国的防务费用分摊安排。这与美方在谈判中对日本提出的要求可以一一对应:催促日企加快推进在美投资建厂,敦促日元兑美元汇率升值,以及要求日方提高防务费用开支、承担更多美国驻军费用。这三条中的任何一条,都可能对日本经济构成难以承受之重。 历史不会简单重复,但总是惊人的相似。20世纪80年代,日本经济如日中天之际,美国通过“广场协议”迫使日元大幅升值,间接刺破了日本经济泡沫,使日本经济陷入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的长期低迷。经历漫长的低谷后,近来日本经济终于有了一些回升的态势,却再度面临美国的强势打压。如今,日本的经济整体规模占美国经济总量的比重,已从巅峰时的70%以上降至目前的不足15%,日本已远无20世纪所谓“买下美国”的底气。面对美方的漫天要价,日本其实并无太多可以讨价还价的筹码。 美日关系的急转直下,暴露了美日同盟固有的脆弱性。日本在将本国的安全利益和经济命脉与美国绑定之时,实际上已将国家的前途命运托付于人,必然需要承受不对等同盟关系中的任人摆布。时过境迁,“广场协议”也许难以重现,但石破茂所说的“国难”绝非耸人听闻。日美同盟面临的新考验只是揭示了一个老问题:没有永恒的盟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对日本而言,比达成协议更重要的,或许是在全球经贸秩序重构过程中,探索找回战略自主和经济独立的方法。(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亚太研究所特聘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