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jlgyYeKXh作者:赵永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赵永升:缓解三大焦虑,欧盟得找准药方/e3pmub6h5/e3pr9baf6欧盟及其成员国正深陷“上桌焦虑”“经贸焦虑”与“再工业化焦虑”的三重困扰之中。而美欧近期达成的贸易协议,不仅未能为这些焦虑提供解药,反而激起更广泛的负面情绪。不少欧洲人愈发担忧,这份贸易协议是美国以合作之名对欧洲利益的又一次挤压,很可能继续加重欧盟的三重焦虑,让欧盟在全球竞争中愈加步履维艰。何为“上桌焦虑”?谁都知道,美国是欧盟所谓的最亲密盟友,但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在诸多重要外交议题,比如俄乌冲突的关键谈判中,华盛顿简单粗暴地不让欧盟“上桌”。由此,欧盟及其成员国有了或多或少的“上桌焦虑”,担忧沦为“规则接受者”。一个体现就是,在涉及全球经贸规则重塑的磋商中,美国常常跳过欧盟直接与其他国家敲定框架,待方案差不多了才将欧盟纳入“告知”环节。更让欧洲感到不安的是,当美国与竞争对手展开战略博弈时,欧盟往往只能被动跟进华盛顿的政策清单。这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正是欧盟“上桌焦虑”的直观写照。何为“经贸焦虑”?同为发达经济体,欧美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大同小异,因而它们之间的经贸互补性远不如中美和中欧之间那么高。这种结构性的竞争关系,让欧盟的“经贸焦虑”日益凸显。在制造业领域,从电动汽车电池到半导体芯片,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等政策定向补贴本土企业,变相挤压欧洲车企、科技公司的市场空间,迫使欧洲企业要么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要么在补贴竞赛中陷入成本劣势。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美国一边抢占非洲关键矿产市场,一边以“能源安全”为名对欧洲天然气价格进行打压,让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欧盟在能源贸易中屡屡陷入被动议价的困境。更让欧洲人忧心的是,当华盛顿将经贸政策与地缘政治深度捆绑,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欧盟对第三方市场设限时,欧盟不仅要在“盟友义务”与“市场自主”之间做选择,还要承受利益受损的代价。这种“被裹挟的竞争”与“话语权旁落”的双重压力,是欧盟“经贸焦虑”的核心痛点。 何为“再工业化焦虑”?相较而言,“上桌焦虑”和“经贸焦虑”均属于“表”的层面;而“再工业化焦虑”属于“里”的层面。以法国为例,它曾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后来随着“去工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法国的制造业如今已经落入二流国家之列,其产业链和供应链更是对外高度依赖。这种产业空心化的困境并非法国独有,而是整个欧盟的缩影:德国汽车产业曾凭借精密制造称霸全球,如今却在电动汽车的浪潮中失去发展先机;意大利的高端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因技术迭代滞后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市场份额持续拱手让给新兴经济体。更严峻的是,受地缘政治思维影响,欧盟越来越担忧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断链风险”日益加剧,从芯片制造到新能源设备的核心部件等,不少环节依赖外部供应。而华盛顿持续“挖角”欧洲技术人才,进一步削弱欧盟产业发展的根基。当“去工业化”的惯性难以逆转,而“再工业化”又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壁垒和国际竞争等多重压力时,欧盟对自身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已深入骨髓,这种关乎经济命脉的生存焦虑,正是欧盟“再工业化焦虑”的沉重注脚。事实上,中国可以成为欧盟“再工业化”的可靠合作伙伴。从能力维度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为欧盟提供从技术落地到规模生产的全流程支持。