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Qf0p74z6作者:邹志强 王晋 牛新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中东地区如何破解“和平赤字”/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随着以色列将更多装甲部队部署到加沙地带,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东地区或陷入更大的动荡与困境。不久前召开的阿盟峰会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希望以集体行动促进稳定的共识,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邹志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 晋: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牛新春: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外部依赖破坏阿拉伯内部团结邹志强中东地区眼下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流血冲突仍在加沙、苏丹、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地持续上演,地区安全与发展环境受到反复冲击。阿拉伯国家长期是中东地区“和平赤字”的主要受害者,始终难以摆脱动荡冲突的漩涡。持续难解的冲突不仅使地区内一些国家生灵涂炭,而且国家安全与发展愿景长期笼罩在冲突阴影之下,无法发挥出中东最大发展潜力。22个阿拉伯国家人口近4.5亿,地缘位置关键、能源资源丰富,是全球格局中的重要板块。早在20世纪前期,阿拉伯国家就开始探索合作之路,作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逐步建立了机构完整、领域广泛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发展成为阿拉伯国家团结的主要象征。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中东呈现内部矛盾与争夺不断、力量分散与碎片化的趋势,进而成为其他地区国家和外部大国争夺的舞台。为“加强阿拉伯国家联合与合作”而建立的阿盟也经常分歧严重,地区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陷入“联而不盟”的状态。 面对历史教训和现实挑战,阿拉伯国家深感“团结”须成为阿拉伯世界重要共识。不久前在巴格达召开的第34届阿盟峰会聚焦对话、团结和发展,再次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希望以集体行动促进稳定与发展的共识和期望。未来阿拉伯国家需要进一步凝聚自身力量,团结一致增强战略自主性,联合应对地区热点冲突,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首先,巴勒斯坦问题是团结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旗帜,推动地区热点冲突降级和解决,是阿拉伯国家协作的重要抓手。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凝聚阿拉伯国家共识的核心议题,当前加沙危机也是阿拉伯国家团结的试金石。阿盟秘书长盖特在巴格达阿盟峰会上强调,巴勒斯坦事业仍是阿拉伯世界和阿盟的首要议题,这也是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普遍共识。《巴格达宣言》要求立即停止加沙战争及针对平民的敌对行动,并坚决反对任何关于将巴勒斯坦人民迁移出其土地的言行,推动实现停火。峰会还决定阿拉伯国家联合设立一项530亿美元的基金,支持加沙地带的治理与重建。未来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前景既取决于内外力量对比,也取决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努力。而应对苏丹、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地区冲突,更要求阿拉伯国家放弃成见与对抗思维、避免内耗,为推动冲突最终解决创造有利条件。此次阿盟峰会期间,伊拉克提议成立一个阿拉伯高级别部长级委员会以弥合分歧、增进互信、应对共同挑战,可谓新的有益尝试。其次,阿拉伯国家需要从依赖外部大国的传统路径,转向真正的战略自主。