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RaoddTYLI作者:张贵洪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贵洪:全球文明倡议推动文明对话成为世界潮流/e3pmub6h5/e3pr9baf6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一个月后,以“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又一重大实践。环顾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冲击国际关系,破坏国际秩序。同时,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新兴科技发展等对全球治理带来各种挑战。针对百年变局下的多重全球治理困境,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其中,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站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2023年习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至今两年多来,该倡议正在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成为世界潮流。 文明对话有利于世界和平。曾几何时,“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观点甚嚣尘上,并引申出“修昔底德陷阱”“冲突不可避免”等错误理念和论断。事实证明,文明并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回顾历史与现实可以发现,发生在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很多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其中一些冲突也并不是因文明差异,而是源于对利益和权力的争夺。“民主和平论”和“制度和平论”曾流行一时,但人们对民主和制度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在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发展促和平、教育为和平、文化铸和平更能被理解和接受。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鉴,促进理解和建立信任,从而化解矛盾并缓和冲突,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和开展合作,这是实现和解与和平的根本之路。文明对话有利于全球发展。发展与文明相辅相成。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文明是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可赋予发展以力量、意义和价值。文明及其交流互鉴可以从多个维度促进全球发展。不同文明经过长期演进,积累了许多推动发展的工具和方法。通过交流互鉴,可以在相互了解和借鉴中极大促进不同地区的发展。文明也是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根基。向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学习,借鉴其制度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促进本文明所在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立足当下还是放眼未来,促进发展都需要对知识的利用和传承,这当然要依托于各种文明优秀成果及其交流互鉴。文明对话有利于人类进步。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80多亿人口。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不同的文明,但面对着命运与共的未来。人类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实现“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为此,一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确的文明观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二要捍卫文明的平等性。不同文明都有各自独特价值,当面对分歧和冲突时,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求同存异,在平等相处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三要促进文明的包容性。不同文明在相遇和互动时,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互鉴,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文明对话是一个有机和渐进过程文明对话是不同文明、文化或价值观体系之间的互动。文明之间要能实现平等包容对话并取得成效,需要一些条件和环境。比如承认每种文明的独特价值,摒弃文明偏见和文化霸权;接纳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愿意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并相互学习;认同对话不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文明对话本身也是目标,具有重要价值,而不是为某种特定利益服务或左右。文明对话有多重意义:一是面对文明之间的隔阂和误解,通过对话消弭这些障碍,避免对抗;二是人类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对话和跨文明协作实现多元智慧的整合,进而找到更好的应对之道;三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凝聚共识,形成并巩固全人类共同价值;四是通过对话展示文明的独特性和共通性,增进了解和理解,消除排外主义和极端主义;五是在文明对话中激发新思想和新智慧,实现文明的不断创新。文明交流是不同文化、民族、国家或社会群体通过语言、艺术、科技、思想、习俗等方式进行相互沟通、学习和影响的过程。对话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是对话的延续。文明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强行输出或贬低其他文明;文明交流必须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是互相学习和融合的过程;文明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要因地制宜并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文明交流的意义在于丰富不同文化的内涵,促进科技、艺术和思想的变革和创新,最终则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文明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借鉴融合的过程。历史上,文明互鉴是文明延续和进步的必由之路。