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ViDxkeOXb作者:程霏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程霏:艺术乡建如何让土文化长出潮模样?/e3pmub6h5/e3pr9baf6前段时间,四川安岳县一名男子挖洞开凿石窟,石窟内造像头部以下为常见的大佛禅坐,头部却是日本动漫中奥特曼的造型,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调侃,该创作弥补了摩崖石刻没有奥特曼的缺憾,但不少网友认为在“中国石刻之乡”雕刻日本动漫形象是“文化入侵”,破坏了当地千年石刻文化的纯粹性。随着事件发酵与当地文物保护等部门介入,目前该男子已停止了石刻的开凿,并将此前发布的相关视频全部下架。 石窟艺术不只是石窟形制与造像的组合,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出艺术的脉络与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安岳石窟在学术界地位特殊,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现存10万余尊摩崖造像、近40万字石刻经文,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拥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地有关部门已出面澄清,该石刻位置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经沟通擅自开凿确实也稍显鲁莽。 另一方面,在史学和艺术价值外,石窟艺术还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堪称中国早期公共艺术的雏形。从诞生起,石窟艺术就承载了满足公众心理需求与审美理想的功能,还融合了政治、民俗、宗教等多种元素。正因如此,开窟造像已成为安岳延续千年的公共艺术传统,深深嵌入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与大众审美中。“奥特曼石窟”引发争议的原因,就在于没能接上这片土地的“文化地气”,将外来符号硬嵌进传统肌理,难免让人觉得突兀与不适。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融与传播等面临跨文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的公共艺术创作,已形成多种带有鲜明时代性的表达路径:有的立足地域文化走本土化路线,有的依托集体记忆营造乡愁氛围,有的坚守传统脉络进行传承式创新。而对安岳这样自然与人文特色鲜明的地方来说,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以艺术为媒介和方法介入乡村建设与发展的“艺术乡建”,需要充分体现“在地性”——不仅要在形态、材料、空间布局等物质层面贴合当地特质,更要在文化内涵、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与地域基因相呼应。只有深挖地域文化特色、延续独特文化脉络,才能避免同质化,守住地方的文化魅力。 当然,体现“在地性”也不意味着只能死守老规矩。例如云南彝绣把传统图腾绣进潮牌卫衣,带起一阵流行风潮;河南民权“画虎村”的画师们,用传统工笔技法画起“老虎戴墨镜” 的俏皮画,畅销海外……只有找到“传统根脉”与“流行表达”的有效嫁接点,才能让“土文化”长出“潮模样”。 相比城市,乡村在文化传播中确实存在一定滞后性。当前,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已经发展为融合艺术创作与乡村发展的复合模式,推动着乡村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转型。这样既可以让乡村在专家引领下逐步理解当代文化理念,也能让村民在参与创作中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 艺术乡建的核心,是让村民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这需要深入了解村民的心理需求与乡土文化,让其全程参与创作,通过在地性表达展现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与创意灵感,最终实现情感共鸣。只有让村民在艺术乡建中守住“在地化”的根、找到流行化的路,看到家乡面貌的改善,才能更好地让传统艺术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建立更强的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 艺术乡建不是给乡村打上“艺术标签”然后封进橱窗,而是让文化活在生活里。当民俗刺绣不只有龙凤呈祥,也能绣上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石窟艺术不必固守古佛造型,也能刻下当代乡村的新故事,传统与创新自然能在乡村大地上和谐生长。(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175260293089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2602930898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前段时间,四川安岳县一名男子挖洞开凿石窟,石窟内造像头部以下为常见的大佛禅坐,头部却是日本动漫中奥特曼的造型,引发舆论关注。有网友调侃,该创作弥补了摩崖石刻没有奥特曼的缺憾,但不少网友认为在“中国石刻之乡”雕刻日本动漫形象是“文化入侵”,破坏了当地千年石刻文化的纯粹性。随着事件发酵与当地文物保护等部门介入,目前该男子已停止了石刻的开凿,并将此前发布的相关视频全部下架。 石窟艺术不只是石窟形制与造像的组合,更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折射出艺术的脉络与不同时代的生活图景。安岳石窟在学术界地位特殊,其历史可追溯至唐宋,现存10万余尊摩崖造像、近40万字石刻经文,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进入了研究者的视野,拥有多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当地有关部门已出面澄清,该石刻位置不在文物保护范围内,但在这样的环境下,不经沟通擅自开凿确实也稍显鲁莽。 另一方面,在史学和艺术价值外,石窟艺术还有一定的公共属性,堪称中国早期公共艺术的雏形。从诞生起,石窟艺术就承载了满足公众心理需求与审美理想的功能,还融合了政治、民俗、宗教等多种元素。正因如此,开窟造像已成为安岳延续千年的公共艺术传统,深深嵌入地域文化、民俗风情与大众审美中。“奥特曼石窟”引发争议的原因,就在于没能接上这片土地的“文化地气”,将外来符号硬嵌进传统肌理,难免让人觉得突兀与不适。 在全球化语境下,文化交融与传播等面临跨文化的挑战与机遇。如今的公共艺术创作,已形成多种带有鲜明时代性的表达路径:有的立足地域文化走本土化路线,有的依托集体记忆营造乡愁氛围,有的坚守传统脉络进行传承式创新。而对安岳这样自然与人文特色鲜明的地方来说,在合规合理的前提下,以艺术为媒介和方法介入乡村建设与发展的“艺术乡建”,需要充分体现“在地性”——不仅要在形态、材料、空间布局等物质层面贴合当地特质,更要在文化内涵、历史传统、民俗风情、生活方式等精神层面与地域基因相呼应。只有深挖地域文化特色、延续独特文化脉络,才能避免同质化,守住地方的文化魅力。 当然,体现“在地性”也不意味着只能死守老规矩。例如云南彝绣把传统图腾绣进潮牌卫衣,带起一阵流行风潮;河南民权“画虎村”的画师们,用传统工笔技法画起“老虎戴墨镜” 的俏皮画,畅销海外……只有找到“传统根脉”与“流行表达”的有效嫁接点,才能让“土文化”长出“潮模样”。 相比城市,乡村在文化传播中确实存在一定滞后性。当前,艺术乡建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已经发展为融合艺术创作与乡村发展的复合模式,推动着乡村文化与社会结构的深度转型。这样既可以让乡村在专家引领下逐步理解当代文化理念,也能让村民在参与创作中激发积极性与主动性。 艺术乡建的核心,是让村民成为文化创新的主角。这需要深入了解村民的心理需求与乡土文化,让其全程参与创作,通过在地性表达展现地域文化、历史传统与创意灵感,最终实现情感共鸣。只有让村民在艺术乡建中守住“在地化”的根、找到流行化的路,看到家乡面貌的改善,才能更好地让传统艺术融入乡村的日常生活,建立更强的文化自信与自我认同。 艺术乡建不是给乡村打上“艺术标签”然后封进橱窗,而是让文化活在生活里。当民俗刺绣不只有龙凤呈祥,也能绣上乡村振兴的新图景,石窟艺术不必固守古佛造型,也能刻下当代乡村的新故事,传统与创新自然能在乡村大地上和谐生长。(作者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筑与公共艺术研究所副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