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dDXEBbsUU作者:张用清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用清:日本政治生态正经历三重结构性转变/e3pmub6h5/e3pr9baf6日本参议院选举的震荡波仍在持续。自公执政联盟首次同时失去国会两院多数席位,这是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的首次。这一历史性事件背后,折射出日本政治生态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素人化、娱乐化与碎片化趋势交织。 素人化表现为大量缺乏政治经验者通过选举涌入日本政坛,偶像、搞笑艺人、漫画家、格斗选手等来自文体娱行业的明星候选人频现,其中不乏顺利闯过选举成为议员者。不少“素人议员”政治素养低,引发民众批评,比如前歌手三原顺子国会期间去美容被批“花瓶”,前偶像生稻晃子毫无实绩被评为“无能议员”,冲绳出身的前偶像今井绘理子对驻日美军一无所知被指“难以置信”。一个典型的恶劣案例是,知名网红嘉希通过爆料抹黑对手为自己拉票当选参议员,当选后却因拒绝出席议会而遭除名。 娱乐化体现为日本选举形式的表演化和政策的空洞化。X(原推特)、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体在日本政党宣传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传统的政策宣讲解读让位于短视频、表情包等“低信息密度”的洗脑口号。如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在X上的短视频或表情包往往能有数十万点击量,流量远超一般的政策节目,“网红政治”大行其道。同时,日本各党虽然打出了“减税”“降低年金”“增加收入”等福利牌,却回避了如何弥补财政缺口等关键问题,因此他们的政策大多只能在选举期间博取民意,却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碎片化凸显于日本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本次参议院选举有十余个党派角逐议席,结果老牌政党表现均不佳,自公联盟议席大减,第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和传统左翼政党社会党势力不增不减,日本共产党丧失大半席位。而其他新兴政党议席均有增加,国民民主党自众议院选举大胜后在本次参议院选举再次豪夺13席,极右翼政党参政党更是实现了席位从2席至15席的势力暴涨。这些数据表明,不仅自民党的政治控制力陷入衰退,多党制的势力分布也在新兴政党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呈现出与1993年后政局近似的混乱格局。 这三重变局的根源需从制度、技术及社会困境三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是日本选举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参议院的比例代表制选举采用“全国一区”和“个人记名”原则,使得该渠道成为明星寻求从政和政党安插“花瓶候选人”的最佳通道,从政门槛的降低使缺乏政治信念者将议员职位异化为“高福利兼职”。技术变革则重构了政治传播效能,社交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舆论主导,信息泛滥与算法偏好助长了流量至上,候选人以煽动性言论博眼球,政策深度让位于口号噱头,致使日本选举沦为“人气竞赛”。更深层的是,日本经济社会困境的催化。经济停滞与老龄化加剧,民众对传统政治日渐感到绝望,再加上物价持续高涨、工资连续下滑的生存压力,民众将选票投向承诺“日本优先”的民粹势力;而政府为转移矛盾炒作移民议题,无意中助推极右翼扩张,年轻选民更因“资源被外国人侵蚀”的焦虑倒向排外主张。三重因素叠加,使日本国家治理的整体性和政治精英的专业性被消解,严肃议题在娱乐狂欢与民粹声浪中逐渐失焦。 变局之下,日本政治的稳定性正遭受严峻挑战。早在去年众议院选举失利后,石破政权就需要逐案争取在野党支持;如今再失参议院控制权,石破政权要过的难关绝非简单的乘以二,其协商和妥协难度可谓成倍上涨。日本权力碎片化的情况,或进一步弱化石破政权的政治能力,使其在应对物价危机、推进财政改革等重要议程中陷入僵局。更危险的是,政策极端化风险会随着日本执政联盟基本盘的薄弱而进一步上升,为巩固基本盘,弱势政府很可能向右翼或极右翼势力妥协,在移民问题、国防问题、宪法问题等议题上采取迎合立场,加速日本右倾化、保守化进程。长期来看,日本政治生态的转变可能进一步动摇其政治根基并引发连锁反应。政治素人化易使政治缺乏战略定力,使日本在关键内政改革或国际博弈中进退失据;政治娱乐化不仅会使日本议会和政府的可信度降低,更可能消解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而政治碎片化催生的短期投机政策,将使少子老龄化、财政赤字等结构性顽疾进一步恶化,最终侵蚀日本的发展根基。 