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SBn9QPocK作者:李海东 张晴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李海东、张晴:用鲜活的接触重塑西方青年的“中国观”/e3pmub6h5/e3pr9baf6近年来,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外籍人员来华、在华的便利度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旅游。2024年全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中西方民间交流日益频繁。2025年3至4月,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来华直播,通过“一镜到底”的沉浸式直播方式,向全球用户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让无数外国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往西方青年受西方主流媒体偏见影响而形成的对华误解,在中西方民间交流的推动下逐渐得到纠正。更富有成效的中西方建设性民间交流,正成为打破西方滤镜、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中西方民间交流打破西方青年看待中国的“信息茧房”。中西方在自身发展与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因文化起源、地缘战略位置以及文明传统与制度背景的差异,注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天然的隔阂。这种隔阂,在中国崛起对西方固有主导地位构成冲击的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美国内部社会撕裂加剧,种族、阶层与族群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压力与内部焦虑交织,使得西方对华认知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防范性、敌意化倾向。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连体异构”关系,在经济利益与政治目的双重驱动下,西方主流媒体逐渐形成了对华报道中加码抹黑的路径依赖,凭借其国际舆论场的先发优势,不断制造、放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虚假叙事,进一步固化西方受众对华负面认知。随着中西方民间交流管道的通畅拓宽,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西方青年得以更加直接、迅捷地接触真实中国。这种去中介化的亲身体验为信息的迅速扩散提供了新渠道,也在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主流媒体对涉华话语的垄断地位。西方青年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事实与宣传之间进行自主对比与辨析,主流媒体编织的诸多涉华谎言不攻自破。当主流媒体的叙事被不断戳穿,当现实与报道之间的裂痕日益扩大,曾经的“信息茧房”开始出现裂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一的声音不能包容复杂的现实,操控的信息无法掩盖真实的存在。 中西方民间交流助力中国形象“去标签化”。过去由于语言隔阂和交流面狭窄等原因,西方青年头脑中更容易在认知上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灌输的对华标签。这些标签多以简单化的形式出现,以片面的刻板印象代替对复杂真实的理解,从而降低认知成本。通过标签认识事物,本就是人类在信息过载环境中出于效率本能作出的选择,而西方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供给能力,通过主动设定议题、操纵话语框架,自主炮制大量涉华虚假标签。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每一位活跃的“博主”“播客”都可能会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成为信息传播中除传统主流媒体之外的另一关键节点。小红书、抖音(TikTok)、播客、Zoom等平台以及众多高效即时翻译软件应用的广泛普及,加速了信息流通的去中心化与去垄断化进程,在一次次具体、鲜活的接触中,以真实的细节撕掉旧有的歪曲标签,重塑西方青年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面对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标签,我们传统的应对策略是以严谨的内容自证其伪,力图通过逻辑与事实来驳斥偏见。但事实上,在大众传播环境中,情绪快于理性,印象先于逻辑。与其疲于纠偏,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为自身塑造新的、积极的认知标签,以标签对抗标签,以框架重塑框架,在认知战场上实现主动进击。比如中外青年在小红书上开展的“世纪大对账”,双方就工资、房租、医疗费用等展开讨论,以真实的细节打破彼此的刻板印象,重塑对彼此的认知。这种交流方式,正是民间交流在去标签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生动体现。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西方青年自主构建“中国观”。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加持下,影视游戏、元宇宙、跨境电商平台等成为中西方青年文化相通和利益融合的高效载体。以跨境电商为例,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西方青年可以便捷地购买中国商品,这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交流,也增进了对中国产品和品牌的了解。多元沟通载体的广泛普及和使用,显著降低了西方青年接触乃至理解中国的门槛,使得西方青年的“中国观”不再受制于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西方主流媒体或所谓“权威人士”。