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lVXfGH0NN作者:李长安 章玉贵 宋微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环球圆桌对话:中国“全球好感度”持续提升,绝非偶然/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升至6年来最高水平。这再次印证了中国近年来国际形象持续提升的态势。为何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章玉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宋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以实践成就诠释“包容性发展” 李长安 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公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持续攀升,在高收入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达到6年来最高。相比之下,对美国的好感度则降至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公众对中国好感度持续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倡导和坚持的包容性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开放包容互惠发展。这些理念和原则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赞同和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显著提高。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改革开放政策获得国内广大民众拥护的根本,也是对包容性发展的最好诠释。更为重要的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共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快速和全面发展,正是中国赢得世界更多好感的根本所在。 坚持与全球携手并进,与世界各国编织命运与共的紧密网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同样也以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全球共享包容性发展的程度越来越深。据海关部门统计,2024年我国外贸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连续第8年保持货物贸易世界第一大国地位。近些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日渐扩大,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对外投资大国地位日益稳固。中国的投资给流入国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既增加了税收,也带去更多就业岗位。 近段时期以来,面对国际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重视保障在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国民待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为其来华贸易投资提供便利,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一系列稳外资稳外贸的措施,有利于外资企业更好地投资中国、深耕中国,在深化合作中共享红利、共同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突破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达20.6万亿元人民币,规模指标连续3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以来,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接连落地中国,计划投资额高达330亿美元,众多外资企业用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依然是跨国投资的高地。 另外,为了方便更多国外民众来华投资和旅游,中国不断扩大单方面免签政策。截至2025年7月,中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3.33亿人次,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增53.9%。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并通过各种媒介向全世界呈现他们的所见所闻,这对中国全球好感度的提升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什么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的经验也再次证明,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同时“美人之美”,才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才能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真心点赞。 何以成“定盘星” 章玉贵 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在当下动荡频仍的国际政经和安全格局中,中国已成为一颗广受国际认可的“定盘星”。正所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说明,只要抛开意识形态偏见等干扰因素,在“谁是当今世界的建设性力量”“谁更能为世界做对的事”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的全球好感度持续大幅提升,背后当然有着诸多因素,比如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带着镜头和好奇走进中国,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再如,中国“国潮”等文化产品国际影响力不断拓展,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好感,如此等等。而就更深层次而言,笔者认为,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与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发展态势稳健、政策连续性强和信守国际承诺等国家品格密切相关。 以发展态势的稳定性而言,这是观察一国尤其是主要大国能否成为全球政经和安全体系担保人的首要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在多部关于美国和西方经济增长的著作中论证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和法治建设的关系。在他看来,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强国和经济金融体系的建构者,与美国过去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高度相关。 