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Ku6Q4nB2q作者:霍建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霍建岗:日本右翼为何如此害怕“石破谈话”/e3pmub6h5/e3pr9baf6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日本来说,则是二战无条件投降80周年。日本首相石破茂原本希望在这个节点发表关于历史认识的“石破谈话”,但受到右翼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右翼之所以反对“石破谈话”,是因为他们害怕推卸侵略责任、混淆历史事实的2015年“安倍谈话”被否定,害怕让他们历经几十年“努力”构建的“二战史观”露出致命破绽。 东京审判是东亚共同二战历史记忆的基石,也是东亚战后秩序的基石。虽然时至今日,日本政府都没有否定东京审判,但实际上早已通过各种举措架空东京审判。比如,东京审判结束没几年,日本政府就通过修改法律,为战犯遗属发放养老金、扶助金和抚恤金,变相否认“战争犯罪”的存在。国会甚至通过决议,建议对战犯实行赦免、减刑和假释。表面承认实际架空、予以淡化直至否认,这是日本惯用的招数。战后日本构建二战史观,也基本遵循此套路。 日本构建二战史观的核心要点之一就是淡化乃至否认侵略,日本政府虽然不敢彻底否定东京审判,但这并不妨碍其放任社会舆论以及学界否认侵略的举动。日本政府和天皇在正式场合,比如“8·15”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是用“过去的战争”来称呼日本当年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日本政府没有明确战争的性质,甚至“过去的战争”到底指代哪个时间段都是一笔糊涂账。日本的政治人物、媒体很多时候是用“太平洋战争”来指代“过去的战争”,目的自然是想强调战争是日美在太平洋展开的,从而淡化其侵略亚洲的性质。日本不少民众也受到这种错误二战史观的影响,据《每日新闻》2020年的一次民调,针对“过去的战争”,38.5%的受访者认为是“太平洋战争”,仅有2.7%认为是日本所称的“十五年战争”(1931年到1945年)。 战后初期,当时联邦德国的主流社会倾向于回避讨论纳粹罪行和大屠杀,人们更关注战败后的苦难和重建。然而,20世纪60年代的左翼学生运动让整个德国社会发生了彻底转折,年轻一代促使他们的父辈去反思侵略、殖民、屠杀的历史,逐步逆转了社会对待历史的方向,从而得以重新认识二战。日本也存在坚持正确史观的力量,作为“55年体制”中革新力量的社会党,承认日本曾对外侵略,主张向亚洲各国谢罪、道歉,但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左翼运动,未能实现对日本主流二战史观的重构。同时,从1955年至冷战结束,自民党一直掌握政权,这也让错误的二战史观得以长期占据社会主流地位。 中日关系正常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内容,推动了日本部分政界和知识界对侵略历史的再思考。中国与韩国以及朝鲜等周边国家,通过反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努力让日本在二战史观上逐步回到正确轨道。1982年的“宫泽谈话”,认为日本政府有责任纠正美化侵略事实的教科书;1993年的“河野谈话”则承认了日军强征“慰安妇”;1995年的“村山谈话”,可以说是日本政府战后就历史问题表态的最高峰。村山富市首相表示,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对此,村山“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但遗憾的是,在日本右翼势力以及民族主义势力的反扑之下,这种对侵略历史的反省,并未能够让日本二战史观的构建走上正确的道路。 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的安倍晋三,在每年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的讲话,再也不提日本过去侵略亚洲邻国的“加害”责任,不对此表达“反省”,更谈不上对受害者表示“道歉”,甚至不愿承诺“不战”。安倍政府表面上声称继承“村山谈话”“河野谈话”,但日本政府却在2014年公布所谓调查报告,称谈话发表前“日本政府并未验证前慰安妇指证的强制性质”,实际否定了“河野谈话”。而2015年的“安倍谈话”,则是否定了“村山谈话”的主旨。“安倍谈话”中虽然出现“侵略”“殖民统治”“道歉”等关键词,但未明确承认侵略行为,也未直接向受害国道歉。他以“已经多次表达过痛切反省和由衷歉意”来代替直接道歉,并强调“子孙后代不应背负继续道歉的宿命”,意思就是日本今后无需再为过去的侵略和殖民行径道歉。而在史观方面,安倍试图将日本在二战中的行为归结为“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共业”,是日本受到了错误引导,并称日俄战争“鼓舞了许多处在殖民统治之下的亚洲和非洲的人们”,试图掩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大肆宣扬“日本受害论”,安倍政府不愿提及加害责任的同时,却大肆纪念所谓的“东京大轰炸”,强调日本唯一“核爆受害国”的身份。继任的菅义伟与岸田文雄则继承了安倍的这种态度和做法,2023 年广岛 G7 峰会期间,岸田政府安排与会领导人参观以展示原子弹轰炸后广岛惨状为主要内容的和平纪念资料馆、向原子弹爆炸遇难者慰灵碑献花等,极力塑造“受害者”形象,却只字不提导致这一惨况的对外侵略的事实。 石破茂曾承认日本侵略罪行,主张“反省过去历史”,而且他强调“只有承认错误,才能真正走向未来”。