在民间交流中去除西方滤镜的环境和条件当前已经完全具备。只要中西方民间交流继续保持双向互动、彼此奔赴的势头,聚焦经济、民生、环保、文化、科技等易于促进相互理解与塑造彼此共情和相互认同的领域,就会逐渐汇聚起西方青年对华客观理性共识。众多个人通过直播或亲身体验,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真实活力和文化风貌介绍给西方青年,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成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双方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作者分别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研究员)174578114521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579445950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年来,随着我国过境免签政策不断调整优化,外籍人员来华、在华的便利度持续提升,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华旅游。2024年全年,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中西方民间交流日益频繁。2025年3至4月,美国顶流网红“甲亢哥”(IShowSpeed)来华直播,通过“一镜到底”的沉浸式直播方式,向全球用户展示了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让无数外国人看到了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以往西方青年受西方主流媒体偏见影响而形成的对华误解,在中西方民间交流的推动下逐渐得到纠正。更富有成效的中西方建设性民间交流,正成为打破西方滤镜、促进相互理解的重要途径。中西方民间交流打破西方青年看待中国的“信息茧房”。中西方在自身发展与历史演变的进程中,因文化起源、地缘战略位置以及文明传统与制度背景的差异,注定在意识形态上存在天然的隔阂。这种隔阂,在中国崛起对西方固有主导地位构成冲击的背景下被进一步放大。与此同时,美国内部社会撕裂加剧,种族、阶层与族群矛盾日益尖锐。外部压力与内部焦虑交织,使得西方对华认知呈现出越来越强烈的防范性、敌意化倾向。新闻舆论作为一种思想观念的形式,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微妙的“连体异构”关系,在经济利益与政治目的双重驱动下,西方主流媒体逐渐形成了对华报道中加码抹黑的路径依赖,凭借其国际舆论场的先发优势,不断制造、放大“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虚假叙事,进一步固化西方受众对华负面认知。随着中西方民间交流管道的通畅拓宽,尤其是社交媒体的广泛应用,西方青年得以更加直接、迅捷地接触真实中国。这种去中介化的亲身体验为信息的迅速扩散提供了新渠道,也在根本上动摇了西方主流媒体对涉华话语的垄断地位。西方青年通过自己的所见所闻,在事实与宣传之间进行自主对比与辨析,主流媒体编织的诸多涉华谎言不攻自破。当主流媒体的叙事被不断戳穿,当现实与报道之间的裂痕日益扩大,曾经的“信息茧房”开始出现裂缝。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单一的声音不能包容复杂的现实,操控的信息无法掩盖真实的存在。 中西方民间交流助力中国形象“去标签化”。过去由于语言隔阂和交流面狭窄等原因,西方青年头脑中更容易在认知上被动接受主流媒体灌输的对华标签。这些标签多以简单化的形式出现,以片面的刻板印象代替对复杂真实的理解,从而降低认知成本。通过标签认识事物,本就是人类在信息过载环境中出于效率本能作出的选择,而西方媒体凭借其强大的信息供给能力,通过主动设定议题、操纵话语框架,自主炮制大量涉华虚假标签。随着社交媒体的高速发展,每一位活跃的“博主”“播客”都可能会成为信息传递的“主流”,成为信息传播中除传统主流媒体之外的另一关键节点。小红书、抖音(TikTok)、播客、Zoom等平台以及众多高效即时翻译软件应用的广泛普及,加速了信息流通的去中心化与去垄断化进程,在一次次具体、鲜活的接触中,以真实的细节撕掉旧有的歪曲标签,重塑西方青年对中国的认识与理解。面对西方媒体长期以来炒作的“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等负面标签,我们传统的应对策略是以严谨的内容自证其伪,力图通过逻辑与事实来驳斥偏见。但事实上,在大众传播环境中,情绪快于理性,印象先于逻辑。与其疲于纠偏,不如反其道而行之,主动为自身塑造新的、积极的认知标签,以标签对抗标签,以框架重塑框架,在认知战场上实现主动进击。比如中外青年在小红书上开展的“世纪大对账”,双方就工资、房租、医疗费用等展开讨论,以真实的细节打破彼此的刻板印象,重塑对彼此的认知。这种交流方式,正是民间交流在去标签化方面发挥积极作用的生动体现。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西方青年自主构建“中国观”。在人工智能等科技加持下,影视游戏、元宇宙、跨境电商平台等成为中西方青年文化相通和利益融合的高效载体。以跨境电商为例,通过跨境电商平台,西方青年可以便捷地购买中国商品,这不仅促进了双方经济交流,也增进了对中国产品和品牌的了解。多元沟通载体的广泛普及和使用,显著降低了西方青年接触乃至理解中国的门槛,使得西方青年的“中国观”不再受制于充满傲慢与偏见的西方主流媒体或所谓“权威人士”。在民间交流中去除西方滤镜的环境和条件当前已经完全具备。只要中西方民间交流继续保持双向互动、彼此奔赴的势头,聚焦经济、民生、环保、文化、科技等易于促进相互理解与塑造彼此共情和相互认同的领域,就会逐渐汇聚起西方青年对华客观理性共识。众多个人通过直播或亲身体验,将他们感受到的中国社会的真实活力和文化风貌介绍给西方青年,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成为中西方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也为双方更广泛的合作奠定了坚实的民间基础。(作者分别是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区域国别传播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