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QmAlIxXh作者:弈兵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弈兵:“里斯本丸”往事传递和平与友谊之声/e3pmub6h5/e3pr9baf65月23日,2025“中国电影节”开幕式在英国伦敦举行。近200位中英嘉宾出席,并共同观看开幕影片《里斯本丸沉没》。而在20日,一座高1.8米、重达1吨的纪念碑在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岛正式揭幕,意在纪念1942年发生的“里斯本丸”号沉船营救事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英两国人民并肩作战抗击法西斯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牺牲,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里斯本丸”号事件正是发生在83年前二战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英军战俘的义举,是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厚友谊的有力证明。在东极岛揭幕的纪念碑,碑身雕刻着两只紧紧相握的手——一只是中国渔民布满老茧的手,另一只是英国战俘伤痕累累的手,上方镌刻“大爱无疆,海岳流芳”八个大字。碑前摆放的鲜花和泛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83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将1800余名英军战俘从香港押往日本,为掩人耳目,船上未按国际公约悬挂战俘标识。途经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美军潜艇误判其为日军战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843名战俘随船沉入海底,其余幸存者在冰冷海水中挣扎呼救。危急时刻,东极岛渔民不顾日军枪林弹雨,划着46艘小船,24小时内往返65趟,救起384名素不相识的英军战俘。他们将伤员藏在家中,用有限的粮食和草药救治,冒险对抗日军的搜查,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救援故事。 渔民们说,“风里来,浪里走,才把人命看得比天还重”,83年前的渔民们没有因语言的隔阂、肤色的不同而迟疑害怕。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救起的是什么人,只是出于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和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勇气,就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这份朴素的情义,成为战争阴霾下最温暖的人性之光。2022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给“里斯本丸”号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丹尼斯·维尼的回信中指出,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事实上,中英两国人民在二战期间守望相助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个。24名中国海军学员参与诺曼底登陆,受到丘吉尔首相的嘉奖;英国贵族林迈可穿越日军封锁线,为中国抗日军队运送药品和电台;英国短跑名将、奥运冠军李爱锐出生天津、扎根中国,为中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奉献一生,最终病逝于日本集中营;英国记者何克在陕西创办培黎学校,保护了数百名战争孤儿……这些共同记忆直至今日依旧清晰。二战夺走了全球7000万人的生命,也催生了联合国与多边主义框架,人类誓言“永不再战”。然而,80年后的今天,保护主义、地缘冲突、单边霸凌正撕裂国际秩序。某些国家肆意毁约退群,践踏多边规则,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甚至煽动阵营对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的揭幕恰似一记警钟:若遗忘历史,悲剧必将重演。正如维尼在纪念碑前含泪表示,纪念碑能够“牢记先辈的牺牲以及拯救者的英勇”;渔民后代吴布伟立誓“守护真相,就像祖辈守护落难者一样”;英国工党下院领袖鲍威尔亦在回应议员就这段历史发言时郑重表示“这场悲剧应当被铭记”。他们的声音,与东海浪潮共鸣,传递着同一份信念——和平需要代代守护。面对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如何坚守正确二战史观、维护战后秩序、深化国际合作,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东极岛的渔船、诺曼底的海滩、培黎学校的钟声,都在印证一个真理:和平不是馈赠,而是用勇气与团结争取的果实。