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cOkW788VJ作者:丁隆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隆:伊核谈判重启,需要的不是胁迫/e3pmub6h5/e3pr9baf6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十二日战争”在震惊世界之余,充分说明穷兵黩武并不能解决伊核问题。即使如美以所说美以轰炸对伊朗关键核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但战术胜利难掩战略失败。一方面,以色列重要目标也遭到伊朗打击,以方数十年来打造的固若金汤的神话破灭;另一方面,军事行动促使伊朗更坚决地捍卫核权利,相关活动反而可能提速,“越反越扩散”的悖论证明用武力解决伊核问题不仅行不通,还将适得其反。伊朗铀浓缩丰度较伊核协议执行期间大幅提高,这证明了单边主义与军事冒险的反噬效应。战争之后,推动伊核问题重回多边谈判轨道,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以伊冲突后,国际社会为解决伊核问题付出密集外交努力,目前主要有三条谈判轨道。第一,在挪威斡旋下,美国一度表示将于7月中旬和伊朗在奥斯陆重启谈判。然而,经过战争,伊朗对美国的信任进一步崩塌,残酷的现实让伊朗难以相信能谈出什么好结果。对于美以提出的伊朗“零浓缩”的无理要求,伊朗断然拒绝接受。美伊直接或间接谈判虽是直抵终点的捷径,但变得愈加困难,因为其面临重重阻碍并可能引发反弹,特别是在美以与伊朗已爆发正面冲突的背景下。第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伊朗即将于7月25日在伊斯坦布尔开启谈判,它们试图用“快速恢复制裁”条款迫使伊朗停止高丰度铀浓缩活动,并承诺逐步解除非核领域对伊制裁。多边谈判重启本是好消息,但如此倒逼式谈判也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其一,制裁威胁虽促成谈判重启,但欧洲国家企图赶在10月份俄罗斯接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国之前,逼伊朗重回谈判桌。由于时间紧迫,谈判无果而终的概率较大,或将导致伊朗面临更全面、更严厉的制裁。如此“胡萝卜加大棒”式的谈判,将导致事与愿违的结局。伊朗明确警告将重启国际制裁视为“政治敌对行为”并将采取反制措施,重启敏感核设施。如果形势照此发展,欧伊谈判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将促使伊朗不断推进核计划,其与西方的关系也将进一步恶化。其二,欧盟内部对制裁效力存在认知分裂,德国更倾向于外交解决,而法国坚持强硬路线,这种分歧可能削弱联合行动效力;其三,美以持续搅局。两国单边袭击伊朗核设施的行为已加剧伊朗对西方整体信任危机,使欧洲调解者角色进一步边缘化。历史经验表明,欧洲国家在美伊关系缓和阶段可发挥助推作用,但在美伊对峙升高阶段很难无所作为。 第三,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三国谈判机制更具创新性。中俄伊三国已多次就伊核问题举行会谈,主张通过“分步对等”原则建立可验证的互信机制。这种安排有助于破解“谁先让步”的囚徒困境,其制度设计借鉴2015年协议中“以时间换空间”的成功经验,从而提供一个可行的谈判框架。在伊核问题多边外交活动即将重启时,国际社会应给谈判一个机会。因为谈判失败或将导致核活动提速升级,军事干涉难以避免,攻击核设施还将引发核扩散风险,这种非和即战的“悬崖效应”使外交窗口期较战前更短。为此,中方提出切中要害的五点主张是伊核谈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可建立解决伊核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伊核问题有意义的谈判启动前,国际社会应厘清若干基础性问题,形成广泛共识,为谈判成功奠定基础。首先,伊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与美以之间的敌对关系,核问题只是表象和遏制伊朗的工具。如果双方之间的安全困境犹在,核问题便难以彻底解决,即便一时达成协议也随时可能破裂。因此,从核问题入手,消除双方敌对态度,寻求和解才是伊核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否则相关努力都将陷入空转。其次,伊核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如果国际社会费尽心力才达成的伊核协议不被美国撕毁,伊核问题不会脱轨并恶化到今天的地步。因此,唯有回到国际多边谈判框架,实现核不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平衡,方能找到现实的解决方案。最近以美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再次说明靠武力解决不了伊核问题,只会适得其反。再次,国际社会应合力推动解决伊核问题。由于以伊冲突的严重负面影响,伊核谈判的国际环境已急剧恶化,现有谈判轨道成功概率都较为有限。然而,伊核问题越是面临危机,越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付出共同努力。