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myf4hTTHy作者:宁团辉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宁团辉:重塑对华认知底层逻辑,对澳大利亚至关重要/e3pmub6h5/e3pr9baf6最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与中澳关系的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学者鲍韶山表示,他对中澳关系不乐观,也不悲观,但抱有期待。这一看法引发不少与会者的共鸣。对于很多关心中澳关系的人士来说,鉴于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澳大利亚国内政治状态,对中澳关系作出非常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判断似乎都是不理智的,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对中澳关系前景怀有很好的期待。从现实来看,实现这一期待需要很多条件,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澳大利亚需要重塑对华认知的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同样,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也反映了其对华认知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执政的澳工党政府曾考虑过承认新中国,但两个月后工党大选落败,两国最终未能建交。不过,这也说明澳大利亚并非一开始就以完全敌对的立场看待中国。随后,由于冷战的爆发,澳大利亚对华认知不断趋于负面,加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事件,澳大利亚基本将中国视为敌人和威胁,两国关系也处于隔绝和对抗的状态。到了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局势逐渐缓和,澳大利亚国内对中国的看法也悄然发生变化,认为与中国持续的对抗不利于澳国家利益。在此背景下,1971年7月澳大利亚工党领袖惠特拉姆访华,打破坚冰,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了解日益加深,原来的敌对情绪快速消散。1972年底惠特拉姆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中澳实现建交。随着接触的增加,澳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可以合作的伙伴,两国关系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为中澳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澳大利亚的矿产、能源和农牧产品打开了销路。正是由于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澳大利亚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衰退的发达经济体。高度互补的经济结构和日益密切的人员往来塑造了澳大利亚国内的对华认知,当时谈及中国必然会提及中国发展给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机遇。尽管如此,由于中澳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澳大利亚对中国也存在不少的疑虑甚至是防范心理。2015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曾用“贪婪”和“恐惧”概括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驱动因素,被认为直观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态。大约从2016年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恐惧”快速升高,对华政策不断偏离正确的轨道。对内,澳媒体、智库和政治人物开始不断炒作“中国渗透论”,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和中兴参与澳大利亚的5G建设,撕毁维多利亚州与中国签署的合作协议。对外,澳政府公开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诋毁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通过“奥库斯”、“四边机制”“五眼联盟”等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更严重的是,澳大利亚对华认知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被视为军事上的“潜在敌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以及澳国内政治的“严重威胁”,如何防范和遏制中国成为辩论的重心,而不再是如何同中国交流与合作。2022年5月工党政府上台后,中澳关系转圜。过去3年,中澳关系整体上重回平稳轨道,两国各层级的沟通恢复,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澳大利亚对华认知却没有因此完全改变,不少澳舆论仍然倾向于用“挑战”“威胁”“对手”等词汇描述中国。这导致的结果是,澳大利亚继续以所谓“中国威胁”为借口推进“奥库斯”的核潜艇计划,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军事安全合作以排挤中国影响力,并且多次派遣舰机到南海进行挑衅。究其根本,澳大利亚对华认知的底层逻辑出了大问题:中国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是对手还是伙伴?澳大利亚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中澳关系?对于本月开启第二任期的阿尔巴尼斯政府来说,能否校正对华认知,推动中澳关系超越“稳定”、更进一步,我们拭目以待。(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174794546260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795309940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最近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举办的一场关于2025年澳大利亚联邦大选与中澳关系的研讨会上,澳大利亚学者鲍韶山表示,他对中澳关系不乐观,也不悲观,但抱有期待。这一看法引发不少与会者的共鸣。对于很多关心中澳关系的人士来说,鉴于当前的国际环境和澳大利亚国内政治状态,对中澳关系作出非常乐观或者过于悲观的判断似乎都是不理智的,但无论如何,大家都对中澳关系前景怀有很好的期待。从现实来看,实现这一期待需要很多条件,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是澳大利亚需要重塑对华认知的底层逻辑。有什么样的认知就会有什么样的政策。同样,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演变也反映了其对华认知的变化。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当时执政的澳工党政府曾考虑过承认新中国,但两个月后工党大选落败,两国最终未能建交。不过,这也说明澳大利亚并非一开始就以完全敌对的立场看待中国。随后,由于冷战的爆发,澳大利亚对华认知不断趋于负面,加上朝鲜战争和越南战争等事件,澳大利亚基本将中国视为敌人和威胁,两国关系也处于隔绝和对抗的状态。到了20世纪70年代,亚洲的局势逐渐缓和,澳大利亚国内对中国的看法也悄然发生变化,认为与中国持续的对抗不利于澳国家利益。在此背景下,1971年7月澳大利亚工党领袖惠特拉姆访华,打破坚冰,澳大利亚对中国的了解日益加深,原来的敌对情绪快速消散。1972年底惠特拉姆领导的工党政府上台,中澳实现建交。随着接触的增加,澳越来越把中国视为可以合作的伙伴,两国关系快速发展。 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的快速崛起为中澳关系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中国庞大的市场需求为澳大利亚的矿产、能源和农牧产品打开了销路。正是由于搭上了中国发展的快车,澳大利亚成为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中唯一没有衰退的发达经济体。高度互补的经济结构和日益密切的人员往来塑造了澳大利亚国内的对华认知,当时谈及中国必然会提及中国发展给澳大利亚带来的经济机遇。尽管如此,由于中澳在历史、文化和社会制度等方面的差异,澳大利亚对中国也存在不少的疑虑甚至是防范心理。2015年时任澳大利亚总理阿博特曾用“贪婪”和“恐惧”概括澳大利亚对华政策的驱动因素,被认为直观表达了这种矛盾的心态。大约从2016年开始,澳大利亚对中国的“恐惧”快速升高,对华政策不断偏离正确的轨道。对内,澳媒体、智库和政治人物开始不断炒作“中国渗透论”,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禁止华为和中兴参与澳大利亚的5G建设,撕毁维多利亚州与中国签署的合作协议。对外,澳政府公开否定中国在南海的领土主张,诋毁中国与太平洋岛国的合作,通过“奥库斯”、“四边机制”“五眼联盟”等配合美国对华遏制战略。更严重的是,澳大利亚对华认知也随之发生深刻变化,中国被视为军事上的“潜在敌人”、战略上的“竞争对手”以及澳国内政治的“严重威胁”,如何防范和遏制中国成为辩论的重心,而不再是如何同中国交流与合作。2022年5月工党政府上台后,中澳关系转圜。过去3年,中澳关系整体上重回平稳轨道,两国各层级的沟通恢复,之前存在的一些问题也得到了解决。然而,澳大利亚对华认知却没有因此完全改变,不少澳舆论仍然倾向于用“挑战”“威胁”“对手”等词汇描述中国。这导致的结果是,澳大利亚继续以所谓“中国威胁”为借口推进“奥库斯”的核潜艇计划,加强与太平洋岛国的军事安全合作以排挤中国影响力,并且多次派遣舰机到南海进行挑衅。究其根本,澳大利亚对华认知的底层逻辑出了大问题:中国究竟是威胁还是机遇、是对手还是伙伴?澳大利亚究竟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中澳关系?对于本月开启第二任期的阿尔巴尼斯政府来说,能否校正对华认知,推动中澳关系超越“稳定”、更进一步,我们拭目以待。(作者是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海洋安全与合作研究中心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