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fOggQ0z4o作者:贾卫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贾卫列:以“水足迹”机制化解水资源地缘风险/e3pmub6h5/e3pr9baf6在新一轮印巴冲突中,水资源争端成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的一大典型案例。印度政府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先后关闭了多处闸门,切断关乎巴基斯坦80%农业生产的供水,两天后才重新开闸。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水资源在造成地缘政治不稳定的风险中愈发凸显。 将时间倒退两千多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筑起都江堰,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驯服洪水,将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这座无坝引水工程汉代时的灌溉面积约为70万亩,如今达1164.7万亩。某种意义上,都江堰构建了一份水利社会契约——通过水资源共享实现区域稳定。 都江堰的奇迹,也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水权即生存权。当古蜀人不再争夺水源,转而通过协作分配水资源时,社会分工、商品贸易和文化交融都得以加速。这种“以水定邦”的治理模式,在今天全球一些流域倡议中广泛被采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更是被写入了多个中国国家级发展战略规划。 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催生了虚拟水贸易发展。这种依托水密集型商品形式的水资源进出口,是一种看不见“水”的水贸易。虽然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放缓,但将水资源转化为商品链上的“液态基因”正渐成趋势。例如,中东一个国家进口1吨小麦,相当于进口了1000吨虚拟水;喝一杯进口咖啡相当于喝下了140升虚拟水;而一部智能手机的生产要消耗约1.13万升水。这就是虚拟水贸易。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虽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存在重大缺陷——未将 “水足迹殖民”纳入考量。所谓“水足迹殖民”本质上属于生态殖民,是历史上西方领土、政治、经济殖民在当代的新形态。部分全球南方国家因大量出口农产品,过度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陷入“抽干地下水换外汇”的困境。 因此,构建一套融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贸易理论体系,并借助 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全球贸易活动的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是破解当前发展困境、推动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虚拟水贸易是缓解区域性缺水危机的办法之一。中东每年进口大量的谷物,这种跨境水置换为干旱地区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但在虚拟水贸易缓解局部危机的同时,也让水资源危机作为一项全球系统性风险更加鲜明。印巴冲突让全球都意识到,通过虚拟水贸易输入带来的水资源安全,不过是一座“冰雕的堤坝”,难以维系国家的资源安全。 对此,主张国家对跨境虚拟水流动享有主权规制权的“水足迹主权”理论应运而生,但其也对WTO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形成直接冲击。以埃及为例,若其以保护尼罗河生态系统为由,对高耗水农产品出口实施征税政策,这一举措是否应被界定为新型贸易壁垒?当淡水危机等资源困境从经济议题演变为关乎人类生存权的核心矛盾,现行经济学理论的伦理根基将面临瓦解。而原本推动文明进步的自由贸易,也可能异化为加剧全球发展失衡的催化剂,使各国在生态与经济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愈发尖锐。 尽管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并不会导致降水量减少,按《巴黎协定》的目标推算,2080—2100年的全球降水量将比1995—2014年期间增加2.4%;若气温升高4℃,全球降雨量将增加8%以上。但这可能并不会缓解全球淡水资源的短缺,湿润地区降雨增加、干旱地区降雨减少,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反而可能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有32亿人生活在水资源短缺的农业地区,其中12亿人生活在极度缺水地区。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使人均年淡水占有量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20%以上。 在粮食歉收、食品价格上涨之外,缺水冲击波还将波及高端数字经济领域。例如每天消耗15万吨超纯水的台积电,2021年台湾中南部的干旱曾让全球芯片供应链濒临断裂。因此,淡水危机的破坏具有乘数效应,将从农业领域扩散至社会各个层面。水资源已从生产要素升级为文明存续的开关。 水资源短缺,本质是全球治理范式与人类文明形态的双重危机。当《印度河用水条约》在炮火中失效,当虚拟水贸易加剧南北失衡,人类需要缔结新的“千年水契约”。一是要参考欧盟碳边境税,设计一种“水足迹关税”,将生态成本纳入贸易定价;二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球水文神经网络,实时模拟虚拟水流引发的级联效应;三是推动“水足迹民主化”,像分配碳排放权一样确立人均水足迹配额,重塑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 中国在跨国水资源问题上一贯支持按国际水法来分配跨境水资源,强调公平合理分配。