尽管这些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但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全球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并被越来越多地用来验证甚至纠偏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结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1979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市场主体释放的福利效应,相信世界范围内的很多人是有切身认识甚至直接感受的。 就政策连续性而言,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仅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还在内外政策上保持难得的连续性。近些年来,中国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不断放宽外资准入,全面实施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其中,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惠及相关国家民众的便利化开放政策,比如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入境口岸增加至60个,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小时等。 就信守国际承诺而言,相信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这句话的分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始终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一旦作出承诺,就一定言必信、行必果。例如,中国近年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会费缴纳等问题上坚决支持联合国及其机构的正常运行;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广泛合作;宣布将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等。与某些大国动辄拿关税大棒恐吓贸易伙伴相比,谁更值得尊重和认可,相信世人心中都是有杆秤的。 在变乱格局中更显大国担当 宋微 在日益极化和撕裂的国际格局下,中国展现的道义、责任和担当让更多人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审视和反思何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样子。 在保护主义和关税霸凌冲击全球的背景下,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当前,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挑动关税冲突,要求其他贸易伙伴为美国的经济困境买单,不仅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机构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还引发了国际资本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疑虑和恐慌。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表现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虽然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中国经济顶压前行、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韧性。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不仅是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有力证明,也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发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时代强音;坚持敞开大门、张开怀抱,举办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世界从中看到不断扩大的“中国机遇”,开放的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是希望和未来,这也持续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增色添彩。 在单边主义等操作加剧全球治理赤字之际,中国与其他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携手捍卫多边主义。将“美国优先”原则作为主要行事逻辑,屡屡无视国际规则与法治,动辄“退群”“毁约”,这些都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美国无意充分履行国际责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协力抗击公共卫生危机,到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斡旋缓和地区冲突,中国的大国担当有目共睹。一方面,中国积极聚拢全球南方共识,推动金砖机制不断扩容升级,为地区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新兴市场合作创新发展路径,以强劲的区域一体化重振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努力为全球治理重塑信心。比如,今年5月底,国际调解院“落子”香港,这个由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的机构填补国际调解领域机制的空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重要法治公共产品。 在国际发展援助大幅缩水的局面下,中国继续助力减贫等国际发展合作事业。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频繁叫停对外援助项目,关停负责发展援助的政府机构,导致全球发展资金严重缩减,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挑战。而中国近年来不仅完成国内脱贫攻坚事业,还一以贯之地真诚帮助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始终坚守平等、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各国共同进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为参与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在改善共建国家民生、增进民众福祉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硬件基础设施领域,从铁路到机场,从电力到通信,一系列新成就照亮世界共同发展之路;在软性技术转移领域,一座座鲁班工坊大幅提升当地民众就业技能,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奔头。