长期以来,受制于自身实力不足,阿拉伯国家难以独自有效应对地区问题,而外部大国争相介入地区冲突,导致地区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引入和依赖外部力量来应对地区安全挑战。这种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严重影响了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的努力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外部大国与地区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往往并不一致,大国阶段性的战略调整以及不负责任的地区政策,严重冲击到地区稳定。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个别大国偏袒一方的不公正立场有目共睹。事实证明,依赖外部大国无法实现地区和平,不断增强战略自主、联合自强才有望谋取持久和平。最后,阿拉伯国家可以从全球南方获取新的必要支持。阿拉伯世界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板块,在努力走向战略自主的同时也可以依托全球南方力量增强自身团结和国际影响力。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拥有理念、战略与政策上的相通性,近年来在全球舞台上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南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对阿拉伯世界形成强大的国际道义与政策支持,鼓励其在应对地区冲突、维护地区和平中发挥主体作用。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中国始终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和战略自主,“三大全球倡议”和新时期中阿关系的不断深化必将对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的目标形成更大助力。以色列扩大军事行动有内外双重动机王 晋以色列国防军24日宣布,其陆军的所有常备步兵旅和装甲旅均已部署到加沙地带。这显示以色列正准备进一步加大对哈马斯的攻势。在经历了近3个月的谈判僵局之后,以色列重启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且宣布在加沙全境开展军事行动,力图全面控制加沙。据《泰晤士报》披露,以方力图通过设立由北向南的四个“军事区”,将加沙地带划分为三个“平民区”,并严格监控“平民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以方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以色列和哈马斯谈判破裂。当前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对话,可以被视为2025年1月底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的延续。根据当时达成的协议,以色列和哈马斯应在3月开启“第二阶段”谈判,讨论以色列撤军、哈马斯释放扣押的以方人员,以及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等事宜。但以国内舆论认为封锁是保护以色列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从3月之后,以哈谈判陷入僵局,以方恢复军事行动也是必然结果。其次,试图缓和以色列国内矛盾。当前以色列国内政坛面临两个难以逾越的矛盾。其一是总理内塔尼亚胡涉贪腐案件,引发的以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关于权责划分的冲突,导致内阁和议会为一方,以法院系统和检察系统为另一方,就相关法律条文、行政和司法系统权利划分等,展开了复杂且敏感的斗争。其二是关于让哈马斯尽早释放被扣押以方人员的问题,以国内中间翼和左翼政治力量认为,以政府对于2023年10月7日之前未能有效防控哈马斯的攻击须承当重要责任,因此可向哈马斯做出一定让步,以缓和当前冲突,创造营救被扣押以色列人的条件。但右翼与极右翼阵营坚决反对。基于这一背景,以政府认为开展军事行动能有效分散国内既有矛盾,协调各方阵营的关系。最后,以美裂痕公开的重要体现。尽管以美之间的同盟关系仍然牢靠,但在具体的地区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上,两国已呈现出明显的裂痕。