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T2XuKWO9p作者:孙佳山 成彬 【西班牙】乔尔豪·阿古德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数字时代,中国文化如何破浪出海?/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近期,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欧洲、亚洲数十个国家上映,中国文化又成为海外热议的焦点。那么,在数字时代中国文化产品如何能更好地实现扬帆出海?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孙佳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 乔尔豪·阿古德罗:西班牙作家 成彬: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因“媒”制宜,讲好中国故事 孙佳山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近期在海外多国上映。除了登陆印度之外,《哪吒2》日前在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上映,据《哪吒2》欧洲发行商介绍,他们已经获得了该片在欧洲37个国家的院线发行权。 持续的国际传播让我们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数字时代,中国文化产品“出海”,并不是一个线性、匀加速和中心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国情使其有着不同的频率、节奏和策略。这也是世纪之交以来,文学、影视和舞台艺术等传统形态的文化“走出去”,很难掌握甚至不可想象的复杂文化经验。显然,任何文艺形态的海外传播,都会被反复提及“要积极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要有本地化、本土化的因地制宜的传播策略”等等。通过《哪吒2》从东南亚到北美、再到欧洲等地区的“出海”及传播,我们发现看似抽象的因地制宜,首先就存在着因“媒”制宜这样的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真切触及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实际建设及开发状况,包括相关受众群体的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等因素,以及在上述基础上所形成的媒介经验,才能更充分地讲好中国故事。 例如,近些年来以网络连续剧、网络综艺为代表的我国当代流行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持续的亮眼表现,再加上该地区与我国有着长期的文化联系,《哪吒2》在马来西亚等国家就有着良好的传播和接受度。我国在移动互联网的高维媒介发展经验,如今正在持续产生外溢效应。《哪吒2》的经验也充分表明,当下亟需对包括发行在内的各种渠道进行重新梳理,尤其在传播上还需要找到更多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以《哪吒2》为代表的中国动画电影扬帆“出海”,正在为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标尺和参照,进而实现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经过世纪之交以来近30年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国动画电影如今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秉承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守正”基础上,中国动画电影更需要进一步大胆创新,既应充分消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类型文化经验,也应积极应用、推广以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一轮迭代周期的世界最新影像技术,进而形成属于中国自身的影像艺术语言和影像行业标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智能交互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效应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动漫、影视、游戏、电竞等数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了解中国的重要形式。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进一步推动当代流行文化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深度有机融合,大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探索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范式、新形态,系统创新语态、语感,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新路径,全面加快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期待中国与欧洲成为文化上的“知音” 【西班牙】乔尔豪·阿古德罗 第一次在巴塞罗那大学图书馆读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时,我像个孩子似的泪流满面。