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U5AClX2Zj作者:钱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钱峰:以“共同安全”破局中印边界问题/e3pmub6h5/e3pr9baf6本周,印度外长苏杰生时隔5年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这一举动不仅是中印关系历经多年波折之后的关键互动,更被视为两国关系继续缓和的重要信号。在中印建交75周年之际,双方高层互动增多,边境局势呈现缓和趋势,但边界问题仍是横亘在两国之间的症结。如何以东方智慧化解分歧,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成为影响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印边界问题源自殖民时期的历史遗留,涉及约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议。2020年6月,中印边防部队在西段边境实控线地区发生流血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既是两国老问题与新矛盾相互叠加所致,也与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密切相关,对中印两国政治互信、舆论走向、人文交流、民意基础造成严重影响。在两国舆论场上,“龙象恶斗”大有取代“龙象共舞”之势,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在中印关系中,高层沟通始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2024年10月,两国领导人在喀山会晤,聚焦发展、恢复合作的战略共识,为两国开启回暖进程定下了基调。此后,双方陆续恢复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副外长级对话等机制。近期,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国防部长辛格陆续来华在出席上合组织相关会议时,强调以领导人共识为根本遵循,并就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以及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与中方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双方经济领域亦出现积极迹象。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1384.78亿美元,中国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人文交流方面,为体现对印友好、照顾印民众宗教感情,中方恢复了印度香客团赴西藏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的朝圣线路。此外,双方还正就恢复直航、互派记者等进行商谈。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核发印赴华签证7万件,同比增长15%。这些进展无不折射出两国社会层面改善关系的迫切需求。中方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清晰坚定,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底线,通过和平对话是原则,推动边境地区和平稳定是目标。在最终公平合理解决之前,应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不使之影响双边关系发展,尊重和恪守此前达成的各项协定协议,用好现有各种管控对话机制,加强信任措施建设,共同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巩固好争议区和平与安宁的局面,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营造合适的氛围。这一立场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真正的安全来自合作而非对抗,持久的发展源于共赢而非独占。中印是有着丰富智慧底蕴的文明古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示范和战略溢出效应。在笔者看来,如果双方拓宽思路,或能从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中找到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首先,以“共同安全”重塑对边境问题的认知。“安全是普遍的、不可分割的”这一理念可以打破传统“零和博弈”思维,推动边境争议从“军事对峙模式”转为“合作发展模式”。若双方秉持“共同安全”原则,可尝试建立起新的合作机制甚至“示范区”。其次,中印若能在边境生态共治、灾难响应等议题开辟合作领域,可以让“非传统安全”议题对冲“传统安全”争议。第三,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发展消除安全隐患”,似可按这一思路框架,双方积极重构经济合作生态,加强经贸合作,扩大产业链融合,尝试第三方市场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放松对人员签证限制,更好地用发展共识来弥补安全不足。第四,全球安全倡议倡导“真正多边主义”,而中印都身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重要多边机制。若探索建立起“双边为主+多边协助”的新模式。这既能体现两国的主权平等,又能通过国际规则约束单方面行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生边境冲突的风险。(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175243322620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244722168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本周,印度外长苏杰生时隔5年访华并出席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外长理事会会议。这一举动不仅是中印关系历经多年波折之后的关键互动,更被视为两国关系继续缓和的重要信号。在中印建交75周年之际,双方高层互动增多,边境局势呈现缓和趋势,但边界问题仍是横亘在两国之间的症结。如何以东方智慧化解分歧,寻求公平合理和双方都能接受的解决方案,成为影响中印关系健康稳定发展的关键。中印边界问题源自殖民时期的历史遗留,涉及约12万平方公里的领土争议。2020年6月,中印边防部队在西段边境实控线地区发生流血冲突,造成重大人员伤亡。这既是两国老问题与新矛盾相互叠加所致,也与国际和地区形势深刻变化密切相关,对中印两国政治互信、舆论走向、人文交流、民意基础造成严重影响。在两国舆论场上,“龙象恶斗”大有取代“龙象共舞”之势,教训不可谓不深刻。在中印关系中,高层沟通始终起到了不可替代的战略引领作用。2024年10月,两国领导人在喀山会晤,聚焦发展、恢复合作的战略共识,为两国开启回暖进程定下了基调。此后,双方陆续恢复中印边界问题特别代表会晤、副外长级对话等机制。近期,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国防部长辛格陆续来华在出席上合组织相关会议时,强调以领导人共识为根本遵循,并就推进各领域务实合作、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以及共同维护边境地区和平安宁与中方达成共识。 与此同时,双方经济领域亦出现积极迹象。2024年中印贸易额达1384.78亿美元,中国稳居印度最大贸易伙伴地位。人文交流方面,为体现对印友好、照顾印民众宗教感情,中方恢复了印度香客团赴西藏冈仁波齐峰和玛旁雍错湖的朝圣线路。此外,双方还正就恢复直航、互派记者等进行商谈。2025年第一季度中国核发印赴华签证7万件,同比增长15%。这些进展无不折射出两国社会层面改善关系的迫切需求。中方在中印边境问题上的立场一以贯之,清晰坚定,即维护主权和领土完整是底线,通过和平对话是原则,推动边境地区和平稳定是目标。在最终公平合理解决之前,应妥善处理边界问题,不使之影响双边关系发展,尊重和恪守此前达成的各项协定协议,用好现有各种管控对话机制,加强信任措施建设,共同寻求双方都能接受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巩固好争议区和平与安宁的局面,为两国关系健康稳定发展营造合适的氛围。这一立场既符合两国的根本利益,也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真正的安全来自合作而非对抗,持久的发展源于共赢而非独占。中印是有着丰富智慧底蕴的文明古国。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中印边界问题的解决具有极大示范和战略溢出效应。在笔者看来,如果双方拓宽思路,或能从中方提出的全球安全倡议中找到很多有益的解决办法。首先,以“共同安全”重塑对边境问题的认知。“安全是普遍的、不可分割的”这一理念可以打破传统“零和博弈”思维,推动边境争议从“军事对峙模式”转为“合作发展模式”。若双方秉持“共同安全”原则,可尝试建立起新的合作机制甚至“示范区”。其次,中印若能在边境生态共治、灾难响应等议题开辟合作领域,可以让“非传统安全”议题对冲“传统安全”争议。第三,全球安全倡议提出“以发展消除安全隐患”,似可按这一思路框架,双方积极重构经济合作生态,加强经贸合作,扩大产业链融合,尝试第三方市场合作,扩大人文交流,放松对人员签证限制,更好地用发展共识来弥补安全不足。第四,全球安全倡议倡导“真正多边主义”,而中印都身处上合组织、金砖国家等重要多边机制。若探索建立起“双边为主+多边协助”的新模式。这既能体现两国的主权平等,又能通过国际规则约束单方面行动,从而进一步降低发生边境冲突的风险。(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