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iwr0PjjXi作者:熊丙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熊丙奇:拓宽多元路径,别让学生困在单一赛道/e3pmub6h5/e3pr9baf6近日,北京大学发布了关于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此外,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一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北大放弃绩点制”的消息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外界普遍认为,北大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摆脱“唯绩点论”,让学生不必再将精力过多耗费在追求高绩点上,而是更多用于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在北大之外,国内多所顶尖高校近年来也在陆续探索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培养更适合当前社会需要、适应与创新能力强的后备人才。但总体来看,推进这一改革不仅是用一套新算法取代老算法就能实现的,其核心在于破除评优、升学中的单一名次评价,建立具有公信力、禁得住考验的多元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类:百分制、绩点制(单门课程满分多为4分或5分)、等级制(如A、B、C分级)。此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绩点制,一是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国际高校也普遍以绩点作为学业水平的参考之一),二是破解百分制“每分必究”的弊端。例如90至100分对应的绩点均为4.0,理论上可以避免学生为百分制的分差过度消耗精力。 但在实践中,放弃难度大、给分严的专业课,选择难度低、给分高的“水课”、通识课,反复重修已通过但分数不理想的课程,为了刷题拒绝参与耗时费力的科研项目等“卷绩点”现象依然屡屡发生。其核心原因有二:一是评优、升学中过度依赖平均绩点排序的单一评价模式;二是本科毕业生中读研比例较高,保研名额竞争激烈,而学业成绩在保研评价中占比极高。显然,即便将绩点制改为等级制,只要依然存在排名,“卷绩点”势必只会演变为“卷等级”。 此外,对于取消绩点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也有不少人存在顾虑:相比等级制,绩点制还是有直观、可量化、易比较等方面优点;而所谓的“多元评价”,可能受人情、利益等因素干扰,在公平性方面很难打消疑虑。同时,一些学生也担心在学业成绩之外,若纳入学术成果、综合素质等指标,可能会进一步催生“卷竞赛”“卷论文”甚至“拼背景”等新问题,加剧焦虑与家庭负担。部分高校已爆出过为保研而“有偿科研”的现象,便是警示。 为此,推进学业评价改革,需循序渐进、稳妥施策。其一,可探索等级制与绩点制的结合模式,不必全盘否定。例如清华大学2015年推行12级等级制时,仍保留绩点对应(如100分与95-99分均为A+/A等级,对应4.0绩点);2024年起更明确大一第一学期课程不计入绩点,为学生提供“容错空间”。 其二,改革的核心是破除“唯分数”背后的“唯名次”逻辑。而“唯名次”的根源在于专业评价体系的缺失,以至于只能依赖考试成绩排名。但必须认清的是,只有基于教育规律与学术标准的专业评价,才真正有利于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深化现代治理改革。例如,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论证设计多元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同时强化生涯教育,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结合兴趣与能力规划发展路径。此外,大学与社会也要共同拓宽多元选择渠道,让学生不必困于“卷保研”“卷成绩”的单一赛道,真正实现个性化成长。(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 17539809625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400225619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北京大学发布了关于本科学业评价工作的通知,从2025级学生起,在各类含有学业评价的工作中不再使用绩点,课程考核成绩可采用百分制或等级制进行评定和记载,不再设置指导性课程成绩优秀率指标。此外,学生可在公共基础课程(部分)和专业课程包以外的课程内选择一门课,以“合格制(P/NP)”方式记载成绩,成绩合格即可取得该门课程学分。“北大放弃绩点制”的消息迅速引发广泛讨论。 外界普遍认为,北大这一改革的目的是摆脱“唯绩点论”,让学生不必再将精力过多耗费在追求高绩点上,而是更多用于创新实践,培养他们的创新创造能力与综合素质发展。在北大之外,国内多所顶尖高校近年来也在陆续探索改革学业评价体系,培养更适合当前社会需要、适应与创新能力强的后备人才。但总体来看,推进这一改革不仅是用一套新算法取代老算法就能实现的,其核心在于破除评优、升学中的单一名次评价,建立具有公信力、禁得住考验的多元评价体系。 当前大学对学生的评价体系主要包括三类:百分制、绩点制(单门课程满分多为4分或5分)、等级制(如A、B、C分级)。此前,国内高校普遍采用绩点制,一是能够更好地与国际接轨(国际高校也普遍以绩点作为学业水平的参考之一),二是破解百分制“每分必究”的弊端。例如90至100分对应的绩点均为4.0,理论上可以避免学生为百分制的分差过度消耗精力。 但在实践中,放弃难度大、给分严的专业课,选择难度低、给分高的“水课”、通识课,反复重修已通过但分数不理想的课程,为了刷题拒绝参与耗时费力的科研项目等“卷绩点”现象依然屡屡发生。其核心原因有二:一是评优、升学中过度依赖平均绩点排序的单一评价模式;二是本科毕业生中读研比例较高,保研名额竞争激烈,而学业成绩在保研评价中占比极高。显然,即便将绩点制改为等级制,只要依然存在排名,“卷绩点”势必只会演变为“卷等级”。 此外,对于取消绩点制,建立多元评价体系,也有不少人存在顾虑:相比等级制,绩点制还是有直观、可量化、易比较等方面优点;而所谓的“多元评价”,可能受人情、利益等因素干扰,在公平性方面很难打消疑虑。同时,一些学生也担心在学业成绩之外,若纳入学术成果、综合素质等指标,可能会进一步催生“卷竞赛”“卷论文”甚至“拼背景”等新问题,加剧焦虑与家庭负担。部分高校已爆出过为保研而“有偿科研”的现象,便是警示。 为此,推进学业评价改革,需循序渐进、稳妥施策。其一,可探索等级制与绩点制的结合模式,不必全盘否定。例如清华大学2015年推行12级等级制时,仍保留绩点对应(如100分与95-99分均为A+/A等级,对应4.0绩点);2024年起更明确大一第一学期课程不计入绩点,为学生提供“容错空间”。 其二,改革的核心是破除“唯分数”背后的“唯名次”逻辑。而“唯名次”的根源在于专业评价体系的缺失,以至于只能依赖考试成绩排名。但必须认清的是,只有基于教育规律与学术标准的专业评价,才真正有利于人才培养。这就要求高校深化现代治理改革。例如,由教授委员会、学术委员会结合学科专业特点,论证设计多元评价指标,确保评价的独立性与公正性;同时强化生涯教育,为本科生配备学业导师,引导学生结合兴趣与能力规划发展路径。此外,大学与社会也要共同拓宽多元选择渠道,让学生不必困于“卷保研”“卷成绩”的单一赛道,真正实现个性化成长。(作者是21世纪教育研究院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