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创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同区域国家在信息共享、水电站调度、防洪减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得到澜湄国家的一致肯定,为跨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启示我们:治水之道不在堵与截,而在疏与导。当虚拟水贸易编织起全球化的蓝色血脉,人类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动态平衡。从李冰父子到WTO,从竹笼、杩槎到区块链水权交易,跨越千年的水契约,终将在危机与重构中书写新的文明密码。(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 174715626488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47176204192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在新一轮印巴冲突中,水资源争端成为传统安全威胁与非传统安全挑战交织的一大典型案例。印度政府宣布暂停执行《印度河用水条约》,先后关闭了多处闸门,切断关乎巴基斯坦80%农业生产的供水,两天后才重新开闸。在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水资源在造成地缘政治不稳定的风险中愈发凸显。 将时间倒退两千多年,公元前256年,李冰父子在岷江上筑起都江堰,以“深淘滩、低作堰”的智慧驯服洪水,将旱涝无常的成都平原变为“天府之国”。这座无坝引水工程汉代时的灌溉面积约为70万亩,如今达1164.7万亩。某种意义上,都江堰构建了一份水利社会契约——通过水资源共享实现区域稳定。 都江堰的奇迹,也揭示了人类生存的底层逻辑——水权即生存权。当古蜀人不再争夺水源,转而通过协作分配水资源时,社会分工、商品贸易和文化交融都得以加速。这种“以水定邦”的治理模式,在今天全球一些流域倡议中广泛被采用。“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更是被写入了多个中国国家级发展战略规划。 经济一体化和贸易自由化,催生了虚拟水贸易发展。这种依托水密集型商品形式的水资源进出口,是一种看不见“水”的水贸易。虽然目前全球化的趋势放缓,但将水资源转化为商品链上的“液态基因”正渐成趋势。例如,中东一个国家进口1吨小麦,相当于进口了1000吨虚拟水;喝一杯进口咖啡相当于喝下了140升虚拟水;而一部智能手机的生产要消耗约1.13万升水。这就是虚拟水贸易。 在全球化背景下,基于“比较优势”的传统国际贸易理论虽推动了全球经济增长,促进了资源优化配置,但也存在重大缺陷——未将 “水足迹殖民”纳入考量。所谓“水足迹殖民”本质上属于生态殖民,是历史上西方领土、政治、经济殖民在当代的新形态。部分全球南方国家因大量出口农产品,过度抽取地下水,致使地下水位大幅下降,陷入“抽干地下水换外汇”的困境。 因此,构建一套融合生态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新型贸易理论体系,并借助 AI、大数据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对全球贸易活动的动态监测与科学评估,是破解当前发展困境、推动全球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发展虚拟水贸易是缓解区域性缺水危机的办法之一。中东每年进口大量的谷物,这种跨境水置换为干旱地区节省了大量的水资源。但在虚拟水贸易缓解局部危机的同时,也让水资源危机作为一项全球系统性风险更加鲜明。印巴冲突让全球都意识到,通过虚拟水贸易输入带来的水资源安全,不过是一座“冰雕的堤坝”,难以维系国家的资源安全。 对此,主张国家对跨境虚拟水流动享有主权规制权的“水足迹主权”理论应运而生,但其也对WTO倡导的贸易自由化原则形成直接冲击。以埃及为例,若其以保护尼罗河生态系统为由,对高耗水农产品出口实施征税政策,这一举措是否应被界定为新型贸易壁垒?当淡水危机等资源困境从经济议题演变为关乎人类生存权的核心矛盾,现行经济学理论的伦理根基将面临瓦解。而原本推动文明进步的自由贸易,也可能异化为加剧全球发展失衡的催化剂,使各国在生态与经济利益分配上的矛盾愈发尖锐。 尽管有研究表明,气候变化导致的气温升高并不会导致降水量减少,按《巴黎协定》的目标推算,2080—2100年的全球降水量将比1995—2014年期间增加2.4%;若气温升高4℃,全球降雨量将增加8%以上。但这可能并不会缓解全球淡水资源的短缺,湿润地区降雨增加、干旱地区降雨减少,水资源分布不均的现象反而可能加剧。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2020年有32亿人生活在水资源短缺的农业地区,其中12亿人生活在极度缺水地区。人口增长、社会经济发展、气候变化使人均年淡水占有量在过去20年间减少了20%以上。 在粮食歉收、食品价格上涨之外,缺水冲击波还将波及高端数字经济领域。例如每天消耗15万吨超纯水的台积电,2021年台湾中南部的干旱曾让全球芯片供应链濒临断裂。因此,淡水危机的破坏具有乘数效应,将从农业领域扩散至社会各个层面。水资源已从生产要素升级为文明存续的开关。 水资源短缺,本质是全球治理范式与人类文明形态的双重危机。当《印度河用水条约》在炮火中失效,当虚拟水贸易加剧南北失衡,人类需要缔结新的“千年水契约”。一是要参考欧盟碳边境税,设计一种“水足迹关税”,将生态成本纳入贸易定价;二是运用数字孪生技术,构建全球水文神经网络,实时模拟虚拟水流引发的级联效应;三是推动“水足迹民主化”,像分配碳排放权一样确立人均水足迹配额,重塑人类的生产消费模式。 中国在跨国水资源问题上一贯支持按国际水法来分配跨境水资源,强调公平合理分配。在澜沧江—湄公河流域,中国创建“澜沧江—湄公河合作”机制,同区域国家在信息共享、水电站调度、防洪减灾等方面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合作,得到澜湄国家的一致肯定,为跨国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防灾减灾发挥了积极作用。 都江堰的鱼嘴分水堤启示我们:治水之道不在堵与截,而在疏与导。当虚拟水贸易编织起全球化的蓝色血脉,人类需要以更大的智慧,在竞争与合作中寻找动态平衡。从李冰父子到WTO,从竹笼、杩槎到区块链水权交易,跨越千年的水契约,终将在危机与重构中书写新的文明密码。(作者是湖州师范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院教授、布达佩斯长期可持续发展中心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