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6mHk9pco作者:乔骁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乔骁:华盛顿需要正视经济数据发出的信号/e3pmub6h5/e3pr9baf6“过去一周美国经济有多‘疯狂’?”《华尔街日报》8月4日的这篇文章细数了上周美国连续发布的几个数据。7.3万,这是美国7月份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的数字,远低于市场预期,也远低于能够维持劳动人口自然增长所需的水平。与此同时,美国劳工部还大幅下修了5月和6月的数据,合计减少了25.8万个岗位。上周的另一份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总需求减弱。对国内私人购买者的最终销售额在二季度增长1.2%,是202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数字本身已足够引发警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似乎并没有认真看待这些数据传递的信号。 过去两年,美国政界对于“经济强劲复苏”的自我叙述从未停歇。拜登政府时期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和绿色转型带来的就业机会,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则宣称通过“去全球化”和制造业回流将实现美国经济的“再工业化”。但最新数据表明,这种政治乐观主义正在被现实打破。此前主流的“软着陆”判断正在让位于更为谨慎甚至悲观的评估:美国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政策不确定性高、增长动能减弱、就业趋冷的阶段。评级机构穆迪的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8月3日连发4个帖子警告,过去一周的各项指标均显示,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 美国政府自身也在收缩。今年以来,联邦政府已累计裁员超过8.4万人,仅7月就减少了1.2万个岗位。表面看,这一趋势是出于“财政责任”考虑,实质却是在经济需求走弱时主动削弱公共部门的需求支撑。“政府效率部”主导的裁员改革,虽在节约财政支出方面有所成效,但对整体就业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却未被充分评估。劳动力参与率停滞不前,实际工资增长趋缓,社会对“经济降温”的体感正在加剧。 与此同时,美国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赞迪说得更为直接,他认为,美国当前的经济困境,归咎于华盛顿不断加码的关税和严格的移民政策,关税正在不断侵蚀美国企业的利润和美国民众的购买力,限制移民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则意味着美国经济规模的缩小。确实如此,自特朗普政府重申“美国优先”主张,推行关税与移民政策以来,企业投资信心显著下滑,跨国资本也趋于观望。从供应链转移到消费信心削弱,“政策摇摆”正成为横亘在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联储作为当前美国唯一的宏观调控机构,虽被寄望于通过降息提振经济,但其工具箱里并没有解决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的钥匙。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融资成本,却无法改变企业对未来政策环境的悲观预期,也无法抵消政府部门主动收缩带来的直接失业影响。 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对美国经济的悲观看法,归根结底是对“政治干预经济规律”后果的深刻认知。当一国政府在国内制造不确定性、在国际上制造“脱钩”对抗、在财政政策上自缚手脚时,其经济必然难以保持增长动能。所谓“美国例外论”,在就业数据与消费下滑面前已难自圆其说。可以说,美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拐点,这个拐点不是由周期波动引发的技术性调整,而是由战略性政策选择所主导的系统性转向。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最需要的是认真倾听经济数据发出的警示。白宫决策层需要清醒认识到:不是数据在捣乱,而是政策制造了问题。就业增长减缓、消费放缓、企业缩编等,这些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过去一系列政治操作的必然结果。从关税战到财政紧缩,这些行为已经对市场信心与增长逻辑造成根本性破坏。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将政策工具当作政治斗争的筹码,而非服务国民经济的手段,那么下一轮美国经济衰退期的到来,不会令人意外。 当前,美国政府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性调整,更应是战略层面的重新定位。继续回避现实,只会让问题在统计图表之外愈发难以掩盖。面对数据传递的警示,华盛顿不该再装作看不见了。(作者是财经评论员) 175441407771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443386529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过去一周美国经济有多‘疯狂’?”《华尔街日报》8月4日的这篇文章细数了上周美国连续发布的几个数据。7.3万,这是美国7月份新增非农就业岗位的数字,远低于市场预期,也远低于能够维持劳动人口自然增长所需的水平。与此同时,美国劳工部还大幅下修了5月和6月的数据,合计减少了25.8万个岗位。上周的另一份报告显示,美国企业和消费者的总需求减弱。对国内私人购买者的最终销售额在二季度增长1.2%,是2022年底以来的最低水平。这些数字本身已足够引发警觉,但更值得注意的是,华盛顿似乎并没有认真看待这些数据传递的信号。 过去两年,美国政界对于“经济强劲复苏”的自我叙述从未停歇。拜登政府时期强调基础设施投资和绿色转型带来的就业机会,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则宣称通过“去全球化”和制造业回流将实现美国经济的“再工业化”。但最新数据表明,这种政治乐观主义正在被现实打破。此前主流的“软着陆”判断正在让位于更为谨慎甚至悲观的评估:美国经济正在步入一个政策不确定性高、增长动能减弱、就业趋冷的阶段。评级机构穆迪的首席经济学家马克·赞迪8月3日连发4个帖子警告,过去一周的各项指标均显示,美国经济正处于衰退边缘。 美国政府自身也在收缩。今年以来,联邦政府已累计裁员超过8.4万人,仅7月就减少了1.2万个岗位。表面看,这一趋势是出于“财政责任”考虑,实质却是在经济需求走弱时主动削弱公共部门的需求支撑。“政府效率部”主导的裁员改革,虽在节约财政支出方面有所成效,但对整体就业和社会情绪的影响却未被充分评估。劳动力参与率停滞不前,实际工资增长趋缓,社会对“经济降温”的体感正在加剧。 与此同时,美国政策环境的不确定性持续增加。赞迪说得更为直接,他认为,美国当前的经济困境,归咎于华盛顿不断加码的关税和严格的移民政策,关税正在不断侵蚀美国企业的利润和美国民众的购买力,限制移民带来的劳动力减少则意味着美国经济规模的缩小。确实如此,自特朗普政府重申“美国优先”主张,推行关税与移民政策以来,企业投资信心显著下滑,跨国资本也趋于观望。从供应链转移到消费信心削弱,“政策摇摆”正成为横亘在美国经济复苏道路上的一大障碍。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美联储作为当前美国唯一的宏观调控机构,虽被寄望于通过降息提振经济,但其工具箱里并没有解决美国经济不确定性的钥匙。货币政策可以影响融资成本,却无法改变企业对未来政策环境的悲观预期,也无法抵消政府部门主动收缩带来的直接失业影响。 越来越多的观察人士对美国经济的悲观看法,归根结底是对“政治干预经济规律”后果的深刻认知。当一国政府在国内制造不确定性、在国际上制造“脱钩”对抗、在财政政策上自缚手脚时,其经济必然难以保持增长动能。所谓“美国例外论”,在就业数据与消费下滑面前已难自圆其说。可以说,美国经济正处在一个拐点,这个拐点不是由周期波动引发的技术性调整,而是由战略性政策选择所主导的系统性转向。 在这种情况下,华盛顿最需要的是认真倾听经济数据发出的警示。白宫决策层需要清醒认识到:不是数据在捣乱,而是政策制造了问题。就业增长减缓、消费放缓、企业缩编等,这些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过去一系列政治操作的必然结果。从关税战到财政紧缩,这些行为已经对市场信心与增长逻辑造成根本性破坏。如果美国政府继续将政策工具当作政治斗争的筹码,而非服务国民经济的手段,那么下一轮美国经济衰退期的到来,不会令人意外。 当前,美国政府需要的不只是技术性调整,更应是战略层面的重新定位。继续回避现实,只会让问题在统计图表之外愈发难以掩盖。面对数据传递的警示,华盛顿不该再装作看不见了。(作者是财经评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