若“石破谈话”能够重复石破以前的态度,可以说,正是回击了模糊侵略历史、逃避战争责任的“安倍谈话”,日本右翼岂能不害怕。(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 175147763800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149677908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今年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日本来说,则是二战无条件投降80周年。日本首相石破茂原本希望在这个节点发表关于历史认识的“石破谈话”,但受到右翼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右翼之所以反对“石破谈话”,是因为他们害怕推卸侵略责任、混淆历史事实的2015年“安倍谈话”被否定,害怕让他们历经几十年“努力”构建的“二战史观”露出致命破绽。 东京审判是东亚共同二战历史记忆的基石,也是东亚战后秩序的基石。虽然时至今日,日本政府都没有否定东京审判,但实际上早已通过各种举措架空东京审判。比如,东京审判结束没几年,日本政府就通过修改法律,为战犯遗属发放养老金、扶助金和抚恤金,变相否认“战争犯罪”的存在。国会甚至通过决议,建议对战犯实行赦免、减刑和假释。表面承认实际架空、予以淡化直至否认,这是日本惯用的招数。战后日本构建二战史观,也基本遵循此套路。 日本构建二战史观的核心要点之一就是淡化乃至否认侵略,日本政府虽然不敢彻底否定东京审判,但这并不妨碍其放任社会舆论以及学界否认侵略的举动。日本政府和天皇在正式场合,比如“8·15”的“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是用“过去的战争”来称呼日本当年发动的对外侵略战争。日本政府没有明确战争的性质,甚至“过去的战争”到底指代哪个时间段都是一笔糊涂账。日本的政治人物、媒体很多时候是用“太平洋战争”来指代“过去的战争”,目的自然是想强调战争是日美在太平洋展开的,从而淡化其侵略亚洲的性质。日本不少民众也受到这种错误二战史观的影响,据《每日新闻》2020年的一次民调,针对“过去的战争”,38.5%的受访者认为是“太平洋战争”,仅有2.7%认为是日本所称的“十五年战争”(1931年到1945年)。 战后初期,当时联邦德国的主流社会倾向于回避讨论纳粹罪行和大屠杀,人们更关注战败后的苦难和重建。然而,20世纪60年代的左翼学生运动让整个德国社会发生了彻底转折,年轻一代促使他们的父辈去反思侵略、殖民、屠杀的历史,逐步逆转了社会对待历史的方向,从而得以重新认识二战。日本也存在坚持正确史观的力量,作为“55年体制”中革新力量的社会党,承认日本曾对外侵略,主张向亚洲各国谢罪、道歉,但遗憾的是,20世纪60年代的左翼运动,未能实现对日本主流二战史观的重构。同时,从1955年至冷战结束,自民党一直掌握政权,这也让错误的二战史观得以长期占据社会主流地位。 中日关系正常化,特别是1972年《中日联合声明》中“日本方面痛感日本过去由于战争给中国人民造成重大损害的责任,表示深刻的反省”的内容,推动了日本部分政界和知识界对侵略历史的再思考。中国与韩国以及朝鲜等周边国家,通过反对日本的历史修正主义,努力让日本在二战史观上逐步回到正确轨道。1982年的“宫泽谈话”,认为日本政府有责任纠正美化侵略事实的教科书;1993年的“河野谈话”则承认了日军强征“慰安妇”;1995年的“村山谈话”,可以说是日本政府战后就历史问题表态的最高峰。村山富市首相表示,日本的“殖民统治和侵略给许多国家,特别是亚洲各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损害和痛苦”,对此,村山“再次表示深刻的反省和由衷的歉意”。但遗憾的是,在日本右翼势力以及民族主义势力的反扑之下,这种对侵略历史的反省,并未能够让日本二战史观的构建走上正确的道路。 2012年第二次出任首相的安倍晋三,在每年8月15日“全国战殁者追悼仪式”上的讲话,再也不提日本过去侵略亚洲邻国的“加害”责任,不对此表达“反省”,更谈不上对受害者表示“道歉”,甚至不愿承诺“不战”。安倍政府表面上声称继承“村山谈话”“河野谈话”,但日本政府却在2014年公布所谓调查报告,称谈话发表前“日本政府并未验证前慰安妇指证的强制性质”,实际否定了“河野谈话”。而2015年的“安倍谈话”,则是否定了“村山谈话”的主旨。“安倍谈话”中虽然出现“侵略”“殖民统治”“道歉”等关键词,但未明确承认侵略行为,也未直接向受害国道歉。他以“已经多次表达过痛切反省和由衷歉意”来代替直接道歉,并强调“子孙后代不应背负继续道歉的宿命”,意思就是日本今后无需再为过去的侵略和殖民行径道歉。而在史观方面,安倍试图将日本在二战中的行为归结为“时代背景”下的“历史共业”,是日本受到了错误引导,并称日俄战争“鼓舞了许多处在殖民统治之下的亚洲和非洲的人们”,试图掩盖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 与此同时,日本政府大肆宣扬“日本受害论”,安倍政府不愿提及加害责任的同时,却大肆纪念所谓的“东京大轰炸”,强调日本唯一“核爆受害国”的身份。继任的菅义伟与岸田文雄则继承了安倍的这种态度和做法,2023 年广岛 G7 峰会期间,岸田政府安排与会领导人参观以展示原子弹轰炸后广岛惨状为主要内容的和平纪念资料馆、向原子弹爆炸遇难者慰灵碑献花等,极力塑造“受害者”形象,却只字不提导致这一惨况的对外侵略的事实。 石破茂曾承认日本侵略罪行,主张“反省过去历史”,而且他强调“只有承认错误,才能真正走向未来”。若“石破谈话”能够重复石破以前的态度,可以说,正是回击了模糊侵略历史、逃避战争责任的“安倍谈话”,日本右翼岂能不害怕。(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