后来我才明白,正是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给予我们心灵震撼,也彻底坚定了我成为作家的志向。此后,我时常自问:只因对其他文化的无知,自己错过了多少杰作?正因如此,当得知《哪吒2》在中国掀起观影狂潮,并将在欧洲上映时,我对这部中国动画电影充满了好奇。 这几天,不少欧洲人纷纷涌入影院观看《哪吒2》。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作品有着精湛的电脑动画技术,视觉效果令人震撼。但最吸引欧洲观众的,可能是那些在西方电影中日渐消失的价值观,包括孝亲敬长、真诚的友谊、坚定不移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热爱,与现代的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交织构成哪吒精神内核,给这部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距离逐渐消失的时代,他乡的回响总能化作近处的共鸣。文化是不同文明之间最精妙的桥梁。东方艺术作品要真正拨动欧洲人的心弦,需要编织比瞬刻惊艳更绵长的纽带。实际上,许多欧洲人渴望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有一座桥梁还远远不够,更需构筑坚实的合作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中西文化机构的合作是这个文明工程的基石。 达成正式的文化合作协议不仅仅是一种外交姿态,每一项联合倡议都像一粒抛向风中的种子,注定要在新的土壤中发芽。这项任务最富有成效的行为是艺术家的交流,知识因滋养好奇而生长,而好奇反过来又引起钦佩。随着新的思想星座诞生,从长远来看,未来共享的地图将会绘就。 眼下,普通欧洲人对中国文艺作品了解不多,如何在欧洲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呢? 我认为,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创建专门的艺术节,最终汇聚成一个超越眼前商业利益、注重质量的文化交流会。如果能为欧洲观众铺设一条“古典与现代对话”的艺术丝绸之路,允许我们不仅观赏吉光片羽,还可以了解中国艺术演变的过程,欧洲定会敞开大门。如此,我们方能超越对中华文明的瞬间惊艳,真正破译华夏文明的密码,找到与我们自己艺术的共鸣。我们期待中华文明不再是欧罗巴文明客厅里的远客,而是常来常往的知音。 如何开展这个计划呢?我的建议是:短期内,开展专业文化机构资助艺术家的活动 ;中长期在外交使团的指导下,以文化沉浸的形式创建“中国周”。这样对话一旦开始,就不容易中断。 所有感动我们的事物都需要首先被理解。为了让中国文化真正跨过欧洲的“门” ,我建议大力支持翻译和文化作品改编 ,尤其在文学和音像领域。这些文化交流举措是双向的,双方都该发自内心地接受对方的文化,从而确保在尊重每种文化的价值同时实现真正的平衡。 此外,我觉得在不违背原著精神的前提下,鼓励对中国经典著作的年轻化改编,让欧洲的年轻人也有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翻译和改编是无形的手,它推开了理解的大门,使曾经的外来事物逐渐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在西班牙首相今年4月访华期间,中西达成的行动计划涉及文化领域,为中西的文化合作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名西班牙公民和作家,我心潮澎湃。当每年初冬的柔光染透巴塞罗那的街巷时,荔枝国际电影节就会如期而至。在电影节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现当代的优秀影片,和导演、制片人、演员进行交流。那些银幕间流淌的东方情韵、细腻的情感、迷人的音乐以及泼墨山水般写意的色彩符码,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弦。 如果更多像我这样的欧洲人,能用自己的作品为中西文化桥梁添砖加瓦,我们将感到非常荣幸。(本文作者名Jorge I. Aguadero Casado,文章由刘梅翻译) 四股“东风”助力中国动漫航向非洲 成彬 随着《哪吒2》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观影热潮,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化征程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在欧美与亚洲主流市场之外,世界上“最年轻的大陆”——非洲正悄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动漫。肯尼亚主流媒体KBC盛赞《哪吒2》,称其打破了世界藩篱。那么,面对非洲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动漫能否从“闹海”到“出海”,开辟远洋新航路? 非洲的动漫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2023年非洲动画市场规模达133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1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78%。