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MpQoGZXjUf作者:余心玎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余心玎:关税调整期,中国外贸企业如何突围/e3pmub6h5/e3pr9baf6随着中美双方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取消、暂停了多项关税措施,一大批美国客户纷纷下单,不少中国外贸企业订单排期已延至7月,海运行业甚至出现了加价也“一仓难求”的景象。尽管仍处于关税调整谈判期,但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给观察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布局的结构性调整留下了一个重要窗口。一方面,短期来看,包括小额包裹在内的关税松动,有助于跨境电商稳步修复。小额包裹直邮是当前中国对美出口中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外贸形态,其依托于阿里巴巴国际站、Temu、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为大量中小企业打开了通往海外市场的通道。在疫情后全球通胀压力较大、消费趋于理性的背景下,兼具性价比与供应效率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受到美国消费者青睐。本轮关税调整,有助于缓解美方进口商因前期高税率所导致的成本压力,为中国外贸企业恢复对美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相比积极的美国进口商,中国外贸企业对于此番订单热潮的响应普遍较为理性。经历了前期加征关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运费、履约等环节的额外成本,不少企业选择继续启动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对美出口上采取“稳中有进”的试探性策略。因此,短期内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集中发货现象,但整体来看,中美经贸的修复过程仍将是渐进而审慎的。 另一方面,中国外贸结构的中长期重构正不断推进,出口布局加速向多元化延伸。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中美经贸摩擦以及近年来国际地缘格局的深刻演变,让出口企业普遍意识到“单一市场依赖”所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并倒逼企业加快调整外向型战略,推动“订单转移+产能前移”的区域化布局。在此背景下,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正日益成为企业拓展海外阵地、分散风险的重要方向。伴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贸易安排的深入推进,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等规则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外贸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可行性大幅提升。从2025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市场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2.6%、6.1%,明显高于整体出口增速,显示出区域市场正在成为出口企业寻找新增量的重要支点。在区域拓展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优化其全球供应链结构,构建“多点支撑”的网络式布局。例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选择在东南亚设立装配工厂,同时将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等关键环节保留在中国本土;另一些企业则在中东、拉美设立前置仓与本地销售渠道,以提升响应速度与履约能力。此类模块化、分布式的全球布局,既提升了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抗压能力,也增强了对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适配能力。随着诸如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等贸易协议与标准的升级,打通堵点后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将为这一布局提供更多支撑。此外,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国外贸企业正经历价格博弈与风险分摊机制再协调的复杂局面。例如,一些企业选择积极与客户展开协商,商议双方共同分摊关税成本的方式,寻求利益平衡点。这一举措既展现了企业在成本压力下的灵活应对,也是一种努力与客户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智慧。与此同时,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也促使交易模式发生转变。部分企业要求客户将预付比例提升到30%至40%,甚至提出“先款后货”,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在日益多变的全球贸易形势下,中国外贸企业需不断探索新的价格谈判与风险共担模式,在保障自身利润空间的同时,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合作,才能实现出口格局的重塑。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调整也引发了部分国家的误读,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光伏组件等产业领域,欧洲部分政客试图误导民众与企业对中国商品产生所谓“倾销”的担忧。事实上,中国企业的出口布局更多是基于全球市场供需变化的应势之举,是应对贸易壁垒和成本压力的务实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一批具有技术积淀与品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已不再满足于“量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产品附加值提升、环保标准达标与本地化经营能力的培育。