以方希望美国继续向伊朗施加更大的压力,彻底压垮后者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甚至协助伊朗反对派制造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彻底破除伊朗的核能力。但美国则认为,伊朗在其全方位制裁下已被迫做出让步,现在应当要求伊朗在谈判桌上做出妥协,美国不应协助以方介入中东地区的具体冲突。在巴以问题上,华盛顿尽管提出了“清空加沙”的计划,但过去两个多月里美方已不再谈论相关方案,而是希望低调甩开加沙问题给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色列持续的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以色列与哈马斯的谈判基础更加脆弱。在以色列国内看来,哈马斯已经严重受挫,而且其在加沙地带的民众基础也被大幅削弱。尽管在谈判桌上哈马斯仍希望用被扣押的以方人员作筹码,要求以色列做出重大让步,但在以右翼阵营看来,应当采取政治对话和军事行动双重手段,营救被扣押的以方人员。因此,以方和哈马斯谈判的动力已大大减弱。第二,以色列和胡塞武装的冲突可能加剧。胡塞武装近期接连向以色列发动远程导弹攻击,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全面开启新的军事行动,未来双方之间的远程互袭可能进一步升级。第三,冲突扩大或影响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久前结束了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访问,签署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军售和合作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会一片坦途。在访问过程中,美方有意避谈巴以问题,不能令阿拉伯社会舆论满意。随着以方重启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当前军事行动涉及加沙地带全境,必然影响未来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境遇。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随之将出现新的裂痕。美欧转向,加沙停火需合力推动牛新春以色列军队5月21日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附近向一个由多国外交官组成的代表团鸣枪警告,引发多国政府与联合国的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对此事件的发生感到震惊。5月17日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代号为“基甸战车”的军事行动,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这是加沙战争的最后一役”。18日,以方宣布与哈马斯在卡塔尔多哈恢复加沙停火谈判,临时停火和永久停火方案均在桌面上。经过长达20个月的战争之后,决战时刻越来越近,相关各方必须亮出“最后底牌”。哈马斯是否同意自己解除武装换取结束战争,以色列是否同意结束战争换取释放所有人质,国际社会能否给双方施加足够压力结束战争,很快就能见分晓。作为对加沙冲突最大的外部影响力量,美国与欧洲也面临重大历史考验。今年年初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大幅度调整对以政策,不再约束以色列的行为,给予其最大程度军事支持,美以关系重回“蜜月期”。拜登政府时期,美方虽也一边倒支持以色列,但同时在人道主义、停火谈判、战争规模等问题上施加压力,甚至关键时刻拒绝向以色列出售重型炸弹。如今华盛顿解除了对以色列的所有军售限制,美国新政府上任仅仅几个月就批准对以军售120亿美元。美国作为对以色列影响最大的外部国家,政策突然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在加沙冲突问题上的力量对比。然而,最近一个月,华盛顿对加沙冲突的政策再次转向,同以色列的矛盾与分歧扩大。此前,美方支持以色列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但是仅给予政治支持,坚持美国既不出钱也不出兵的基本原则。目前,美方正在撤回对以色列的政治支持,采取一种放任不管的“中立态度”。不管是人质谈判问题还是停火问题,华盛顿不断澄清:这是以色列的问题,由以色列决定。