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lX6PaUq9Z作者:【英】马丁·雅克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英】马丁·雅克:是什么导致欧洲缺乏自主性?/e3pmub6h5/e3pr9baf6当美国政府试图重新定义美国与世界(包括欧洲)的关系,欧洲的回应是“尽可能减少损失”,这恐怕只称得上是危机公关式的。欧洲拼命游说美国继续支持乌克兰对俄的对抗性举动,同时,为了安抚华盛顿,北约要求成员国在2035年前将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根据美欧达成的协议,今后欧盟出口美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将需缴纳15%的关税。有不少分析认为,“欧洲人向特朗普投降了”。 这种缺乏主动性的表现,反映出欧盟存在一种痼疾。在全球格局发生剧烈变动之际,欧盟在一些根本层面上无力作出回应。这需要一个解释。欧盟为什么会如此被动?第一重原因是,自1945年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次要伙伴”。这段时期内,欧美关系被称为“跨大西洋联盟”,实质上二者关系严重不对等。除了欧洲本地事务之外,欧盟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真正独立的战略思考,其世界观几乎是“美式”的。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影响了欧洲看待世界的方式。 第二重问题在于欧盟本身。与民族国家不同,欧盟是一个人为构建的产物,是繁琐官僚与委员会式思维的结果。其政治中心布鲁塞尔,通过无休止的谈判与妥协来运行,缺乏整体性、战略性思维。欧盟天生就无法跳出思维定式去思考全球关系的未来,也难以正视欧洲面临的重大选择。按理说,民族国家更有可能承担这一任务,但它们也因长期将相关事务“外包”给布鲁塞尔,而丧失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战略能力乃至动机意愿。 第三重问题在于,欧洲的衰落甚至比美国更为明显。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欧洲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6.5%下降至去年的13.4%。欧洲在高科技行业的地位不断下降,也缺乏科技巨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相对停滞,民众生活水平原地踏步。社会普遍弥漫着挫败感和不满情绪,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精英阶层深感失望。欧洲风光不再的一个显著例证,是其传统强项汽车制造业优势的逐步丧失。如今的欧洲,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中国,俨然沦为第三。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处于守势、信心低迷,实属意料之中。 面对上述困境,欧洲显然难以主动、创造性地思考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未来角色。与美国和中国相比,这种差距尤为明显。正是美国,在特朗普1.0时期、而后在特朗普2.0的延续中意识到,战后秩序已不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重新塑造。而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持续自我革新。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美国政府试图单方面强加关税时,只有中国表现出足够的力量与自信,予以坚决反制。相比之下,欧洲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对策,在面对华盛顿的威逼利诱时,始终消极被动,内部分裂,带有一种无力感和顺从感接受命运的安排。 曾有一些乐观的看法认为,面对美国的全面打压(包括对欧洲的),欧洲可能会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遗憾的是,这种迹象迄今并不明显。欧洲在气候变化、电动汽车和贸易关系等问题上,依然对中国抱持着类似以往的消极态度。英国虽然已“脱欧”,但其对华立场仍反映了欧洲的主流倾向。尽管新上台的斯塔默政府一度试图推动与中国的“积极关系”,但与此同时,又在与美国达成的关税协议中,附带限制对华经贸合作的条款。迄今为止,只有西班牙在欧盟内部公开主张对中国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如果欧洲不寻求在中美之间保持更均衡的战略立场,而是越来越依附于美国,接受由华盛顿定义的新型“从属关系”,那么未来的欧美关系将比以往更加单边、更加不平等。(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175425005759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26150932711[]{"email":"cuishufei@huanqiu.com","name":"崔舒飞"}
当美国政府试图重新定义美国与世界(包括欧洲)的关系,欧洲的回应是“尽可能减少损失”,这恐怕只称得上是危机公关式的。欧洲拼命游说美国继续支持乌克兰对俄的对抗性举动,同时,为了安抚华盛顿,北约要求成员国在2035年前将军费开支提高至GDP的5%。根据美欧达成的协议,今后欧盟出口美国的绝大多数产品将需缴纳15%的关税。有不少分析认为,“欧洲人向特朗普投降了”。 这种缺乏主动性的表现,反映出欧盟存在一种痼疾。在全球格局发生剧烈变动之际,欧盟在一些根本层面上无力作出回应。这需要一个解释。欧盟为什么会如此被动?第一重原因是,自1945年以来,欧洲一直被视为美国的“次要伙伴”。这段时期内,欧美关系被称为“跨大西洋联盟”,实质上二者关系严重不对等。除了欧洲本地事务之外,欧盟在其他方面几乎没有真正独立的战略思考,其世界观几乎是“美式”的。这种思维方式的根深蒂固,影响了欧洲看待世界的方式。 第二重问题在于欧盟本身。与民族国家不同,欧盟是一个人为构建的产物,是繁琐官僚与委员会式思维的结果。其政治中心布鲁塞尔,通过无休止的谈判与妥协来运行,缺乏整体性、战略性思维。欧盟天生就无法跳出思维定式去思考全球关系的未来,也难以正视欧洲面临的重大选择。按理说,民族国家更有可能承担这一任务,但它们也因长期将相关事务“外包”给布鲁塞尔,而丧失了必要的知识储备、战略能力乃至动机意愿。 第三重问题在于,欧洲的衰落甚至比美国更为明显。以购买力平价计算,欧洲在全球GDP中的占比从2000年的16.5%下降至去年的13.4%。欧洲在高科技行业的地位不断下降,也缺乏科技巨头。自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欧洲经济相对停滞,民众生活水平原地踏步。社会普遍弥漫着挫败感和不满情绪,对政治、经济与文化精英阶层深感失望。欧洲风光不再的一个显著例证,是其传统强项汽车制造业优势的逐步丧失。如今的欧洲,在全球竞争格局中不仅落后于美国,也落后于中国,俨然沦为第三。在这样的背景下,欧洲处于守势、信心低迷,实属意料之中。 面对上述困境,欧洲显然难以主动、创造性地思考自身在全球格局中的未来角色。与美国和中国相比,这种差距尤为明显。正是美国,在特朗普1.0时期、而后在特朗普2.0的延续中意识到,战后秩序已不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需要重新塑造。而中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始终持续自我革新。更重要的是,在面对美国政府试图单方面强加关税时,只有中国表现出足够的力量与自信,予以坚决反制。相比之下,欧洲没有提出任何实质性对策,在面对华盛顿的威逼利诱时,始终消极被动,内部分裂,带有一种无力感和顺从感接受命运的安排。 曾有一些乐观的看法认为,面对美国的全面打压(包括对欧洲的),欧洲可能会寻求与中国建立更紧密的关系。遗憾的是,这种迹象迄今并不明显。欧洲在气候变化、电动汽车和贸易关系等问题上,依然对中国抱持着类似以往的消极态度。英国虽然已“脱欧”,但其对华立场仍反映了欧洲的主流倾向。尽管新上台的斯塔默政府一度试图推动与中国的“积极关系”,但与此同时,又在与美国达成的关税协议中,附带限制对华经贸合作的条款。迄今为止,只有西班牙在欧盟内部公开主张对中国采取更加积极的态度。 如果欧洲不寻求在中美之间保持更均衡的战略立场,而是越来越依附于美国,接受由华盛顿定义的新型“从属关系”,那么未来的欧美关系将比以往更加单边、更加不平等。(作者是清华大学当代国际关系研究院访问教授、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