当前谈判机制都反映出双方达成协议的愿望,这些外交努力都值得鼓励与呵护,但国际社会应提供一个整合式谈判框架,在多头推进基础上,最终形成与2015年伊核谈判类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机制。历经战争血雨腥风,伊核问题再次来到战与和的十字路口,通过谈判找到解决之道,避免战火重燃,对伊核问题相关方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是幸事。(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175329901659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330945989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以色列与伊朗之间的“十二日战争”在震惊世界之余,充分说明穷兵黩武并不能解决伊核问题。即使如美以所说美以轰炸对伊朗关键核设施造成严重破坏,但战术胜利难掩战略失败。一方面,以色列重要目标也遭到伊朗打击,以方数十年来打造的固若金汤的神话破灭;另一方面,军事行动促使伊朗更坚决地捍卫核权利,相关活动反而可能提速,“越反越扩散”的悖论证明用武力解决伊核问题不仅行不通,还将适得其反。伊朗铀浓缩丰度较伊核协议执行期间大幅提高,这证明了单边主义与军事冒险的反噬效应。战争之后,推动伊核问题重回多边谈判轨道,已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以伊冲突后,国际社会为解决伊核问题付出密集外交努力,目前主要有三条谈判轨道。第一,在挪威斡旋下,美国一度表示将于7月中旬和伊朗在奥斯陆重启谈判。然而,经过战争,伊朗对美国的信任进一步崩塌,残酷的现实让伊朗难以相信能谈出什么好结果。对于美以提出的伊朗“零浓缩”的无理要求,伊朗断然拒绝接受。美伊直接或间接谈判虽是直抵终点的捷径,但变得愈加困难,因为其面临重重阻碍并可能引发反弹,特别是在美以与伊朗已爆发正面冲突的背景下。第二,英国、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和伊朗即将于7月25日在伊斯坦布尔开启谈判,它们试图用“快速恢复制裁”条款迫使伊朗停止高丰度铀浓缩活动,并承诺逐步解除非核领域对伊制裁。多边谈判重启本是好消息,但如此倒逼式谈判也会产生诸多负面效应。其一,制裁威胁虽促成谈判重启,但欧洲国家企图赶在10月份俄罗斯接任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国之前,逼伊朗重回谈判桌。由于时间紧迫,谈判无果而终的概率较大,或将导致伊朗面临更全面、更严厉的制裁。如此“胡萝卜加大棒”式的谈判,将导致事与愿违的结局。伊朗明确警告将重启国际制裁视为“政治敌对行为”并将采取反制措施,重启敏感核设施。如果形势照此发展,欧伊谈判的结果可能适得其反,将促使伊朗不断推进核计划,其与西方的关系也将进一步恶化。其二,欧盟内部对制裁效力存在认知分裂,德国更倾向于外交解决,而法国坚持强硬路线,这种分歧可能削弱联合行动效力;其三,美以持续搅局。两国单边袭击伊朗核设施的行为已加剧伊朗对西方整体信任危机,使欧洲调解者角色进一步边缘化。历史经验表明,欧洲国家在美伊关系缓和阶段可发挥助推作用,但在美伊对峙升高阶段很难无所作为。 第三,中国、俄罗斯和伊朗三国谈判机制更具创新性。中俄伊三国已多次就伊核问题举行会谈,主张通过“分步对等”原则建立可验证的互信机制。这种安排有助于破解“谁先让步”的囚徒困境,其制度设计借鉴2015年协议中“以时间换空间”的成功经验,从而提供一个可行的谈判框架。在伊核问题多边外交活动即将重启时,国际社会应给谈判一个机会。因为谈判失败或将导致核活动提速升级,军事干涉难以避免,攻击核设施还将引发核扩散风险,这种非和即战的“悬崖效应”使外交窗口期较战前更短。为此,中方提出切中要害的五点主张是伊核谈判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和实施步骤,可建立解决伊核问题的长效机制。在伊核问题有意义的谈判启动前,国际社会应厘清若干基础性问题,形成广泛共识,为谈判成功奠定基础。首先,伊核问题的实质是伊朗与美以之间的敌对关系,核问题只是表象和遏制伊朗的工具。如果双方之间的安全困境犹在,核问题便难以彻底解决,即便一时达成协议也随时可能破裂。因此,从核问题入手,消除双方敌对态度,寻求和解才是伊核问题根本解决之道,否则相关努力都将陷入空转。其次,伊核问题必须通过谈判解决。如果国际社会费尽心力才达成的伊核协议不被美国撕毁,伊核问题不会脱轨并恶化到今天的地步。因此,唯有回到国际多边谈判框架,实现核不扩散与和平利用核能的平衡,方能找到现实的解决方案。最近以美对伊朗的军事打击再次说明靠武力解决不了伊核问题,只会适得其反。再次,国际社会应合力推动解决伊核问题。由于以伊冲突的严重负面影响,伊核谈判的国际环境已急剧恶化,现有谈判轨道成功概率都较为有限。然而,伊核问题越是面临危机,越需要国际社会协调一致,付出共同努力。当前谈判机制都反映出双方达成协议的愿望,这些外交努力都值得鼓励与呵护,但国际社会应提供一个整合式谈判框架,在多头推进基础上,最终形成与2015年伊核谈判类似的具有广泛代表性的国际机制。历经战争血雨腥风,伊核问题再次来到战与和的十字路口,通过谈判找到解决之道,避免战火重燃,对伊核问题相关方乃至整个国际社会都是幸事。(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研究所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