2024年中东和非洲漫画市场规模为2.6553亿美元,预计2025年到2031年年均增长率为7.19%。动画与漫画市场增速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总体快速增长之外,非洲动漫的制作水平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位于南非开普敦的“扳机鱼”是非洲获奖最多的动画工作室,2024年其与迪士尼合作的科幻史诗《火焰时代》(Kizazi Moto)斩获安妮奖“最佳限定剧集”。与此同时,非洲动漫的播映和出版体系正渐趋完善。以西非尼日利亚为例,其动画播映依托全球第二大电影生产基地“诺莱坞”(Nollywood),以低成本、高收益的“性价比”模式闻名非洲。并且,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漫画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斑马漫画”“漫画共和国”等一系列网络漫画平台。 总体而言,非洲动漫正在成为非洲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增长极,其产业价值在全球创意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性也在持续攀升。 当中国动漫的航向标指向非洲大陆,四股“东风”正为“出海”征程提供破局动能。 第一,代际红利窗口。从需求侧来看,非洲15至35岁之间的青年人口超过4亿,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8亿,占全球青年人口的1/3以上,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对动漫等文化产品有着强烈需求。但从供给侧来看,由于非洲本土市场产能不足,非洲动漫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缺口。 第二,技术革命赋能。据统计,2023年非洲网络渗透率虽然仅有36%,但其增长速度居各大洲榜首,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普及的大背景下,短视频与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催生出巨大的内容缺口,为文化产品出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三,叙事耦合优势。从中非文化产品消费情况来看,中非青年在自我认同等社会议题上存在显著共鸣。例如,Z世代的个性化特征在中非青年对于漫画人物的热爱中得到体现:《哪吒2》中,主角哪吒是有着黑眼圈的“魔性少年”,东非著名漫画《英雄》(Shujaaz)中,主角也是有着相似性格特征的青年。 第四,政策窗口机遇。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提出实施“中非广电视听创新合作计划”,并将2026年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这为动漫领域的双向交流提供了战略指引。当前,中非关系步入历史高位,中国动漫也因此迎来了出海非洲的黄金时期。 当然,非洲这片“蓝海”并非风平浪静,还有一些障碍需要破解。 首先,跨语境传播存在“解码障碍”。不同国家间的价值观念、符号系统、社会认知差异会导致对文化产品的接受障碍。其次,市场生态存在结构性壁垒。非洲本土分销体系具有排他性,以肯尼亚“河坞”(Riverwood)模式为例,其本地制作、发行与放映网络形成闭环,中国动漫融入这一生态尚需时间。再次,多元背景下存在翻译困境。非洲有超过2000种语言,将动漫作品翻译成本土语言需要不菲成本。不同语言体间“文化负载词难翻”的现象更加剧了翻译困难。 针对上述困境,笔者认为中国动漫尚需从本土着手,多管齐下寻求破浪之道。在内容上,需构建双向文化转译机制,立足非洲本土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契合其口述传统,注意其宗教禁忌等。在制作上,与非洲本土团队合作是突破文化壁垒的关键。可参考迪士尼与“扳机鱼”合拍《火焰时代》的模式,中国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非洲编剧负责故事本土化。在发行上,中国动漫企业需建立与非洲本地发行商、电视台的长期合作关系,以获取优质档期与推广资源,形成“自有渠道+本土合作+国际平台”的立体发行格局。针对非洲语言多样性难题,可依托 AI 技术构建智能语言适配体系。同时,通过 AI 翻译技术与人工润色结合,解决文化负载词的转译难题,确保中国动漫在语言层面的本土亲和力。17458697319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587896191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编者按:近期,随着《哪吒之魔童闹海》在欧洲、亚洲数十个国家上映,中国文化又成为海外热议的焦点。那么,在数字时代中国文化产品如何能更好地实现扬帆出海?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 孙佳山: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研究员 乔尔豪·阿古德罗:西班牙作家 成彬:国防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 因“媒”制宜,讲好中国故事 孙佳山 《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2》)近期在海外多国上映。