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Rb1jwNa02作者:岳圣淞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岳圣淞:“愿意率先签署”折射中国安全理念/e3pmub6h5/e3pr9baf6当地时间7月10日上午,中国—东盟(10+1)外长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本届外长会及系列会议上,《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始终坚定支持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多次明确表示愿意率先签署条约议定书。今天上午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王毅外长再次明确表明了这一立场。中国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为条约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成为推进东南亚无核化进程的有力支撑,也清晰折射出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全球核秩序与安全治理格局向更公正、更安全的方向深刻演变。事实上,东南亚无核化进程推进三十年来,持续笼罩在一层阴霾下。该条约自1995年由东盟十国签署诞生以来,就以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获得域外核武器国家的安全保障作为核心目标,但始终未能实现。东盟十国集体支持该条约并均已签署生效,多数国家还积极推进议定书进程,2023年同意允许个别核国家单独签署议定书。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官方长期以来反复强调的需要“仔细审查条约义务”“评估对盟友防务承诺的影响”的立场。回溯全球无核武器区建设进程,自1967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开创了无核区建设先河至今,全球已建立起覆盖118个国家、包含南半球绝大部分陆地的多个无核区。如《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等,这些条约共同织就了一张遏制核扩散、维护区域和平的重要国际法网络。然而,对人口稠密、扼守关键海上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东南亚地区而言,其无核武器区建设之路却异常崎岖漫长。美国历届政府均以所谓“航行自由权利可能受限”“条约义务定义模糊”“需确保其延伸威慑对地区盟友的有效性”“需审查其防务同盟关系不受影响”等理由,实质上为条约的全面生效设置了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这种“拖延战术”使得东南亚国家的正当安全诉求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无法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障,也让区域国家集体安全努力的成果因外部因素而被长期悬置。 核安全治理是关乎人类整体存续的全球安全治理基石。遗憾的是,个别国家“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极端功利态度与根深蒂固的霸权行径,严重侵蚀了核安全治理的普遍性、有效性与道德正当性,是当前全球核领域信任赤字、治理碎片化、危机频发的主要根源。在东南亚地区,美国为维系其主导的军事存在、战略优势及所谓“航行自由”行动,长期在核治理问题上奉行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将自身战略利益凌驾于地区国家共同安全期待之上。其对《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长期消极态度和附加苛刻条件的做法,引发东南亚国家广泛忧虑与不满,成为该地区追求战略自主、构建独立安全架构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安全挑战,中国始终是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旗帜鲜明地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集团对抗和零和博弈,为消弭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伊核问题上,即使在协议遭受严重破坏的困难时期,中国仍深度参与政治解决进程,积极斡旋,并为阿拉克重水堆改造等关键项目提供实质性技术支持与外交协调,成为动荡局势中难能可贵的稳定力量;朝核问题上,中国坚持劝和促谈的根本方向,创造性提出并推动“双暂停”倡议和“分阶段、同步走”思路,倡导并行推进半岛永久和平机制构建与无核化进程,为打破僵局、重建对话持续注入建设性动力;东南亚无核区建设上,中国此次明确表示愿意率先签署条约议定书,提供关键政治动能,也体现了对地区国家安全诉求的真诚理解以及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坚定维护。这一系列扎实、连贯且富有成效的行动,共同构成中国践行负责任大国承诺的坚实注脚,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认可。中国在核安全治理领域的立场与实践代表了国际社会,特别是长期处于国际核秩序边缘、深受核威胁与大国核对抗之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普遍安全、实现共同发展的迫切心声。