在当代,文明互鉴有助于丰富全球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更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经济“脱钩”、政治动荡、社会分化、文化纷争等持续加剧的当今世界,文明互鉴的价值更加凸显。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外文明互鉴,需要不断搭建新平台、创建新机制、探索新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总之,文明对话、交流、互鉴是一个有机和渐进的过程,以文明对话增进文明理解、以文明交流促进文明包容、以文明互鉴推进文明进步,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中国是倡导者、先行者和示范者中国是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倡导者。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2023年,习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要内容是四个“共同倡导”,核心就是倡导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因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生生不息、持续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和方向;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则是要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则提供了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和方法。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科学回答了百年变局中“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人类文明之问。2024年,中国在联合国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利于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体现了中国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行动力。中国是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先行者。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联合国推动的文明对话活动,中国于2003年主办了亚欧会议进程中的第一届文化与文明会议。2008年和2010年,我国又分别创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平台,陆续举办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希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国-东盟文明交流合作论坛、良渚论坛和中外文化年等活动,并将承办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中国建立了多个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和活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大亮点。中国是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示范者。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今“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延绵不断。张骞西行、玄奘取经和鉴真东渡都是中华文明向其他文明学习和交流的典型代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专门设立“文明对话专项基金”,资助各种文明对话交流的具体项目。在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中国做出了优秀示范。除了“文明对话国际日”,中国还在联合国推动设立“世界城市日”和“国际茶日”。2023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期待,随着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多响应,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将进一步成为世界潮流,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作者是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和平大学特聘教授)17521740409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2186650416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在首个“文明对话国际日”一个月后,以“维护人类文明多样性 共促世界和平发展”为主题的全球文明对话部长级会议7月10日至11日在北京举行。这是中国推动文明交流互鉴、促进不同文明对话的又一重大实践。环顾当今世界,地缘政治冲突频发,大国博弈日趋激烈,单边主义和强权政治冲击国际关系,破坏国际秩序。同时,气候变化、社会不平等、新兴科技发展等对全球治理带来各种挑战。针对百年变局下的多重全球治理困境,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其中,全球文明倡议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这是站在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文明进步的高度提出的中国方案。有利于世界和平发展与人类进步2023年习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至今两年多来,该倡议正在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成为世界潮流。 文明对话有利于世界和平。曾几何时,“文明优越论”“文明冲突论”等观点甚嚣尘上,并引申出“修昔底德陷阱”“冲突不可避免”等错误理念和论断。事实证明,文明并无优劣之分,只有特色之别。回顾历史与现实可以发现,发生在国家之间或国家内部不同族群之间的很多冲突,本来是可以避免的,其中一些冲突也并不是因文明差异,而是源于对利益和权力的争夺。“民主和平论”和“制度和平论”曾流行一时,但人们对民主和制度仍有不同的理解和评判。在越来越多的非西方国家,发展促和平、教育为和平、文化铸和平更能被理解和接受。通过不同文明之间的对话、交流和互鉴,促进理解和建立信任,从而化解矛盾并缓和冲突,在此基础上达成共识和开展合作,这是实现和解与和平的根本之路。文明对话有利于全球发展。发展与文明相辅相成。发展推动文明的进步,文明是发展的基础和载体,可赋予发展以力量、意义和价值。文明及其交流互鉴可以从多个维度促进全球发展。不同文明经过长期演进,积累了许多推动发展的工具和方法。通过交流互鉴,可以在相互了解和借鉴中极大促进不同地区的发展。