数据显示,4月比亚迪在欧注册纯电动汽车达7231辆,同比增长169%,在欧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背景下,这既反映出欧洲消费者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认可度进一步上升,另一边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商持续扩大、丰富在欧洲的产品线,提供更优质、更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选择。这种转型导向,有助于推动外贸发展由“出口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提升整体外贸的可持续性与竞争力。此次关税调整期,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了宝贵的阶段性回旋空间,也再次提醒我们:结构转型、战略重构不能等待“形势回暖”再行推进。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演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数字化能力建设、完善区域市场协同机制、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锚定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从更大视野来看,外贸不仅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也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中国外贸企业要在外部政策出现边际变化时主动作为、提前布局,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权。(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174820095552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4821413465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随着中美双方发表《中美日内瓦经贸会谈联合声明》,取消、暂停了多项关税措施,一大批美国客户纷纷下单,不少中国外贸企业订单排期已延至7月,海运行业甚至出现了加价也“一仓难求”的景象。尽管仍处于关税调整谈判期,但跨境电商等领域的一系列变化,给观察中国外贸企业出口布局的结构性调整留下了一个重要窗口。一方面,短期来看,包括小额包裹在内的关税松动,有助于跨境电商稳步修复。小额包裹直邮是当前中国对美出口中一类具有代表性的外贸形态,其依托于阿里巴巴国际站、Temu、Shein等跨境电商平台的快速崛起,为大量中小企业打开了通往海外市场的通道。在疫情后全球通胀压力较大、消费趋于理性的背景下,兼具性价比与供应效率的“中国制造”越来越受到美国消费者青睐。本轮关税调整,有助于缓解美方进口商因前期高税率所导致的成本压力,为中国外贸企业恢复对美出口提供了有利条件。需要指出的是,相比积极的美国进口商,中国外贸企业对于此番订单热潮的响应普遍较为理性。经历了前期加征关税所带来的不确定性以及运费、履约等环节的额外成本,不少企业选择继续启动出口多元化战略,在对美出口上采取“稳中有进”的试探性策略。因此,短期内市场可能出现一定程度的集中发货现象,但整体来看,中美经贸的修复过程仍将是渐进而审慎的。 另一方面,中国外贸结构的中长期重构正不断推进,出口布局加速向多元化延伸。从更长远的视角看,中美经贸摩擦以及近年来国际地缘格局的深刻演变,让出口企业普遍意识到“单一市场依赖”所带来的结构性风险,并倒逼企业加快调整外向型战略,推动“订单转移+产能前移”的区域化布局。在此背景下,东南亚、拉美、中东等新兴市场正日益成为企业拓展海外阵地、分散风险的重要方向。伴随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区域贸易安排的深入推进,关税减让、原产地累积等规则红利持续释放,中国外贸企业在区域内形成稳定产业链、供应链、物流链的可行性大幅提升。从2025年前4个月的数据来看,中国对东盟和欧盟市场的出口分别同比增长12.6%、6.1%,明显高于整体出口增速,显示出区域市场正在成为出口企业寻找新增量的重要支点。在区域拓展之外,越来越多的企业正在优化其全球供应链结构,构建“多点支撑”的网络式布局。例如在实际操作中,一些企业选择在东南亚设立装配工厂,同时将研发设计、核心部件制造等关键环节保留在中国本土;另一些企业则在中东、拉美设立前置仓与本地销售渠道,以提升响应速度与履约能力。此类模块化、分布式的全球布局,既提升了企业在复杂国际环境中的抗压能力,也增强了对多样化市场需求的适配能力。随着诸如中国—东盟自贸区3.0版谈判等贸易协议与标准的升级,打通堵点后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将为这一布局提供更多支撑。此外,面对不确定性的环境,中国外贸企业正经历价格博弈与风险分摊机制再协调的复杂局面。例如,一些企业选择积极与客户展开协商,商议双方共同分摊关税成本的方式,寻求利益平衡点。这一举措既展现了企业在成本压力下的灵活应对,也是一种努力与客户构建长期稳定合作关系的智慧。与此同时,市场风险意识的增强,也促使交易模式发生转变。部分企业要求客户将预付比例提升到30%至40%,甚至提出“先款后货”,以降低交易过程中的潜在风险。在日益多变的全球贸易形势下,中国外贸企业需不断探索新的价格谈判与风险共担模式,在保障自身利润空间的同时,维护与客户的良好合作,才能实现出口格局的重塑。在全球产业链的重构过程中,中国企业的全球布局调整也引发了部分国家的误读,特别是在电动汽车、光伏组件等产业领域,欧洲部分政客试图误导民众与企业对中国商品产生所谓“倾销”的担忧。事实上,中国企业的出口布局更多是基于全球市场供需变化的应势之举,是应对贸易壁垒和成本压力的务实调整。更为重要的是,当前一批具有技术积淀与品牌影响力的中国企业,已不再满足于“量的扩张”,而是更加注重产品附加值提升、环保标准达标与本地化经营能力的培育。数据显示,4月比亚迪在欧注册纯电动汽车达7231辆,同比增长169%,在欧销量首次超过特斯拉。在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反补贴税的背景下,这既反映出欧洲消费者对中国电动汽车的认可度进一步上升,另一边也离不开中国制造商持续扩大、丰富在欧洲的产品线,提供更优质、更适合当地消费者的选择。这种转型导向,有助于推动外贸发展由“出口导向”向“价值导向”转变,提升整体外贸的可持续性与竞争力。此次关税调整期,为中国外贸企业提供了宝贵的阶段性回旋空间,也再次提醒我们:结构转型、战略重构不能等待“形势回暖”再行推进。在全球不确定性持续演化的背景下,如何加快数字化能力建设、完善区域市场协同机制、推动绿色转型升级,将成为中国出口企业锚定未来竞争优势的关键。从更大视野来看,外贸不仅是经济运行的风向标,也是参与全球经济治理的重要抓手。中国外贸企业要在外部政策出现边际变化时主动作为、提前布局,才能在国际竞争中赢得更大主动权。(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