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Rb4SC51lG作者:原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原新:提振生育,爱与支持缺一不可/e3pmub6h5/e3pr9baf6今年7月11日是第36个世界人口日,主题是“赋能青年,让他们能够在公平且充满希望的世界中创建自己想要的家庭”。国家卫生健康委把中国主题定为“婚育幸福起点,爱与支持相伴”。今天,全球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1亿人,它正在经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双重变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最新数据,2024年与1950年比较,全球生育率急速下降,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4.9个减半至2.3个,即将开启低生育率时代;出生平均预期寿命从46.4岁增至73.3岁,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长寿。中国生育率水平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平均6以上,1992年迅速降至更替水平2.1,步入低生育率阶段,2020年进一步降至超低水平1.3,近几年还在继续走低;出生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延长到79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值,跨入长寿时代。宏观上,中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进入中度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3.1亿人,老龄化水平22.0%,老龄社会还在继续深化;2021年总人口达峰14.13亿人,已经连续3年减量,2024年为14.08亿人,步入了长期减量发展的新阶段。微观上,家庭小型化、简约化、简单化凸显,年度结婚登记人数连创新低。总体来看,伴随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已经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长寿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提振生育率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持久战。中国生育政策已经由紧缩型转向宽松型,历经取消生育间隔、“单独二孩”、“全面两孩”到“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四阶段改革。生育决策深嵌于婚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之中,作为一个普婚普育的社会,婚姻是生育的前奏,生育是家庭的延续,是代际的传递,更是人类的永续。营造婚育友好环境,推动婚育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实现婚姻与生育政策的协同优化,是应对低生育率挑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生育水平下降的一大原因是青年的个人选择,推进婚育友好社会建设,本质上是构建包容性政策体系,为青年在公平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创建自己想要的家庭提供婚育决策支持。第一,健全多元化的婚恋、家庭、生育、养育支持机制。如促进婚恋交友平台规范化发展;推动婚育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构建覆盖婚前、婚后、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的多维支持体系;优化生育医疗服务与生殖健康保障,保护生育力;适度调整学制结构,缓解教育周期延长对婚育时机的压缩。第二,有效降低婚姻、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依据青年的发展需求,加强和落实现有婚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时间支持、服务支持、关怀支持、家庭与工作平衡等具体任务,并进一步延伸至青年工作生活全过程;重点是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扩大稳定就业供给,落实充分就业战略,促进青年实现经济独立,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强化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第三,重视新型家庭观、婚姻观与育儿观塑造。基于青年全面发展的需求,支持青年成家立业,而非单纯地催婚或催生需求;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婚育价值体系,推动婚姻和生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深化性别平等理念,促进家庭内部生育责任均衡分担,改变“育儿是女性责任”的传统观念,强化男性参与育儿的公共示范效应,构建尊重与协作的家庭文化结构。(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175217446800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2186268993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今年7月11日是第36个世界人口日,主题是“赋能青年,让他们能够在公平且充满希望的世界中创建自己想要的家庭”。国家卫生健康委把中国主题定为“婚育幸福起点,爱与支持相伴”。今天,全球人口总数已经达到81亿人,它正在经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双重变局。根据国家统计局和联合国《世界人口展望2024版》最新数据,2024年与1950年比较,全球生育率急速下降,妇女平均生育孩子数从4.9个减半至2.3个,即将开启低生育率时代;出生平均预期寿命从46.4岁增至73.3岁,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长寿。中国生育率水平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平均6以上,1992年迅速降至更替水平2.1,步入低生育率阶段,2020年进一步降至超低水平1.3,近几年还在继续走低;出生平均预期寿命从35岁延长到79岁,接近发达国家的平均值,跨入长寿时代。宏观上,中国自2000年迈入老龄化社会,2023年进入中度老龄社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规模为3.1亿人,老龄化水平22.0%,老龄社会还在继续深化;2021年总人口达峰14.13亿人,已经连续3年减量,2024年为14.08亿人,步入了长期减量发展的新阶段。微观上,家庭小型化、简约化、简单化凸显,年度结婚登记人数连创新低。总体来看,伴随长期的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年龄结构变化,我国已经由人口增量发展转向减量发展阶段,人口发展呈现少子化、长寿化、老龄化、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等明显的趋势性特征。 提振生育率是一场充满挑战的持久战。中国生育政策已经由紧缩型转向宽松型,历经取消生育间隔、“单独二孩”、“全面两孩”到“三孩政策及配套支持措施”四阶段改革。生育决策深嵌于婚育制度与社会结构之中,作为一个普婚普育的社会,婚姻是生育的前奏,生育是家庭的延续,是代际的传递,更是人类的永续。营造婚育友好环境,推动婚育一体化支持体系构建,实现婚姻与生育政策的协同优化,是应对低生育率挑战、实现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关键。生育水平下降的一大原因是青年的个人选择,推进婚育友好社会建设,本质上是构建包容性政策体系,为青年在公平和充满希望的氛围中创建自己想要的家庭提供婚育决策支持。第一,健全多元化的婚恋、家庭、生育、养育支持机制。如促进婚恋交友平台规范化发展;推动婚育相关部门数据共享;构建覆盖婚前、婚后、生育、养育、教育全过程的多维支持体系;优化生育医疗服务与生殖健康保障,保护生育力;适度调整学制结构,缓解教育周期延长对婚育时机的压缩。第二,有效降低婚姻、生育、养育、教育成本。依据青年的发展需求,加强和落实现有婚育支持政策体系中的经济支持、政策支持、时间支持、服务支持、关怀支持、家庭与工作平衡等具体任务,并进一步延伸至青年工作生活全过程;重点是稳定宏观经济环境,扩大稳定就业供给,落实充分就业战略,促进青年实现经济独立,增强他们对未来的信心,强化他们对未来发展的预期。第三,重视新型家庭观、婚姻观与育儿观塑造。基于青年全面发展的需求,支持青年成家立业,而非单纯地催婚或催生需求;建构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婚育价值体系,推动婚姻和生育观念的现代化转型;深化性别平等理念,促进家庭内部生育责任均衡分担,改变“育儿是女性责任”的传统观念,强化男性参与育儿的公共示范效应,构建尊重与协作的家庭文化结构。(作者是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