日本政治生态的剧变,既是国内治理失效的投射,也是全球政治庸俗化浪潮的缩影。若无法重构务实、专业且负责任的治理体系,日本恐难摆脱国力持续下沉的命运。而对世界格局尤其是东亚格局而言,一个政策摇摆、内阁更迭频仍的日本,或将加剧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日本政治生态剧变衍生的外溢效应有必要持续关注。(作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175338429780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3396259398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日本参议院选举的震荡波仍在持续。自公执政联盟首次同时失去国会两院多数席位,这是1955年自民党成立以来的首次。这一历史性事件背后,折射出日本政治生态正经历深刻的结构性转变——素人化、娱乐化与碎片化趋势交织。 素人化表现为大量缺乏政治经验者通过选举涌入日本政坛,偶像、搞笑艺人、漫画家、格斗选手等来自文体娱行业的明星候选人频现,其中不乏顺利闯过选举成为议员者。不少“素人议员”政治素养低,引发民众批评,比如前歌手三原顺子国会期间去美容被批“花瓶”,前偶像生稻晃子毫无实绩被评为“无能议员”,冲绳出身的前偶像今井绘理子对驻日美军一无所知被指“难以置信”。一个典型的恶劣案例是,知名网红嘉希通过爆料抹黑对手为自己拉票当选参议员,当选后却因拒绝出席议会而遭除名。 娱乐化体现为日本选举形式的表演化和政策的空洞化。X(原推特)、YouTube、TikTok等社交媒体在日本政党宣传中的占比逐渐增加,传统的政策宣讲解读让位于短视频、表情包等“低信息密度”的洗脑口号。如极右翼政党参政党在X上的短视频或表情包往往能有数十万点击量,流量远超一般的政策节目,“网红政治”大行其道。同时,日本各党虽然打出了“减税”“降低年金”“增加收入”等福利牌,却回避了如何弥补财政缺口等关键问题,因此他们的政策大多只能在选举期间博取民意,却缺乏系统性、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 碎片化凸显于日本政治力量的分化重组。本次参议院选举有十余个党派角逐议席,结果老牌政党表现均不佳,自公联盟议席大减,第一大在野党立宪民主党和传统左翼政党社会党势力不增不减,日本共产党丧失大半席位。而其他新兴政党议席均有增加,国民民主党自众议院选举大胜后在本次参议院选举再次豪夺13席,极右翼政党参政党更是实现了席位从2席至15席的势力暴涨。这些数据表明,不仅自民党的政治控制力陷入衰退,多党制的势力分布也在新兴政党的冲击下不断调整,呈现出与1993年后政局近似的混乱格局。 这三重变局的根源需从制度、技术及社会困境三个维度进行剖析。首先是日本选举制度存在明显缺陷。参议院的比例代表制选举采用“全国一区”和“个人记名”原则,使得该渠道成为明星寻求从政和政党安插“花瓶候选人”的最佳通道,从政门槛的降低使缺乏政治信念者将议员职位异化为“高福利兼职”。技术变革则重构了政治传播效能,社交媒体取代传统媒体成为舆论主导,信息泛滥与算法偏好助长了流量至上,候选人以煽动性言论博眼球,政策深度让位于口号噱头,致使日本选举沦为“人气竞赛”。更深层的是,日本经济社会困境的催化。经济停滞与老龄化加剧,民众对传统政治日渐感到绝望,再加上物价持续高涨、工资连续下滑的生存压力,民众将选票投向承诺“日本优先”的民粹势力;而政府为转移矛盾炒作移民议题,无意中助推极右翼扩张,年轻选民更因“资源被外国人侵蚀”的焦虑倒向排外主张。三重因素叠加,使日本国家治理的整体性和政治精英的专业性被消解,严肃议题在娱乐狂欢与民粹声浪中逐渐失焦。 变局之下,日本政治的稳定性正遭受严峻挑战。早在去年众议院选举失利后,石破政权就需要逐案争取在野党支持;如今再失参议院控制权,石破政权要过的难关绝非简单的乘以二,其协商和妥协难度可谓成倍上涨。日本权力碎片化的情况,或进一步弱化石破政权的政治能力,使其在应对物价危机、推进财政改革等重要议程中陷入僵局。更危险的是,政策极端化风险会随着日本执政联盟基本盘的薄弱而进一步上升,为巩固基本盘,弱势政府很可能向右翼或极右翼势力妥协,在移民问题、国防问题、宪法问题等议题上采取迎合立场,加速日本右倾化、保守化进程。长期来看,日本政治生态的转变可能进一步动摇其政治根基并引发连锁反应。政治素人化易使政治缺乏战略定力,使日本在关键内政改革或国际博弈中进退失据;政治娱乐化不仅会使日本议会和政府的可信度降低,更可能消解民众对政权合法性的认同;而政治碎片化催生的短期投机政策,将使少子老龄化、财政赤字等结构性顽疾进一步恶化,最终侵蚀日本的发展根基。 日本政治生态的剧变,既是国内治理失效的投射,也是全球政治庸俗化浪潮的缩影。若无法重构务实、专业且负责任的治理体系,日本恐难摆脱国力持续下沉的命运。而对世界格局尤其是东亚格局而言,一个政策摇摆、内阁更迭频仍的日本,或将加剧地区局势的不确定性。日本政治生态剧变衍生的外溢效应有必要持续关注。(作者是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