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dzBgkCxpv作者:丁刚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丁刚:解决泰柬争端需要亚洲智慧/e3pmub6h5/e3pr9baf6近日,泰柬边境地区局势紧张,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关注。25日,泰方表示,希望重点推进与柬埔寨的双边对话。作为柬泰共同的友邻,中方始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秉持公正公允立场,已经并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做劝和促谈的工作,为推动缓局降温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泰柬两国是东盟重要成员,关乎地区和平与稳定。当前泰柬边境紧张局势已造成人员伤亡。边境关闭影响了两国经贸往来。旅游业和边境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冲击。中方对当前事态深感担忧,希望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2011年泰柬发生边境冲突时,中方细致地做了双方的工作,建议双方务必保持冷静、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彼此分歧。 泰柬边境的炮声,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亚洲国家发展的沉重包袱。打开亚洲国家的地图,让视线沿着边界线慢慢扫过,有时你会突然发现,边界上的某个点、某一片陆地或海上区域的某一地名竟是那么熟悉。不过,这样的熟悉可能并非来自地理书籍,而是来自那些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边境冲突消息。几乎没有哪两个亚洲邻国之间没有领土或领海的纠纷,主权重叠是这一地区国家之间关系的突出特征,这个特征正随着亚洲地区的迅速发展愈加显著。 这些主权之争的历史原因,其实或多或少地同当年殖民者的侵略、掠夺与瓜分相关。殖民者来了,抢田夺地;殖民者走了,留下一大堆主权难题。泰柬边境的冲突就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的扩张。这些主权的暗伤,伴随冷战时两大阵营的对立,时重时轻,始终没有得到治疗的机会,并为今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亚洲经济发展进入活跃期。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与东亚国家的合作不断加深,形成了全球经济的一个新动力源。但是,主权的伤口不会因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愈合,经济发展有时虽可减缓伤口的疼痛,但由于暗伤未曾治愈,一些亚洲国家之间互信的根基很不牢固,稍有摩擦,便会引发冲突。 回顾历史,欧洲也曾经历过主权激烈冲突的时期,最终往往是通过战争解决。战争伤筋动骨,破坏太大。让强权重回亚洲,在其主持下重新划分,更不可能。借用外力解决主权纷争,最终只会把对立的结打得更紧。对亚洲国家而言,边界问题应由相关国家自主解决,要防止外部强国的干预,尤其是要避免地缘政治中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亚洲国家解决边界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走出殖民影响,走出列强在这一地区长期地缘政治博弈历史的问题。我们不能以“历史既成事实”强化殖民不公。殖民者的地图不应成为边界争端的最终裁决。 这就是为什么中方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始终秉持公正公允立场,不偏不倚,不干涉内政,尊重两国主权,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中国一直努力寻求通过和平和亚洲的方式来解决边界问题,为亚洲未来安全的格局奠定基础。本着这样的精神,中国已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 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争端未能解决前,协调的重点是要努力找到发展优先的路径,管控好分歧,不让边界争端影响整体关系,特别是不能影响两边老百姓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将争端解决与区域发展结合,防止冲突扩大延伸。 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认知。亚洲的发展只能是通过不断合作来加深互信,减轻主权争端包袱,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安全机制,最终治愈创伤。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可以重塑。边境应是合作纽带,不是对抗前线。亚洲国家应携手走出殖民阴影,以亚洲智慧解决亚洲问题,超越零和博弈,共同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亚洲。(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175346431780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348238261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泰柬边境地区局势紧张,再次引发国际社会关注。25日,泰方表示,希望重点推进与柬埔寨的双边对话。作为柬泰共同的友邻,中方始终密切关注事态发展,秉持公正公允立场,已经并将继续以自己的方式做劝和促谈的工作,为推动缓局降温发挥建设性作用。这一立场体现了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的担当精神。 泰柬两国是东盟重要成员,关乎地区和平与稳定。当前泰柬边境紧张局势已造成人员伤亡。边境关闭影响了两国经贸往来。旅游业和边境居民生活受到严重冲击。中方对当前事态深感担忧,希望双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问题。 2011年泰柬发生边境冲突时,中方细致地做了双方的工作,建议双方务必保持冷静、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升级,应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彼此分歧。 泰柬边境的炮声,让人们再一次体会到了亚洲国家发展的沉重包袱。打开亚洲国家的地图,让视线沿着边界线慢慢扫过,有时你会突然发现,边界上的某个点、某一片陆地或海上区域的某一地名竟是那么熟悉。不过,这样的熟悉可能并非来自地理书籍,而是来自那些最能吸引人们眼球的边境冲突消息。几乎没有哪两个亚洲邻国之间没有领土或领海的纠纷,主权重叠是这一地区国家之间关系的突出特征,这个特征正随着亚洲地区的迅速发展愈加显著。 这些主权之争的历史原因,其实或多或少地同当年殖民者的侵略、掠夺与瓜分相关。殖民者来了,抢田夺地;殖民者走了,留下一大堆主权难题。泰柬边境的冲突就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法国殖民者的扩张。这些主权的暗伤,伴随冷战时两大阵营的对立,时重时轻,始终没有得到治疗的机会,并为今天我们解决这些问题增加了难度。 近年来,亚洲经济发展进入活跃期。亚洲国家,特别是东南亚与东亚国家的合作不断加深,形成了全球经济的一个新动力源。但是,主权的伤口不会因经济的发展自然而然地愈合,经济发展有时虽可减缓伤口的疼痛,但由于暗伤未曾治愈,一些亚洲国家之间互信的根基很不牢固,稍有摩擦,便会引发冲突。 回顾历史,欧洲也曾经历过主权激烈冲突的时期,最终往往是通过战争解决。战争伤筋动骨,破坏太大。让强权重回亚洲,在其主持下重新划分,更不可能。借用外力解决主权纷争,最终只会把对立的结打得更紧。对亚洲国家而言,边界问题应由相关国家自主解决,要防止外部强国的干预,尤其是要避免地缘政治中划分“势力范围”的做法。亚洲国家解决边界难题,实际上就是一个走出殖民影响,走出列强在这一地区长期地缘政治博弈历史的问题。我们不能以“历史既成事实”强化殖民不公。殖民者的地图不应成为边界争端的最终裁决。 这就是为什么中方在看待这些问题时,始终秉持公正公允立场,不偏不倚,不干涉内政,尊重两国主权,主张通过对话协商与和平手段解决争端。中国一直努力寻求通过和平和亚洲的方式来解决边界问题,为亚洲未来安全的格局奠定基础。本着这样的精神,中国已与14个陆地邻国中的12个解决了边界问题。 和平稳定是发展的前提。在争端未能解决前,协调的重点是要努力找到发展优先的路径,管控好分歧,不让边界争端影响整体关系,特别是不能影响两边老百姓的生活和经济发展。同时,也可以将争端解决与区域发展结合,防止冲突扩大延伸。 没有和平,发展就无从谈起。这是亚洲国家的共同认知。亚洲的发展只能是通过不断合作来加深互信,减轻主权争端包袱,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效的安全机制,最终治愈创伤。历史不能改变,但未来可以重塑。边境应是合作纽带,不是对抗前线。亚洲国家应携手走出殖民阴影,以亚洲智慧解决亚洲问题,超越零和博弈,共同建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亚洲。(作者是人民日报高级记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