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iwni6q8Jo作者:李冠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李冠杰:英国“强硬”表态掀不起亚太风浪/e3pmub6h5/e3pr9baf6近日,有英媒报道称,英国国防大臣希利表示“英国已准备好为台湾而战”。报道引用希利的原话说,“如果必须开战,澳大利亚和英国将并肩作战”。希利在参加英澳部长级会谈后说的这番话,显然有悖于斯塔默政府倡导的“对华模糊”战略。那么,希利为何作出对华强硬表态,此举的意图是什么? 首先,希利的强硬表态或意在为英航母的亚太之行“正名”。今年4月起,英国政府派遣“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远赴亚太开展“高桅行动”,并于7月中旬参加了美澳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联合军演。为让英航母的亚太之行“师出有名”,国防大臣希利必须强调亚太地区“存在着爆发战争的风险”。借助强势的对华表态,希利也许想要在方向和政策上加大对亚太盟友的引导力度,证明英国有坚强的决心和盟友一起并肩作战。 其次,推进英澳军事合作,维护英国军工部门的利益。在英澳部长级会谈期间,双方签署了一项为期50年的核潜艇协议。在美国政府审查“奥库斯”协议的背景下,英方单方面与澳大利亚签署核潜艇协议显然是为了展现对澳大利亚的公开支持。斯塔默政府已授权启动每18个月生产一艘核潜艇的工程,但产品的销售渠道必须畅通,希利在澳签署的新协议恰恰确保了英国军工部门的利益。单潜艇出口一项,未来25年将为英国带来200亿英镑的收益,希利的对华“强硬”表态就是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之下作出的。 再次,鼓动和引导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英国在帝国衰落后紧跟美国的战略和政策,很多时候是通过美国塑造英国想要的国际政治格局。在布莱尔时代,英国曾公开承认其是美国的“导盲犬”。时至今日,英国在引导美国对外政策上依然不遗余力。在亚太地区,英国采取“印太倾斜”政策,派航母搅动亚太局势,甚至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较当前的美国更为“强硬”。可见,英国正在鼓动和引导美国对亚太的军事部署,且未来仍将这么做。 最后,希利也可能掉入了保守党的话语陷阱。保守党虽然在去年大选后失势,但那些对华鹰派仍然存在于英国议会中,他们的宣传阵地依旧坚固。例如,人称“保守党机关报”的《每日电讯报》一直大力宣扬保守党的政策主张,而此次报道希利对华态度的正是该报。虽然希利极力避免就假设性问题进行作答,但还是被该报拿来做文章。保守党宣传阵地的不断造势不是在理性思考英国的外交政策,而是试图分化工党政府的政策基础。希利的对华表态虽反映了部分英国政客的观点,但这并非斯塔默政府的官方立场。 然而,无论国防大臣希利或斯塔默政府是否对华“强硬”,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单凭一己之力无法撼动亚太稳定大局。 第一,英国的硬实力不足,在对外军力投放上捉襟见肘。对于远隔万里的亚太地区,英国除派航母前来展示姿态外,几乎无法在该地区部署兵力,因为其常备军甚至连保卫英国本土的能力也不够。因此,英国政府无法左右亚太局势,充其量就是不断进行战术“骚扰”。 第二,斯塔默政府的战略重心在欧洲,短期内无暇东顾。虽然英方制定了“印太倾斜”战略,但俄乌冲突的爆发让英国政府认识到,欧洲地区的稳定与和平才是目前英国的核心关切。把本就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向亚太地区,对英国政府而言不太现实。 第三,英国经济增长乏力,无法支撑英国的“印太野心”。英国已从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下滑至第六位,且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2024年,英国的GDP增速只有1.1%;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英国2025年的GDP增速从1.6%降至1.1%;6月,经合组织(OECD)将这一数字从1.4%下调至1.3%。如此看来,英国的经济体量和增速都不足以支撑其在亚太地区进行战略部署。 英国自称是负责任的全球大国,本应多做有益于亚太地区稳定的事情,而不应罔顾盟友利益诱导它们过度备战。在亚太地区,英国真正的盟友寥寥无几,那些曾经作为英国前殖民地的国家,早已厌倦外部势力干涉本国内政。