除了登陆印度之外,《哪吒2》日前在法国、西班牙等欧洲国家上映,据《哪吒2》欧洲发行商介绍,他们已经获得了该片在欧洲37个国家的院线发行权。 持续的国际传播让我们非常清晰地感受到,数字时代,中国文化产品“出海”,并不是一个线性、匀加速和中心化的过程,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不同国情使其有着不同的频率、节奏和策略。这也是世纪之交以来,文学、影视和舞台艺术等传统形态的文化“走出去”,很难掌握甚至不可想象的复杂文化经验。显然,任何文艺形态的海外传播,都会被反复提及“要积极适应当地的风土人情”“要有本地化、本土化的因地制宜的传播策略”等等。通过《哪吒2》从东南亚到北美、再到欧洲等地区的“出海”及传播,我们发现看似抽象的因地制宜,首先就存在着因“媒”制宜这样的具体问题。 笔者认为,只有真切触及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信息基础设施的实际建设及开发状况,包括相关受众群体的年龄、收入、受教育程度和社会阶层等因素,以及在上述基础上所形成的媒介经验,才能更充分地讲好中国故事。 例如,近些年来以网络连续剧、网络综艺为代表的我国当代流行文化产品,在东南亚地区有着持续的亮眼表现,再加上该地区与我国有着长期的文化联系,《哪吒2》在马来西亚等国家就有着良好的传播和接受度。我国在移动互联网的高维媒介发展经验,如今正在持续产生外溢效应。《哪吒2》的经验也充分表明,当下亟需对包括发行在内的各种渠道进行重新梳理,尤其在传播上还需要找到更多的方法。 在这个意义上,以《哪吒2》为代表的中国动画电影扬帆“出海”,正在为总体性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中国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不断提供具有现实意义的标尺和参照,进而实现创新国际传播话语体系、提高国际传播能力。 经过世纪之交以来近30年的市场化、产业化改革,中国动画电影如今已经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在秉承传统文化、民族风格的“守正”基础上,中国动画电影更需要进一步大胆创新,既应充分消化、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通俗类型文化经验,也应积极应用、推广以虚拟拍摄、虚拟制作为代表的、新一轮迭代周期的世界最新影像技术,进而形成属于中国自身的影像艺术语言和影像行业标准。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探索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有效机制”,加快发展数字文化、智能交互体验等新型文化业态,推动文化产业全面转型升级。 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媒介迭代效应的进一步深入,我国数字文化产业发展迅速,动漫、影视、游戏、电竞等数字文化产品已经成为全球了解中国的重要形式。笔者认为,当前,我们应抓住这样的历史机遇期和窗口期,进一步推动当代流行文化与我国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深度有机融合,大胆应用新技术、新方法,积极探索中国当代文化发展的新范式、新形态,系统创新语态、语感,开拓国际传播新渠道、新路径,全面加快构建新时代的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 期待中国与欧洲成为文化上的“知音” 【西班牙】乔尔豪·阿古德罗 第一次在巴塞罗那大学图书馆读到欧里庇得斯的《美狄亚》时,我像个孩子似的泪流满面。后来我才明白,正是那种强烈的情感共鸣才能给予我们心灵震撼,也彻底坚定了我成为作家的志向。此后,我时常自问:只因对其他文化的无知,自己错过了多少杰作?正因如此,当得知《哪吒2》在中国掀起观影狂潮,并将在欧洲上映时,我对这部中国动画电影充满了好奇。 这几天,不少欧洲人纷纷涌入影院观看《哪吒2》。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部作品有着精湛的电脑动画技术,视觉效果令人震撼。但最吸引欧洲观众的,可能是那些在西方电影中日渐消失的价值观,包括孝亲敬长、真诚的友谊、坚定不移的忠诚和对故土的热爱,与现代的公平正义、责任担当交织构成哪吒精神内核,给这部影片增添了无穷的魅力。 我们生活在一个距离逐渐消失的时代,他乡的回响总能化作近处的共鸣。文化是不同文明之间最精妙的桥梁。东方艺术作品要真正拨动欧洲人的心弦,需要编织比瞬刻惊艳更绵长的纽带。实际上,许多欧洲人渴望更好地了解中国文化。有一座桥梁还远远不够,更需构筑坚实的合作架构,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中西文化机构的合作是这个文明工程的基石。 达成正式的文化合作协议不仅仅是一种外交姿态,每一项联合倡议都像一粒抛向风中的种子,注定要在新的土壤中发芽。这项任务最富有成效的行为是艺术家的交流,知识因滋养好奇而生长,而好奇反过来又引起钦佩。随着新的思想星座诞生,从长远来看,未来共享的地图将会绘就。 眼下,普通欧洲人对中国文艺作品了解不多,如何在欧洲扩大中国文化的传播渠道呢? 我认为,一个可行的方案是创建专门的艺术节,最终汇聚成一个超越眼前商业利益、注重质量的文化交流会。如果能为欧洲观众铺设一条“古典与现代对话”的艺术丝绸之路,允许我们不仅观赏吉光片羽,还可以了解中国艺术演变的过程,欧洲定会敞开大门。如此,我们方能超越对中华文明的瞬间惊艳,真正破译华夏文明的密码,找到与我们自己艺术的共鸣。我们期待中华文明不再是欧罗巴文明客厅里的远客,而是常来常往的知音。 如何开展这个计划呢?我的建议是:短期内,开展专业文化机构资助艺术家的活动 ;中长期在外交使团的指导下,以文化沉浸的形式创建“中国周”。