当中英两国观众在《里斯本丸沉没》首映现场共同落泪,一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为何跨越83年的记忆仍能激起共鸣?因为人类对和平、团结、友善的追求从未改变。83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紧紧相握”的力量:危机面前,只有携手才能抵御风暴;差异面前,唯有包容方能凝聚共识。石碑或许会被岁月风化,但人性中的善与勇气,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将如东极岛的浪花,永远奔涌向前。(作者是北京学者)174820089888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8214090592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5月23日,2025“中国电影节”开幕式在英国伦敦举行。近200位中英嘉宾出席,并共同观看开幕影片《里斯本丸沉没》。而在20日,一座高1.8米、重达1吨的纪念碑在浙江省舟山市东极岛正式揭幕,意在纪念1942年发生的“里斯本丸”号沉船营救事件。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回望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中英两国人民并肩作战抗击法西斯侵略者,付出了巨大牺牲,为赢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里斯本丸”号事件正是发生在83年前二战时期的一个真实故事。舟山渔民冒着生命危险营救英军战俘的义举,是两国人民在战火中结下深厚友谊的有力证明。在东极岛揭幕的纪念碑,碑身雕刻着两只紧紧相握的手——一只是中国渔民布满老茧的手,另一只是英国战俘伤痕累累的手,上方镌刻“大爱无疆,海岳流芳”八个大字。碑前摆放的鲜花和泛黄照片,无声地诉说着83年前那个惊心动魄的故事。1942年10月,日军征用“里斯本丸”号客货船,将1800余名英军战俘从香港押往日本,为掩人耳目,船上未按国际公约悬挂战俘标识。途经舟山东极附近海域时,美军潜艇误判其为日军战舰,发射鱼雷将其击沉。843名战俘随船沉入海底,其余幸存者在冰冷海水中挣扎呼救。危急时刻,东极岛渔民不顾日军枪林弹雨,划着46艘小船,24小时内往返65趟,救起384名素不相识的英军战俘。他们将伤员藏在家中,用有限的粮食和草药救治,冒险对抗日军的搜查,书写了一段震撼人心的救援故事。 渔民们说,“风里来,浪里走,才把人命看得比天还重”,83年前的渔民们没有因语言的隔阂、肤色的不同而迟疑害怕。他们甚至不知道自己救起的是什么人,只是出于内心对生命的敬畏和同仇敌忾抗击日军的勇气,就毫不犹豫伸出援手。这份朴素的情义,成为战争阴霾下最温暖的人性之光。2022年8月,习近平主席在给“里斯本丸”号最后一名幸存者莫利之女丹尼斯·维尼的回信中指出,舟山渔民英勇营救“里斯本丸”号船英军战俘的感人事迹,是中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作为盟友并肩作战、共同抗击法西斯侵略的重要见证,也是两国人民结下深厚情谊的历史佳话。事实上,中英两国人民在二战期间守望相助的故事远不止这一个。24名中国海军学员参与诺曼底登陆,受到丘吉尔首相的嘉奖;英国贵族林迈可穿越日军封锁线,为中国抗日军队运送药品和电台;英国短跑名将、奥运冠军李爱锐出生天津、扎根中国,为中国教育和体育事业奉献一生,最终病逝于日本集中营;英国记者何克在陕西创办培黎学校,保护了数百名战争孤儿……这些共同记忆直至今日依旧清晰。二战夺走了全球7000万人的生命,也催生了联合国与多边主义框架,人类誓言“永不再战”。然而,80年后的今天,保护主义、地缘冲突、单边霸凌正撕裂国际秩序。某些国家肆意毁约退群,践踏多边规则,破坏多边贸易体制,甚至煽动阵营对抗。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东极渔民营救英俘纪念碑的揭幕恰似一记警钟:若遗忘历史,悲剧必将重演。正如维尼在纪念碑前含泪表示,纪念碑能够“牢记先辈的牺牲以及拯救者的英勇”;渔民后代吴布伟立誓“守护真相,就像祖辈守护落难者一样”;英国工党下院领袖鲍威尔亦在回应议员就这段历史发言时郑重表示“这场悲剧应当被铭记”。他们的声音,与东海浪潮共鸣,传递着同一份信念——和平需要代代守护。面对动荡不安的现实世界,如何坚守正确二战史观、维护战后秩序、深化国际合作,不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东极岛的渔船、诺曼底的海滩、培黎学校的钟声,都在印证一个真理:和平不是馈赠,而是用勇气与团结争取的果实。当中英两国观众在《里斯本丸沉没》首映现场共同落泪,一个问题的答案逐渐清晰:为何跨越83年的记忆仍能激起共鸣?因为人类对和平、团结、友善的追求从未改变。83年后的今天,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这“紧紧相握”的力量:危机面前,只有携手才能抵御风暴;差异面前,唯有包容方能凝聚共识。石碑或许会被岁月风化,但人性中的善与勇气,对美好未来的不懈追求,将如东极岛的浪花,永远奔涌向前。(作者是北京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