在未通知以色列的情况下,单方面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抛开以色列,单独同哈马斯谈判,使其释放了最后一名美国人质;不顾以色列反对,同叙利亚新政府实现和解。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打算从以色列的麻烦中脱身。在加沙战争的问题上,华盛顿越来越置身事外,把决定权交给了以色列。但是,以色列国内的政策仍然被右翼政党控制,口头上坚持必须同时实现“消灭哈马斯”和“解救人质”两大目标,实际上越来越倾向于把前者放在第一位。若哈马斯不能在军事压力下释放人质,就对加沙发起最后总攻,直到彻底占领整个加沙,对加沙实施军事管制。同美国相比,欧洲对加沙问题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华盛顿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突然转向让欧洲国家措手不及,美欧在加沙问题上的分歧也加剧,欧洲国家明确反对华盛顿此前提出的“清空加沙”计划,也强烈反对以色列再次发动对加沙的战争。在去年欧洲主要国家已停止对以色列的军售后,欧洲一直缺乏实质性制裁行动。英国、法国和加拿大领导人5月19日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以方立即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并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否则将采取包括制裁在内的联合行动。此后西班牙、爱尔兰呼吁欧盟讨论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的可能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20日宣布,欧盟将援引《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有关人权的第二条款,启动对该协议的审查。随着内部要求对以方施压的声音愈发高涨,欧盟是否会迈出制裁以色列的关键一步,成为外界关注焦点。根据欧盟与以色列签署的经济协定,任何一方发生侵犯人权的事情,对方都有权采取制裁措施。但关键在于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做出制裁决定的可能性较小。在加沙战争面临再次扩大升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合力推动中东早日实现和平稳定的局面。174820070489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8214044699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编者按:随着以色列将更多装甲部队部署到加沙地带,国际社会高度关注中东地区或陷入更大的动荡与困境。不久前召开的阿盟峰会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希望以集体行动促进稳定的共识,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相关话题展开讨论。邹志强:复旦大学中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 晋:西北大学以色列研究中心主任牛新春:宁夏大学中国阿拉伯国家研究院教授外部依赖破坏阿拉伯内部团结邹志强中东地区眼下面临严重的“和平赤字”,流血冲突仍在加沙、苏丹、也门、叙利亚、利比亚等地持续上演,地区安全与发展环境受到反复冲击。阿拉伯国家长期是中东地区“和平赤字”的主要受害者,始终难以摆脱动荡冲突的漩涡。持续难解的冲突不仅使地区内一些国家生灵涂炭,而且国家安全与发展愿景长期笼罩在冲突阴影之下,无法发挥出中东最大发展潜力。22个阿拉伯国家人口近4.5亿,地缘位置关键、能源资源丰富,是全球格局中的重要板块。早在20世纪前期,阿拉伯国家就开始探索合作之路,作为世界上最早成立的地区性国际组织,阿拉伯国家联盟(阿盟)逐步建立了机构完整、领域广泛的一体化合作机制,发展成为阿拉伯国家团结的主要象征。然而,随着国际局势的演变,中东呈现内部矛盾与争夺不断、力量分散与碎片化的趋势,进而成为其他地区国家和外部大国争夺的舞台。为“加强阿拉伯国家联合与合作”而建立的阿盟也经常分歧严重,地区合作难以取得实质性进展,陷入“联而不盟”的状态。 面对历史教训和现实挑战,阿拉伯国家深感“团结”须成为阿拉伯世界重要共识。不久前在巴格达召开的第34届阿盟峰会聚焦对话、团结和发展,再次体现了阿拉伯国家希望以集体行动促进稳定与发展的共识和期望。