文明也是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文化根基。向世界各地不同的文明学习,借鉴其制度和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促进本文明所在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无论立足当下还是放眼未来,促进发展都需要对知识的利用和传承,这当然要依托于各种文明优秀成果及其交流互鉴。文明对话有利于人类进步。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2500多个民族和80多亿人口。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上,有不同的文明,但面对着命运与共的未来。人类进步不仅体现在经济和科技等方面的发展,还在于人与人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文明与文明之间实现“和合共生”“美美与共”。为此,一要尊重文明的多样性。文明没有高低优劣之分,正确的文明观是理解和尊重不同文明之间的多样性和独特性。二要捍卫文明的平等性。不同文明都有各自独特价值,当面对分歧和冲突时,应采取平等对话的方式求同存异,在平等相处中增进彼此之间的友谊和合作。三要促进文明的包容性。不同文明在相遇和互动时,都应以开放包容的心态进行对话交流,学习互鉴,从而实现共同进步。文明对话是一个有机和渐进过程文明对话是不同文明、文化或价值观体系之间的互动。文明之间要能实现平等包容对话并取得成效,需要一些条件和环境。比如承认每种文明的独特价值,摒弃文明偏见和文化霸权;接纳文明之间的差异和分歧,愿意倾听不同文明的声音并相互学习;认同对话不仅是一种手段和途径,文明对话本身也是目标,具有重要价值,而不是为某种特定利益服务或左右。文明对话有多重意义:一是面对文明之间的隔阂和误解,通过对话消弭这些障碍,避免对抗;二是人类面临各种挑战,通过对话和跨文明协作实现多元智慧的整合,进而找到更好的应对之道;三是在尊重文明多样性和平等性的基础上,通过对话凝聚共识,形成并巩固全人类共同价值;四是通过对话展示文明的独特性和共通性,增进了解和理解,消除排外主义和极端主义;五是在文明对话中激发新思想和新智慧,实现文明的不断创新。文明交流是不同文化、民族、国家或社会群体通过语言、艺术、科技、思想、习俗等方式进行相互沟通、学习和影响的过程。对话是交流的基础,交流是对话的延续。文明交流必须是平等的,不能强行输出或贬低其他文明;文明交流必须是双向甚至多向的,是互相学习和融合的过程;文明交流的形式是多样的,要因地制宜并利用新技术不断创新。文明交流的意义在于丰富不同文化的内涵,促进科技、艺术和思想的变革和创新,最终则是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文明互鉴是不同文明之间在平等对话和交流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借鉴融合的过程。历史上,文明互鉴是文明延续和进步的必由之路。在当代,文明互鉴有助于丰富全球治理的理念与实践,是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动力,更是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在经济“脱钩”、政治动荡、社会分化、文化纷争等持续加剧的当今世界,文明互鉴的价值更加凸显。为了更好地进行中外文明互鉴,需要不断搭建新平台、创建新机制、探索新路径,推动人类文明的创新发展。总之,文明对话、交流、互鉴是一个有机和渐进的过程,以文明对话增进文明理解、以文明交流促进文明包容、以文明互鉴推进文明进步,最终实现“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中国是倡导者、先行者和示范者中国是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倡导者。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首次提出“文明交流互鉴”理念。2023年,习主席首次提出全球文明倡议,主要内容是四个“共同倡导”,核心就是倡导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倡导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是因为文明多样性是人类生生不息、持续进步的源泉和动力;倡导弘扬全人类共同价值,引领文明交流互鉴的目标和方向;倡导重视文明传承和创新,则是要求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倡导加强国际人文交流合作,则提供了文明交流互鉴的路径和方法。全球文明倡议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高度概括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观,科学回答了百年变局中“不同文明如何相处”“人类文明向何处去”的人类文明之问。2024年,中国在联合国提议设立“文明对话国际日”,有利于全球文明倡议落地生根,体现了中国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行动力。中国是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先行者。为支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通过的《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和联合国推动的文明对话活动,中国于2003年主办了亚欧会议进程中的第一届文化与文明会议。2008年和2010年,我国又分别创办太湖世界文化论坛和尼山世界文明论坛。近年来,中国致力于搭建不同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平台,陆续举办中拉文明对话论坛、亚洲文明对话大会、中国希腊文明交流互鉴对话会、中非文明对话大会、中国-东盟文明交流合作论坛、良渚论坛和中外文化年等活动,并将承办联合国文明联盟全球论坛。中国建立了多个中外高级别人文交流机制,并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国际人文交流合作项目和活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已经成为“中国故事”最精彩的一部分,也是中国与世界关系的一大亮点。中国是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的示范者。从古代丝绸之路到现今“一带一路”,文明交流互鉴之路延绵不断。张骞西行、玄奘取经和鉴真东渡都是中华文明向其他文明学习和交流的典型代表。为践行全球文明倡议,中国专门设立“文明对话专项基金”,资助各种文明对话交流的具体项目。在国际组织的框架下推动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中国做出了优秀示范。除了“文明对话国际日”,中国还在联合国推动设立“世界城市日”和“国际茶日”。2023年12月,联大通过决议,将春节确定为联合国假日。这一方面体现了中华文明和东方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另一方面也有助于促进世界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可以期待,随着全球文明倡议在世界范围内赢得更多响应,文明对话和交流互鉴将进一步成为世界潮流,推进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作者是复旦大学联合国与国际组织研究中心主任、中国联合国协会常务理事、联合国和平大学特聘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