东南亚无核化进程迎来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是对“核武器终将被扫进历史尘埃”这一人类共同信念的践行,更可能是撬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重要支点。相信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国家摆脱大国核对抗阴影、自主掌握安全命运、建设和平无核家园的正当愿望与不懈努力终会实现。(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175217439450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2186288688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当地时间7月10日上午,中国—东盟(10+1)外长会在马来西亚吉隆坡举行,在本届外长会及系列会议上,《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成为各方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同一天,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毛宁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我们始终坚定支持建立东南亚无核武器区,多次明确表示愿意率先签署条约议定书。今天上午举行的中国—东盟外长会上,王毅外长再次明确表明了这一立场。中国这一掷地有声的承诺,为条约注入了强大生命力,成为推进东南亚无核化进程的有力支撑,也清晰折射出中国正以负责任大国的担当,推动全球核秩序与安全治理格局向更公正、更安全的方向深刻演变。事实上,东南亚无核化进程推进三十年来,持续笼罩在一层阴霾下。该条约自1995年由东盟十国签署诞生以来,就以通过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议定书获得域外核武器国家的安全保障作为核心目标,但始终未能实现。东盟十国集体支持该条约并均已签署生效,多数国家还积极推进议定书进程,2023年同意允许个别核国家单独签署议定书。与之形成鲜明反差的是,美国官方长期以来反复强调的需要“仔细审查条约义务”“评估对盟友防务承诺的影响”的立场。回溯全球无核武器区建设进程,自1967年《拉丁美洲禁止核武器条约》开创了无核区建设先河至今,全球已建立起覆盖118个国家、包含南半球绝大部分陆地的多个无核区。如《南太平洋无核区条约》《非洲无核武器区条约》《中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等,这些条约共同织就了一张遏制核扩散、维护区域和平的重要国际法网络。然而,对人口稠密、扼守关键海上通道、战略地位极其重要的东南亚地区而言,其无核武器区建设之路却异常崎岖漫长。美国历届政府均以所谓“航行自由权利可能受限”“条约义务定义模糊”“需确保其延伸威慑对地区盟友的有效性”“需审查其防务同盟关系不受影响”等理由,实质上为条约的全面生效设置了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这种“拖延战术”使得东南亚国家的正当安全诉求在长达三十年的时间里无法获得具有法律约束力的保障,也让区域国家集体安全努力的成果因外部因素而被长期悬置。 核安全治理是关乎人类整体存续的全球安全治理基石。遗憾的是,个别国家“合则用,不合则弃”的极端功利态度与根深蒂固的霸权行径,严重侵蚀了核安全治理的普遍性、有效性与道德正当性,是当前全球核领域信任赤字、治理碎片化、危机频发的主要根源。在东南亚地区,美国为维系其主导的军事存在、战略优势及所谓“航行自由”行动,长期在核治理问题上奉行赤裸裸的利己主义,将自身战略利益凌驾于地区国家共同安全期待之上。其对《东南亚无核武器区条约》的长期消极态度和附加苛刻条件的做法,引发东南亚国家广泛忧虑与不满,成为该地区追求战略自主、构建独立安全架构道路上的一大障碍。面对日益严峻的全球安全挑战,中国始终是核安全全球治理的坚定维护者和积极建设者。中国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旗帜鲜明地倡导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反对集团对抗和零和博弈,为消弭和平赤字、破解安全困境贡献中国智慧。伊核问题上,即使在协议遭受严重破坏的困难时期,中国仍深度参与政治解决进程,积极斡旋,并为阿拉克重水堆改造等关键项目提供实质性技术支持与外交协调,成为动荡局势中难能可贵的稳定力量;朝核问题上,中国坚持劝和促谈的根本方向,创造性提出并推动“双暂停”倡议和“分阶段、同步走”思路,倡导并行推进半岛永久和平机制构建与无核化进程,为打破僵局、重建对话持续注入建设性动力;东南亚无核区建设上,中国此次明确表示愿意率先签署条约议定书,提供关键政治动能,也体现了对地区国家安全诉求的真诚理解以及对国际核不扩散机制的坚定维护。这一系列扎实、连贯且富有成效的行动,共同构成中国践行负责任大国承诺的坚实注脚,也赢得了国际社会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的广泛认可。中国在核安全治理领域的立场与实践代表了国际社会,特别是长期处于国际核秩序边缘、深受核威胁与大国核对抗之苦的广大发展中国家追求普遍安全、实现共同发展的迫切心声。东南亚无核化进程迎来的突破性进展,不仅是对“核武器终将被扫进历史尘埃”这一人类共同信念的践行,更可能是撬动全球安全治理体系深度变革的重要支点。相信东南亚及其他地区国家摆脱大国核对抗阴影、自主掌握安全命运、建设和平无核家园的正当愿望与不懈努力终会实现。(作者是北京外国语大学区域与全球治理高等研究院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