比如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在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建上的技术积累,可助力德法等国家升级传统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从意愿与合作模式来看,中国的互利共赢理念与欧盟寻求自主发展的诉求高度契合。不同于某些国家将经贸合作与地缘政治捆绑的做法,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始终聚焦经济实效和互利共赢。比如,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德国等地建电池厂,带动当地就业与配套产业的升级。这种“扎根当地、共同成长”的模式,正是欧盟“再工业化”最需要的可持续合作范式。(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1754066331876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406633187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欧盟及其成员国正深陷“上桌焦虑”“经贸焦虑”与“再工业化焦虑”的三重困扰之中。而美欧近期达成的贸易协议,不仅未能为这些焦虑提供解药,反而激起更广泛的负面情绪。不少欧洲人愈发担忧,这份贸易协议是美国以合作之名对欧洲利益的又一次挤压,很可能继续加重欧盟的三重焦虑,让欧盟在全球竞争中愈加步履维艰。何为“上桌焦虑”?谁都知道,美国是欧盟所谓的最亲密盟友,但在特朗普的第二任期,在诸多重要外交议题,比如俄乌冲突的关键谈判中,华盛顿简单粗暴地不让欧盟“上桌”。由此,欧盟及其成员国有了或多或少的“上桌焦虑”,担忧沦为“规则接受者”。一个体现就是,在涉及全球经贸规则重塑的磋商中,美国常常跳过欧盟直接与其他国家敲定框架,待方案差不多了才将欧盟纳入“告知”环节。更让欧洲感到不安的是,当美国与竞争对手展开战略博弈时,欧盟往往只能被动跟进华盛顿的政策清单。这种“被边缘化”的危机感,正是欧盟“上桌焦虑”的直观写照。何为“经贸焦虑”?同为发达经济体,欧美的发展路径和产业布局大同小异,因而它们之间的经贸互补性远不如中美和中欧之间那么高。这种结构性的竞争关系,让欧盟的“经贸焦虑”日益凸显。在制造业领域,从电动汽车电池到半导体芯片,美国通过《通胀削减法》等政策定向补贴本土企业,变相挤压欧洲车企、科技公司的市场空间,迫使欧洲企业要么将生产线转移至美国,要么在补贴竞赛中陷入成本劣势。在能源与资源领域,美国一边抢占非洲关键矿产市场,一边以“能源安全”为名对欧洲天然气价格进行打压,让高度依赖外部资源的欧盟在能源贸易中屡屡陷入被动议价的困境。更让欧洲人忧心的是,当华盛顿将经贸政策与地缘政治深度捆绑,动辄以“国家安全”为由要求欧盟对第三方市场设限时,欧盟不仅要在“盟友义务”与“市场自主”之间做选择,还要承受利益受损的代价。这种“被裹挟的竞争”与“话语权旁落”的双重压力,是欧盟“经贸焦虑”的核心痛点。 何为“再工业化焦虑”?相较而言,“上桌焦虑”和“经贸焦虑”均属于“表”的层面;而“再工业化焦虑”属于“里”的层面。以法国为例,它曾是世界制造业大国,后来随着“去工业化”政策的逐步实施,法国的制造业如今已经落入二流国家之列,其产业链和供应链更是对外高度依赖。这种产业空心化的困境并非法国独有,而是整个欧盟的缩影:德国汽车产业曾凭借精密制造称霸全球,如今却在电动汽车的浪潮中失去发展先机;意大利的高端纺织、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因技术迭代滞后和劳动力成本上升,其市场份额持续拱手让给新兴经济体。更严峻的是,受地缘政治思维影响,欧盟越来越担忧在关键技术领域的“断链风险”日益加剧,从芯片制造到新能源设备的核心部件等,不少环节依赖外部供应。而华盛顿持续“挖角”欧洲技术人才,进一步削弱欧盟产业发展的根基。当“去工业化”的惯性难以逆转,而“再工业化”又面临资金短缺、技术壁垒和国际竞争等多重压力时,欧盟对自身产业空心化的担忧已深入骨髓,这种关乎经济命脉的生存焦虑,正是欧盟“再工业化焦虑”的沉重注脚。事实上,中国可以成为欧盟“再工业化”的可靠合作伙伴。从能力维度看,中国拥有全球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可以为欧盟提供从技术落地到规模生产的全流程支持。比如在高端制造领域,中国在5G、工业互联网等数字基建上的技术积累,可助力德法等国家升级传统工厂的智能化水平。从意愿与合作模式来看,中国的互利共赢理念与欧盟寻求自主发展的诉求高度契合。不同于某些国家将经贸合作与地缘政治捆绑的做法,中国与欧盟的合作始终聚焦经济实效和互利共赢。比如,中国企业在匈牙利、德国等地建电池厂,带动当地就业与配套产业的升级。这种“扎根当地、共同成长”的模式,正是欧盟“再工业化”最需要的可持续合作范式。(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法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