当英国表示愿意与澳大利亚等盟友并肩作战时,这些盟友可能不愿触碰作战的红线,因为一旦陷入战争,英国这个盟友可能只是远程操控,三心二意地出点钱罢了。而真正将付出惨重代价的,将是有关国家无数人的生命和稳定繁荣的前景。(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 175398087320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4002185075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有英媒报道称,英国国防大臣希利表示“英国已准备好为台湾而战”。报道引用希利的原话说,“如果必须开战,澳大利亚和英国将并肩作战”。希利在参加英澳部长级会谈后说的这番话,显然有悖于斯塔默政府倡导的“对华模糊”战略。那么,希利为何作出对华强硬表态,此举的意图是什么? 首先,希利的强硬表态或意在为英航母的亚太之行“正名”。今年4月起,英国政府派遣“威尔士亲王”号航母打击群远赴亚太开展“高桅行动”,并于7月中旬参加了美澳主导的“护身军刀2025”联合军演。为让英航母的亚太之行“师出有名”,国防大臣希利必须强调亚太地区“存在着爆发战争的风险”。借助强势的对华表态,希利也许想要在方向和政策上加大对亚太盟友的引导力度,证明英国有坚强的决心和盟友一起并肩作战。 其次,推进英澳军事合作,维护英国军工部门的利益。在英澳部长级会谈期间,双方签署了一项为期50年的核潜艇协议。在美国政府审查“奥库斯”协议的背景下,英方单方面与澳大利亚签署核潜艇协议显然是为了展现对澳大利亚的公开支持。斯塔默政府已授权启动每18个月生产一艘核潜艇的工程,但产品的销售渠道必须畅通,希利在澳签署的新协议恰恰确保了英国军工部门的利益。单潜艇出口一项,未来25年将为英国带来200亿英镑的收益,希利的对华“强硬”表态就是在这样巨大的经济利益驱使之下作出的。 再次,鼓动和引导美国对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英国在帝国衰落后紧跟美国的战略和政策,很多时候是通过美国塑造英国想要的国际政治格局。在布莱尔时代,英国曾公开承认其是美国的“导盲犬”。时至今日,英国在引导美国对外政策上依然不遗余力。在亚太地区,英国采取“印太倾斜”政策,派航母搅动亚太局势,甚至在对华问题上的态度较当前的美国更为“强硬”。可见,英国正在鼓动和引导美国对亚太的军事部署,且未来仍将这么做。 最后,希利也可能掉入了保守党的话语陷阱。保守党虽然在去年大选后失势,但那些对华鹰派仍然存在于英国议会中,他们的宣传阵地依旧坚固。例如,人称“保守党机关报”的《每日电讯报》一直大力宣扬保守党的政策主张,而此次报道希利对华态度的正是该报。虽然希利极力避免就假设性问题进行作答,但还是被该报拿来做文章。保守党宣传阵地的不断造势不是在理性思考英国的外交政策,而是试图分化工党政府的政策基础。希利的对华表态虽反映了部分英国政客的观点,但这并非斯塔默政府的官方立场。 然而,无论国防大臣希利或斯塔默政府是否对华“强硬”,就目前的情况来看,英国单凭一己之力无法撼动亚太稳定大局。 第一,英国的硬实力不足,在对外军力投放上捉襟见肘。对于远隔万里的亚太地区,英国除派航母前来展示姿态外,几乎无法在该地区部署兵力,因为其常备军甚至连保卫英国本土的能力也不够。因此,英国政府无法左右亚太局势,充其量就是不断进行战术“骚扰”。 第二,斯塔默政府的战略重心在欧洲,短期内无暇东顾。虽然英方制定了“印太倾斜”战略,但俄乌冲突的爆发让英国政府认识到,欧洲地区的稳定与和平才是目前英国的核心关切。把本就捉襟见肘的人力物力等资源投向亚太地区,对英国政府而言不太现实。 第三,英国经济增长乏力,无法支撑英国的“印太野心”。英国已从世界第五大经济体下滑至第六位,且近年来经济增长缓慢。2024年,英国的GDP增速只有1.1%;今年4月,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把英国2025年的GDP增速从1.6%降至1.1%;6月,经合组织(OECD)将这一数字从1.4%下调至1.3%。如此看来,英国的经济体量和增速都不足以支撑其在亚太地区进行战略部署。 英国自称是负责任的全球大国,本应多做有益于亚太地区稳定的事情,而不应罔顾盟友利益诱导它们过度备战。在亚太地区,英国真正的盟友寥寥无几,那些曾经作为英国前殖民地的国家,早已厌倦外部势力干涉本国内政。当英国表示愿意与澳大利亚等盟友并肩作战时,这些盟友可能不愿触碰作战的红线,因为一旦陷入战争,英国这个盟友可能只是远程操控,三心二意地出点钱罢了。而真正将付出惨重代价的,将是有关国家无数人的生命和稳定繁荣的前景。(作者是上海外国语大学上海全球治理与区域国别研究院英国研究中心智库研究员、欧盟研究中心特聘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