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TsQRU4pvV作者:龚娜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龚娜:日本能复制曾经的“世博景气”吗?/e3pmub6h5/e3pr9baf61970年,大阪世博会作为日本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效应,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标志性事件。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日本经济的低迷,后续两届世博会未能再现1970年那样的景气。如今,大阪再次举办世博会,还能复制曾经的“世博景气”吗? 1970年大阪世博会创造了昭和时代的“世博景气”,直接推动日本GDP增长2.1%,同时创造了1.56万亿日元的衍生经济收入和5700亿日元的附加值。世博会还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交通和旅游业方面,京阪神地区的客流量增长了35%,为关西地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促成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关西经济带的形成。 1985年,日本举办筑波世博会,展览内容充满创新,但其经济效应远未达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水平。筑波世博会支出为7436亿日元,收入仅为1200亿日元,导致6236亿日元的赤字,亏损部分由政府补助。尽管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筑波世博会对日本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构建以及附加值的延伸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5年,爱知世博会成功吸引了2200万参观者,超出预期的1500万目标。这届世博会的总支出为1900亿日元,其中包括1350亿日元的建设费用。尽管它最终实现了盈利,但其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消费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日本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当时的日本政府选择在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意在借鉴大阪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利用东京与大阪之间的战略位置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宣称,世博会和中部国际机场的建设将带来2兆日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并创造9.4万个就业机会。但这些预期并未完全实现,爱知县的财政压力也因此增加,甚至一度面临破产危机。 这三次世博会在经济效应上的波动,深植于日本自身发展阶段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1970年大阪世博会有其不可复制的历史条件;而筑波、爱知未能带来类似“景气”,也是时代演进使然。博览会功能从经济发动机逐渐转型为社会文化平台,这一趋势在日本尤为明显。而且,大型博览会的效果更主要取决于是否契合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以及能否借势推动深层次的发展战略。 时隔半个多世纪,2025年大阪再次举办世博会。尽管这届世博会寄托了振兴经济和展示创新的厚望,但从历史和现实来看,2025年世博会面临的结构性制约使其难以复制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辉煌。与以往世博会不同,2025年日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首先,经济大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如今正处于“现状维持的成熟期”,而非1970年时“充满希望的成长期”。当前,日本经济增速长期徘徊在1%左右,国内市场饱和,财政负担沉重。即使世博会能带来一时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其规模相较庞大的经济总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24年的预估,大阪世博会展馆建设和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2万亿日元。这一数字仅相当于日本GDP的0.5%,且效果主要集中在短期内的关西地区。与1970年全日本经济的爆发式增长相比,这样的规模远不足以创造类似的全国性经济奇迹。 其次,日本的人口结构变化对世博会的人气和消费潜力构成限制。如今,日本的老龄化率已从1970年的7%上升至29.3%,新生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社会对大型博览会的参与度降低,而核心劳动力和青少年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国内观众基数大幅缩水。主办方预计,本届大阪世博会的参观人数为2820万,不到1970年的一半。在当前休闲活动多元化的背景下,世博会的吸引力面临更大挑战。如果缺乏足够的独特性,预期的客流量很可能难以实现。 再次,这届世博会在筹备和建设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导致场馆建设成本大幅上升,预算增加到2350亿日元,财政负担加重,部分特色馆因此被缩减或取消。