未来阿拉伯国家需要进一步凝聚自身力量,团结一致增强战略自主性,联合应对地区热点冲突,在地区事务中发挥主体性作用。首先,巴勒斯坦问题是团结阿拉伯国家的重要旗帜,推动地区热点冲突降级和解决,是阿拉伯国家协作的重要抓手。巴勒斯坦问题始终是凝聚阿拉伯国家共识的核心议题,当前加沙危机也是阿拉伯国家团结的试金石。阿盟秘书长盖特在巴格达阿盟峰会上强调,巴勒斯坦事业仍是阿拉伯世界和阿盟的首要议题,这也是阿拉伯国家领导人的普遍共识。《巴格达宣言》要求立即停止加沙战争及针对平民的敌对行动,并坚决反对任何关于将巴勒斯坦人民迁移出其土地的言行,推动实现停火。峰会还决定阿拉伯国家联合设立一项530亿美元的基金,支持加沙地带的治理与重建。未来巴勒斯坦问题的解决前景既取决于内外力量对比,也取决于阿拉伯国家的共同努力。而应对苏丹、叙利亚和利比亚等地区冲突,更要求阿拉伯国家放弃成见与对抗思维、避免内耗,为推动冲突最终解决创造有利条件。此次阿盟峰会期间,伊拉克提议成立一个阿拉伯高级别部长级委员会以弥合分歧、增进互信、应对共同挑战,可谓新的有益尝试。其次,阿拉伯国家需要从依赖外部大国的传统路径,转向真正的战略自主。长期以来,受制于自身实力不足,阿拉伯国家难以独自有效应对地区问题,而外部大国争相介入地区冲突,导致地区国家主动或被动地引入和依赖外部力量来应对地区安全挑战。这种长期形成的路径依赖,严重影响了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的努力和主体作用的发挥。而外部大国与地区国家之间的利益诉求往往并不一致,大国阶段性的战略调整以及不负责任的地区政策,严重冲击到地区稳定。在巴勒斯坦问题上,个别大国偏袒一方的不公正立场有目共睹。事实证明,依赖外部大国无法实现地区和平,不断增强战略自主、联合自强才有望谋取持久和平。最后,阿拉伯国家可以从全球南方获取新的必要支持。阿拉伯世界是全球南方的重要板块,在努力走向战略自主的同时也可以依托全球南方力量增强自身团结和国际影响力。由发展中国家组成的全球南方在国际事务中拥有理念、战略与政策上的相通性,近年来在全球舞台上日益扮演着重要角色。全球南方在巴勒斯坦问题上对阿拉伯世界形成强大的国际道义与政策支持,鼓励其在应对地区冲突、维护地区和平中发挥主体作用。作为全球南方的重要一员,中国始终支持阿拉伯国家加强团结和战略自主,“三大全球倡议”和新时期中阿关系的不断深化必将对阿拉伯国家联合自强的目标形成更大助力。以色列扩大军事行动有内外双重动机王 晋以色列国防军24日宣布,其陆军的所有常备步兵旅和装甲旅均已部署到加沙地带。这显示以色列正准备进一步加大对哈马斯的攻势。在经历了近3个月的谈判僵局之后,以色列重启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且宣布在加沙全境开展军事行动,力图全面控制加沙。据《泰晤士报》披露,以方力图通过设立由北向南的四个“军事区”,将加沙地带划分为三个“平民区”,并严格监控“平民区”之间的人员往来。以方发动大规模军事攻击,主要有三方面的原因。首先,以色列和哈马斯谈判破裂。当前以色列和哈马斯之间的对话,可以被视为2025年1月底双方达成“停火协议”的延续。根据当时达成的协议,以色列和哈马斯应在3月开启“第二阶段”谈判,讨论以色列撤军、哈马斯释放扣押的以方人员,以及解除对加沙地带的封锁等事宜。但以国内舆论认为封锁是保护以色列国家安全的重要前提。因此从3月之后,以哈谈判陷入僵局,以方恢复军事行动也是必然结果。其次,试图缓和以色列国内矛盾。当前以色列国内政坛面临两个难以逾越的矛盾。其一是总理内塔尼亚胡涉贪腐案件,引发的以行政机构和司法机构之间关于权责划分的冲突,导致内阁和议会为一方,以法院系统和检察系统为另一方,就相关法律条文、行政和司法系统权利划分等,展开了复杂且敏感的斗争。其二是关于让哈马斯尽早释放被扣押以方人员的问题,以国内中间翼和左翼政治力量认为,以政府对于2023年10月7日之前未能有效防控哈马斯的攻击须承当重要责任,因此可向哈马斯做出一定让步,以缓和当前冲突,创造营救被扣押以色列人的条件。但右翼与极右翼阵营坚决反对。基于这一背景,以政府认为开展军事行动能有效分散国内既有矛盾,协调各方阵营的关系。最后,以美裂痕公开的重要体现。尽管以美之间的同盟关系仍然牢靠,但在具体的地区战略目标和实现路径上,两国已呈现出明显的裂痕。以方希望美国继续向伊朗施加更大的压力,彻底压垮后者的经济和社会结构,甚至协助伊朗反对派制造军事冲突和政治动荡,彻底破除伊朗的核能力。但美国则认为,伊朗在其全方位制裁下已被迫做出让步,现在应当要求伊朗在谈判桌上做出妥协,美国不应协助以方介入中东地区的具体冲突。在巴以问题上,华盛顿尽管提出了“清空加沙”的计划,但过去两个多月里美方已不再谈论相关方案,而是希望低调甩开加沙问题给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带来的负面影响。以色列持续的军事行动,带来的影响是多方面的。第一,以色列与哈马斯的谈判基础更加脆弱。在以色列国内看来,哈马斯已经严重受挫,而且其在加沙地带的民众基础也被大幅削弱。