持续改善当地民生的举措,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如皮尤民调报告显示的那样,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人们对在当地经营的中国公司好感持续上升,“在9个中等收入国家中,7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对本国经济有益。” 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剧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和平发展前景的担忧。正因如此,中国提供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尤显珍贵。在百年变局中,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是中国国家形象广受认可的一大主因。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继续做世界发展的开放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文明力量,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越来越立体地展现在世界面前。175424743733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26158871611[]{"email":"wangyatian@huanqiu.com","name":"王亚天"}
编者按: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最近的一项调查显示,全球公众对中国的好感度升至6年来最高水平。这再次印证了中国近年来国际形象持续提升的态势。为何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本期“环球圆桌对话”邀请三位学者就此展开讨论。 李长安: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对外开放研究院研究员 章玉贵:上海外国语大学国际金融贸易学院教授 宋微: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以实践成就诠释“包容性发展” 李长安 美国民调机构皮尤研究中心不久前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过去一年,全球公众对中国的正面评价持续攀升,在高收入国家中,对中国持正面看法的受访者比例达到6年来最高。相比之下,对美国的好感度则降至2017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全球公众对中国好感度持续上升,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倡导和坚持的包容性发展模式。长期以来,中国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倡导开放包容互惠发展。这些理念和原则在国际上获得越来越多赞同和认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不到半个世纪时间里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均收入显著提高。高度重视全体民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是改革开放政策获得国内广大民众拥护的根本,也是对包容性发展的最好诠释。更为重要的是,在快速发展过程中,我们将提高低收入者收入水平、努力实现共同富裕作为一项重大战略来实施。根据中国政府发布的《人类减贫的中国实践》白皮书,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中国在四十多年时间里共有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中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大大加快了全球减贫进程。快速和全面发展,正是中国赢得世界更多好感的根本所在。 坚持与全球携手并进,与世界各国编织命运与共的紧密网络,是中国对外开放的基本原则之一。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中国同样也以广阔的市场和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为世界发展注入强大动力。中国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与全球共享包容性发展的程度越来越深。据海关部门统计,2024年我国外贸首次突破43万亿元大关,同比增长5%,连续第8年保持货物贸易世界第一大国地位。近些年来,中国对外投资规模日渐扩大,连续十多年位居全球对外直接投资流量前三,对外投资大国地位日益稳固。中国的投资给流入国创造更多发展机会,既增加了税收,也带去更多就业岗位。 近段时期以来,面对国际上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不断抬头,中国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为重点,进一步扩大开放。重视保障在华外资企业同等享受国民待遇,维护市场公平竞争,同时加强同外商沟通交流,为其来华贸易投资提供便利,依法保护外资企业合法权益。一系列稳外资稳外贸的措施,有利于外资企业更好地投资中国、深耕中国,在深化合作中共享红利、共同发展。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国累计设立外商投资企业数量突破123.9万家,实际使用外资存量达20.6万亿元人民币,规模指标连续32年居发展中国家首位。今年以来,一批重大外商投资项目接连落地中国,计划投资额高达330亿美元,众多外资企业用加码投资中国市场的实际行动向世界表明,中国依然是跨国投资的高地。 另外,为了方便更多国外民众来华投资和旅游,中国不断扩大单方面免签政策。截至2025年7月,中国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今年上半年,全国移民管理机构累计查验出入境人员3.33亿人次,免签入境外国人同比增53.9%。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亲身感受到中国的发展与变化,并通过各种媒介向全世界呈现他们的所见所闻,这对中国全球好感度的提升起到巨大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中国以实际行动践行着什么是“和而不同”“美美与共”。中国的经验也再次证明,只有在“各美其美”的同时“美人之美”,才能推动世界共同发展,才能得到世界各国民众的真心点赞。 何以成“定盘星” 章玉贵 中国的国际形象和声誉保持持续上升态势,反映了这样一个现实:在当下动荡频仍的国际政经和安全格局中,中国已成为一颗广受国际认可的“定盘星”。正所谓“以天下之目视,则无不见也”。美国皮尤研究中心的民调结果说明,只要抛开意识形态偏见等干扰因素,在“谁是当今世界的建设性力量”“谁更能为世界做对的事”等大是大非问题上,世人的眼睛是雪亮的。 中国的全球好感度持续大幅提升,背后当然有着诸多因素,比如中国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越来越多外国游客带着镜头和好奇走进中国,并通过社交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再如,中国“国潮”等文化产品国际影响力不断拓展,进一步增强了世界对中国的认识和好感,如此等等。而就更深层次而言,笔者认为,中国在国际上越来越受欢迎,与中国作为当今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长期保持发展态势稳健、政策连续性强和信守国际承诺等国家品格密切相关。 以发展态势的稳定性而言,这是观察一国尤其是主要大国能否成为全球政经和安全体系担保人的首要因素。