与1970年政府集中资源投入不同,这届世博会采用更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导致公共部门对展会效果的掌控力下降,成本飙升,最终效果难以保证。 最后,缺乏历史使命感的时代特征,也是难以再现“世博景气”的一个重要因素。1970年,日本处于战后重建和经济腾飞的背景中,世博会成为国家自信与奋进的象征。而如今的世博会,更侧重于健康长寿等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议题,缺乏时代赋予的集体奋进动力。 在当前经济现状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2025年大阪世博会要再现1970年那样的“世博景气”已变得愈加艰难。虽然日本政府和民众对这届世博会寄予了很大期待,但其实际效应和社会影响力仍很可能更多局限于短期或特定区域,而难以重现过去的成绩。(作者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174595685010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45965947701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1970年,大阪世博会作为日本历史上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博览会,凭借其巨大的经济效应,成为日本经济高速增长的标志性事件。然而,随着经济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日本经济的低迷,后续两届世博会未能再现1970年那样的景气。如今,大阪再次举办世博会,还能复制曾经的“世博景气”吗? 1970年大阪世博会创造了昭和时代的“世博景气”,直接推动日本GDP增长2.1%,同时创造了1.56万亿日元的衍生经济收入和5700亿日元的附加值。世博会还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在交通和旅游业方面,京阪神地区的客流量增长了35%,为关西地区后续的经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促成世界六大城市圈之一的关西经济带的形成。 1985年,日本举办筑波世博会,展览内容充满创新,但其经济效应远未达到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水平。筑波世博会支出为7436亿日元,收入仅为1200亿日元,导致6236亿日元的赤字,亏损部分由政府补助。尽管短期内效益不显著,但从长远来看,筑波世博会对日本科技创新产业链的构建以及附加值的延伸产生了深远影响。 2005年,爱知世博会成功吸引了2200万参观者,超出预期的1500万目标。这届世博会的总支出为1900亿日元,其中包括1350亿日元的建设费用。尽管它最终实现了盈利,但其经济效应主要体现在短期消费拉动和基础设施建设上,对日本整体经济的拉动作用十分有限。 当时的日本政府选择在爱知县举办世博会,意在借鉴大阪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经验,利用东京与大阪之间的战略位置推动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政府宣称,世博会和中部国际机场的建设将带来2兆日元以上的经济效益,并创造9.4万个就业机会。但这些预期并未完全实现,爱知县的财政压力也因此增加,甚至一度面临破产危机。 这三次世博会在经济效应上的波动,深植于日本自身发展阶段和国际大环境的变化。1970年大阪世博会有其不可复制的历史条件;而筑波、爱知未能带来类似“景气”,也是时代演进使然。博览会功能从经济发动机逐渐转型为社会文化平台,这一趋势在日本尤为明显。而且,大型博览会的效果更主要取决于是否契合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以及能否借势推动深层次的发展战略。 时隔半个多世纪,2025年大阪再次举办世博会。尽管这届世博会寄托了振兴经济和展示创新的厚望,但从历史和现实来看,2025年世博会面临的结构性制约使其难以复制1970年大阪世博会的辉煌。与以往世博会不同,2025年日本面临的环境更加复杂。 首先,经济大环境已不可同日而语。日本如今正处于“现状维持的成熟期”,而非1970年时“充满希望的成长期”。当前,日本经济增速长期徘徊在1%左右,国内市场饱和,财政负担沉重。即使世博会能带来一时的投资和消费增长,其规模相较庞大的经济总量也只是杯水车薪。根据日本经济产业省2024年的预估,大阪世博会展馆建设和运营带来的经济效益为2.92万亿日元。这一数字仅相当于日本GDP的0.5%,且效果主要集中在短期内的关西地区。与1970年全日本经济的爆发式增长相比,这样的规模远不足以创造类似的全国性经济奇迹。 其次,日本的人口结构变化对世博会的人气和消费潜力构成限制。如今,日本的老龄化率已从1970年的7%上升至29.3%,新生人口持续下降。老龄化社会对大型博览会的参与度降低,而核心劳动力和青少年人口的减少意味着国内观众基数大幅缩水。主办方预计,本届大阪世博会的参观人数为2820万,不到1970年的一半。在当前休闲活动多元化的背景下,世博会的吸引力面临更大挑战。如果缺乏足够的独特性,预期的客流量很可能难以实现。 再次,这届世博会在筹备和建设中面临诸多现实挑战。全球原材料价格上涨和通胀压力导致场馆建设成本大幅上升,预算增加到2350亿日元,财政负担加重,部分特色馆因此被缩减或取消。与1970年政府集中资源投入不同,这届世博会采用更市场化的运作模式,导致公共部门对展会效果的掌控力下降,成本飙升,最终效果难以保证。 最后,缺乏历史使命感的时代特征,也是难以再现“世博景气”的一个重要因素。1970年,日本处于战后重建和经济腾飞的背景中,世博会成为国家自信与奋进的象征。而如今的世博会,更侧重于健康长寿等个人和社会层面的议题,缺乏时代赋予的集体奋进动力。 在当前经济现状和社会变迁的大背景下,2025年大阪世博会要再现1970年那样的“世博景气”已变得愈加艰难。虽然日本政府和民众对这届世博会寄予了很大期待,但其实际效应和社会影响力仍很可能更多局限于短期或特定区域,而难以重现过去的成绩。(作者是天津社会科学院亚太合作与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