尽管在谈判桌上哈马斯仍希望用被扣押的以方人员作筹码,要求以色列做出重大让步,但在以右翼阵营看来,应当采取政治对话和军事行动双重手段,营救被扣押的以方人员。因此,以方和哈马斯谈判的动力已大大减弱。第二,以色列和胡塞武装的冲突可能加剧。胡塞武装近期接连向以色列发动远程导弹攻击,随着以色列在加沙地带全面开启新的军事行动,未来双方之间的远程互袭可能进一步升级。第三,冲突扩大或影响美国和阿拉伯国家关系。尽管美国总统特朗普不久前结束了对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的访问,签署了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投资、军售和合作协议,但这并不意味着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会一片坦途。在访问过程中,美方有意避谈巴以问题,不能令阿拉伯社会舆论满意。随着以方重启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尤其是当前军事行动涉及加沙地带全境,必然影响未来加沙地带的巴勒斯坦人境遇。美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关系随之将出现新的裂痕。美欧转向,加沙停火需合力推动牛新春以色列军队5月21日在被占领的约旦河西岸杰宁难民营附近向一个由多国外交官组成的代表团鸣枪警告,引发多国政府与联合国的谴责。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表示,对此事件的发生感到震惊。5月17日以色列对加沙发动代号为“基甸战车”的军事行动,总理内塔尼亚胡声称“这是加沙战争的最后一役”。18日,以方宣布与哈马斯在卡塔尔多哈恢复加沙停火谈判,临时停火和永久停火方案均在桌面上。经过长达20个月的战争之后,决战时刻越来越近,相关各方必须亮出“最后底牌”。哈马斯是否同意自己解除武装换取结束战争,以色列是否同意结束战争换取释放所有人质,国际社会能否给双方施加足够压力结束战争,很快就能见分晓。作为对加沙冲突最大的外部影响力量,美国与欧洲也面临重大历史考验。今年年初美国新政府上台后,大幅度调整对以政策,不再约束以色列的行为,给予其最大程度军事支持,美以关系重回“蜜月期”。拜登政府时期,美方虽也一边倒支持以色列,但同时在人道主义、停火谈判、战争规模等问题上施加压力,甚至关键时刻拒绝向以色列出售重型炸弹。如今华盛顿解除了对以色列的所有军售限制,美国新政府上任仅仅几个月就批准对以军售120亿美元。美国作为对以色列影响最大的外部国家,政策突然转向,极大地影响了国际社会在加沙冲突问题上的力量对比。然而,最近一个月,华盛顿对加沙冲突的政策再次转向,同以色列的矛盾与分歧扩大。此前,美方支持以色列的扩张主义和军事冒险主义,但是仅给予政治支持,坚持美国既不出钱也不出兵的基本原则。目前,美方正在撤回对以色列的政治支持,采取一种放任不管的“中立态度”。不管是人质谈判问题还是停火问题,华盛顿不断澄清:这是以色列的问题,由以色列决定。在未通知以色列的情况下,单方面与胡塞武装达成停火协议;抛开以色列,单独同哈马斯谈判,使其释放了最后一名美国人质;不顾以色列反对,同叙利亚新政府实现和解。种种迹象表明,美国正打算从以色列的麻烦中脱身。在加沙战争的问题上,华盛顿越来越置身事外,把决定权交给了以色列。但是,以色列国内的政策仍然被右翼政党控制,口头上坚持必须同时实现“消灭哈马斯”和“解救人质”两大目标,实际上越来越倾向于把前者放在第一位。若哈马斯不能在军事压力下释放人质,就对加沙发起最后总攻,直到彻底占领整个加沙,对加沙实施军事管制。同美国相比,欧洲对加沙问题的态度也在发生变化。今年以来华盛顿在乌克兰问题上的突然转向让欧洲国家措手不及,美欧在加沙问题上的分歧也加剧,欧洲国家明确反对华盛顿此前提出的“清空加沙”计划,也强烈反对以色列再次发动对加沙的战争。在去年欧洲主要国家已停止对以色列的军售后,欧洲一直缺乏实质性制裁行动。英国、法国和加拿大领导人5月19日发表联合声明,呼吁以方立即停止在加沙地带的军事行动,并允许人道主义援助进入,否则将采取包括制裁在内的联合行动。此后西班牙、爱尔兰呼吁欧盟讨论对以色列实施经济制裁的可能性。欧盟外交与安全政策高级代表卡拉斯20日宣布,欧盟将援引《欧盟-以色列联系国协议》中有关人权的第二条款,启动对该协议的审查。随着内部要求对以方施压的声音愈发高涨,欧盟是否会迈出制裁以色列的关键一步,成为外界关注焦点。根据欧盟与以色列签署的经济协定,任何一方发生侵犯人权的事情,对方都有权采取制裁措施。但关键在于欧盟内部意见不一,做出制裁决定的可能性较小。在加沙战争面临再次扩大升级的背景下,国际社会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合力推动中东早日实现和平稳定的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