这样对话一旦开始,就不容易中断。 所有感动我们的事物都需要首先被理解。为了让中国文化真正跨过欧洲的“门” ,我建议大力支持翻译和文化作品改编 ,尤其在文学和音像领域。这些文化交流举措是双向的,双方都该发自内心地接受对方的文化,从而确保在尊重每种文化的价值同时实现真正的平衡。 此外,我觉得在不违背原著精神的前提下,鼓励对中国经典著作的年轻化改编,让欧洲的年轻人也有兴趣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从本质上讲,翻译和改编是无形的手,它推开了理解的大门,使曾经的外来事物逐渐成为我们自己文化的一部分。 在西班牙首相今年4月访华期间,中西达成的行动计划涉及文化领域,为中西的文化合作打开了更多的可能性,作为一名西班牙公民和作家,我心潮澎湃。当每年初冬的柔光染透巴塞罗那的街巷时,荔枝国际电影节就会如期而至。在电影节上,我们可以欣赏到中国现当代的优秀影片,和导演、制片人、演员进行交流。那些银幕间流淌的东方情韵、细腻的情感、迷人的音乐以及泼墨山水般写意的色彩符码,深深地打动了我们的心弦。 如果更多像我这样的欧洲人,能用自己的作品为中西文化桥梁添砖加瓦,我们将感到非常荣幸。(本文作者名Jorge I. Aguadero Casado,文章由刘梅翻译) 四股“东风”助力中国动漫航向非洲 成彬 随着《哪吒2》在全球范围内引发观影热潮,中国动漫产业的国际化征程也面临着新的历史机遇。在欧美与亚洲主流市场之外,世界上“最年轻的大陆”——非洲正悄然将目光投向中国动漫。肯尼亚主流媒体KBC盛赞《哪吒2》,称其打破了世界藩篱。那么,面对非洲这片潜力巨大的市场,中国动漫能否从“闹海”到“出海”,开辟远洋新航路? 非洲的动漫产业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十分迅速。据统计,2023年非洲动画市场规模达133亿美元,预计2032年将达178亿美元,年均增长率7.78%。2024年中东和非洲漫画市场规模为2.6553亿美元,预计2025年到2031年年均增长率为7.19%。动画与漫画市场增速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 在总体快速增长之外,非洲动漫的制作水平也在国际上赢得了广泛认可。位于南非开普敦的“扳机鱼”是非洲获奖最多的动画工作室,2024年其与迪士尼合作的科幻史诗《火焰时代》(Kizazi Moto)斩获安妮奖“最佳限定剧集”。与此同时,非洲动漫的播映和出版体系正渐趋完善。以西非尼日利亚为例,其动画播映依托全球第二大电影生产基地“诺莱坞”(Nollywood),以低成本、高收益的“性价比”模式闻名非洲。并且,伴随着互联网和移动设备普及率不断提高,网络漫画行业发展迅速,出现了“斑马漫画”“漫画共和国”等一系列网络漫画平台。 总体而言,非洲动漫正在成为非洲创意产业中的重要增长极,其产业价值在全球创意经济版图中的重要性也在持续攀升。 当中国动漫的航向标指向非洲大陆,四股“东风”正为“出海”征程提供破局动能。 第一,代际红利窗口。从需求侧来看,非洲15至35岁之间的青年人口超过4亿,预计到2050年将突破8亿,占全球青年人口的1/3以上,这一庞大的消费群体对动漫等文化产品有着强烈需求。但从供给侧来看,由于非洲本土市场产能不足,非洲动漫市场仍然存在巨大缺口。 第二,技术革命赋能。据统计,2023年非洲网络渗透率虽然仅有36%,但其增长速度居各大洲榜首,显示出强劲的发展势头。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速普及的大背景下,短视频与流媒体平台的崛起催生出巨大的内容缺口,为文化产品出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第三,叙事耦合优势。从中非文化产品消费情况来看,中非青年在自我认同等社会议题上存在显著共鸣。例如,Z世代的个性化特征在中非青年对于漫画人物的热爱中得到体现:《哪吒2》中,主角哪吒是有着黑眼圈的“魔性少年”,东非著名漫画《英雄》(Shujaaz)中,主角也是有着相似性格特征的青年。 第四,政策窗口机遇。中非合作论坛框架下的《北京行动计划(2025-2027)》明确提出实施“中非广电视听创新合作计划”,并将2026年定为“中非人文交流年”,这为动漫领域的双向交流提供了战略指引。当前,中非关系步入历史高位,中国动漫也因此迎来了出海非洲的黄金时期。 当然,非洲这片“蓝海”并非风平浪静,还有一些障碍需要破解。 首先,跨语境传播存在“解码障碍”。不同国家间的价值观念、符号系统、社会认知差异会导致对文化产品的接受障碍。其次,市场生态存在结构性壁垒。非洲本土分销体系具有排他性,以肯尼亚“河坞”(Riverwood)模式为例,其本地制作、发行与放映网络形成闭环,中国动漫融入这一生态尚需时间。再次,多元背景下存在翻译困境。非洲有超过2000种语言,将动漫作品翻译成本土语言需要不菲成本。不同语言体间“文化负载词难翻”的现象更加剧了翻译困难。 针对上述困境,笔者认为中国动漫尚需从本土着手,多管齐下寻求破浪之道。在内容上,需构建双向文化转译机制,立足非洲本土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契合其口述传统,注意其宗教禁忌等。在制作上,与非洲本土团队合作是突破文化壁垒的关键。可参考迪士尼与“扳机鱼”合拍《火焰时代》的模式,中国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非洲编剧负责故事本土化。在发行上,中国动漫企业需建立与非洲本地发行商、电视台的长期合作关系,以获取优质档期与推广资源,形成“自有渠道+本土合作+国际平台”的立体发行格局。针对非洲语言多样性难题,可依托 AI 技术构建智能语言适配体系。同时,通过 AI 翻译技术与人工润色结合,解决文化负载词的转译难题,确保中国动漫在语言层面的本土亲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