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斯曾在多部关于美国和西方经济增长的著作中论证经济增长与制度变迁和法治建设的关系。在他看来,美国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最重要的经济强国和经济金融体系的建构者,与美国过去长时间保持相对稳定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态势高度相关。 尽管这些结论很大程度上是基于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实践,但近些年来,中国经济发展实践的全球价值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并被越来越多地用来验证甚至纠偏西方经济学的一些结论。一个不争的事实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保持长期稳定增长态势,1979年至2023年中国经济年均增长8.9%,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的平均增速,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为24.8%,居世界第一位。2024年中国经济增速居世界主要经济体前列,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中国经济增长对全球市场主体释放的福利效应,相信世界范围内的很多人是有切身认识甚至直接感受的。 就政策连续性而言,中国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不仅保持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还在内外政策上保持难得的连续性。近些年来,中国提出并贯彻新发展理念,着力推进高质量发展,推动构建新发展格局,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并取得重大进展,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对外政策方面,中国不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主动对接国际高水平经贸规则,不断放宽外资准入,全面实施新版全国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全面取消制造业领域外资准入限制,持续改善营商环境。其中,在“十四五”期间,我国实施了一系列惠及相关国家民众的便利化开放政策,比如对75个国家实行单方面免签或全面互免签证;过境免签国家扩展到55个,入境口岸增加至60个,停留时长统一延展至240小时等。 就信守国际承诺而言,相信近年来国际上越来越多的人感受到“大国要有大国的样子,要展现更多责任担当”这句话的分量。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始终展现一个负责任大国的担当,一旦作出承诺,就一定言必信、行必果。例如,中国近年来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在会费缴纳等问题上坚决支持联合国及其机构的正常运行;在共建“一带一路”过程中与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开展广泛合作;宣布将对53个非洲建交国实施100%税目产品零关税等。与某些大国动辄拿关税大棒恐吓贸易伙伴相比,谁更值得尊重和认可,相信世人心中都是有杆秤的。 在变乱格局中更显大国担当 宋微 在日益极化和撕裂的国际格局下,中国展现的道义、责任和担当让更多人打破刻板印象,重新审视和反思何为一个大国应有的样子。 在保护主义和关税霸凌冲击全球的背景下,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开放,与世界分享发展红利。当前,美国政府在全球范围内挑动关税冲突,要求其他贸易伙伴为美国的经济困境买单,不仅导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多家机构下调美国经济增长预期,还引发了国际资本对于世界经济发展前景的疑虑和恐慌。在此背景下,中国的表现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性和确定性。近年来,中国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年均贡献率保持在30%左右,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动力源。虽然国际形势急剧变化,中国经济顶压前行、迎难而上,展现出强大韧性。2025年上半年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不仅是中国经济稳健前行的有力证明,也为世界经济持续注入增长动能。 与此同时,中国坚定站在历史正确一边,以实际行动推动建设开放型世界经济。当经济全球化遭遇逆流,中国发出“世界经济的大海,你要还是不要,都在那儿,是回避不了的”时代强音;坚持敞开大门、张开怀抱,举办进博会、广交会、链博会等。世界从中看到不断扩大的“中国机遇”,开放的中国给世界带来的是希望和未来,这也持续为中国的国际形象增色添彩。 在单边主义等操作加剧全球治理赤字之际,中国与其他广大全球南方国家携手捍卫多边主义。将“美国优先”原则作为主要行事逻辑,屡屡无视国际规则与法治,动辄“退群”“毁约”,这些都让国际社会越来越意识到美国无意充分履行国际责任。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和最大发展中国家,中国始终以负责任大国姿态积极参与全球治理,从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协力抗击公共卫生危机,到助力全球经济复苏、斡旋缓和地区冲突,中国的大国担当有目共睹。一方面,中国积极聚拢全球南方共识,推动金砖机制不断扩容升级,为地区热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为新兴市场合作创新发展路径,以强劲的区域一体化重振经济全球化;另一方面,中国努力为全球治理重塑信心。比如,今年5月底,国际调解院“落子”香港,这个由中国倡导并推动建立的机构填补国际调解领域机制的空白,为完善全球治理提供重要法治公共产品。 在国际发展援助大幅缩水的局面下,中国继续助力减贫等国际发展合作事业。美国等一些西方国家近年来频繁叫停对外援助项目,关停负责发展援助的政府机构,导致全球发展资金严重缩减,发展中国家面临更加严峻的发展挑战。而中国近年来不仅完成国内脱贫攻坚事业,还一以贯之地真诚帮助其他国家人民过上好日子。中国始终坚守平等、互利、共赢的相处之道,以自身高质量发展助力各国共同进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为参与各国带来实实在在的发展机遇,在改善共建国家民生、增进民众福祉等方面成效显著。在硬件基础设施领域,从铁路到机场,从电力到通信,一系列新成就照亮世界共同发展之路;在软性技术转移领域,一座座鲁班工坊大幅提升当地民众就业技能,让他们的生活更有奔头。持续改善当地民生的举措,赢得越来越广泛的认同。正如皮尤民调报告显示的那样,在一些中等收入国家,人们对在当地经营的中国公司好感持续上升,“在9个中等收入国家中,72%的受访者认为中国企业对本国经济有益。” 当前,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加剧着国际社会对于全球和平发展前景的担忧。正因如此,中国提供的稳定性和确定性尤显珍贵。在百年变局中,中国建设性地参与国际事务、为世界和平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是中国国家形象广受认可的一大主因。沿着中国式现代化这条道路坚定不移走下去,继续做世界发展的开放力量、稳定力量、进步力量、文明力量,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将越来越立体地展现在世界面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