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wnYmoL9O作者:连平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连平:中国经济增长的韧劲在哪里?/e3pmub6h5/e3pr9baf6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一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中国经济巨轮无惧风雨、破浪前行。本报即日起刊登“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密码”系列评论文章,为读者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如何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增长动力提供参考。 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超出预期,上半年增速达5.3%。鉴于中国经济良好的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大幅调整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4.0%调升至4.8%,实属罕见。一方面,上调0.8个百分点的幅度较大,是近年来所没有过的。另一方面,预测值4.8%距离我国预期发展目标5.0%差距如此之小,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少见的,尤其是在经济增速处于中等水平的情况下。随后一系列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表明了较为乐观的前瞻判断。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其韧劲在哪里?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劲根植于由科技、市场、产业、需求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土壤之中。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和1.2万美元左右的人均GDP,形成了持续扩大的消费需求,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比重约35%,是美、日、德、法等国的总和,具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和首屈一指的出口能力;中高端人力资源十分丰沛,集聚了超过2.4亿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相当于美欧日之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稳居世界前列,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运行的效率达到全球前沿水平;中国的宏观政策具有较大的宽松和积极的拓展空间,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崛起是中国经济增长韧劲的重要动力来源。近年来,在国家战略规划和各类资源投入的推动下,我国科技创新发挥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培育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新兴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2025年该比重有望超过17%。2025年,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800亿美元,占全球30%。 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多模态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产自主研发的AI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智能医疗、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应用精度和广度稳步提升。随着算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将不断扩大,稳居世界第二。新能源汽车市场呈强劲增长态势,并加速出海。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创新药物研发不断突破。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左右。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迅速崛起,提升了市场活力和运行效率,推动了经济结构改善和升级,成为经济增长韧性保持和增强的最为重要的构成和支持要素。 在错综复杂、极具挑战的国际环境下,有效提振和释放内需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消费则是内需的核心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消费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5%,较2024年12月底的3.5%高出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升至52%,拉动GDP增速约2.75个百分点,贡献率和拉动率较2024年末分别上升7.5个百分点和0.7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压舱石”。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是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推手。截至6月底,累计下达财政资金1620亿元,带动重大消费品合计销售额约2.9万亿元,撬动居民消费杠杆系数约18倍。下半年财政支持的力度不会明显减弱,甚至可能追加,至少会带动2.5万亿元消费额。 今年以来,服务消费的潜力持续释放,上半年服务零售累计同比增长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相关政策继续支持和提振国内服务消费,包括旅游、电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娱、养老等方面。在住宅、汽车和生活消费品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发展将成为消费发展的重要领域,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将加快服务性消费增长步伐,消费群体结构性变化推动服务消费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政策将支持新型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加大开放力度将促进服务消费国际化。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投资是我国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十分重要且关键的角色。尽管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增长放缓,但国家在“两重”和“新基建”等领域仍有新的投资需求,包括铁路建设、兴修水利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受益于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资金的投放,未来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增长。2025年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提升至6%。在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的设备更新、节能降碳改造等绿色能源建设依然存在很大的投资需求。2025年央行安排8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预计可能推动全年设备购置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延续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长势头,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接近2/3。虽然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下,传统与出口相关的加工制造业投资可能会有所放缓,但综合测算,2025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可能达到7%。未来制造业投资仍拥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 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长期以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持续打压中国出口和产业链,但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却持续超预期,可见我国出口产业具有很大的韧劲。具体表现为: 一是我国具备全产业链和中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近年来中高端制造业对于稳出口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出口产品中,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越来越高,竞争优势持续扩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约90%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仅占出口比重的约10%。 二是贸易创新提振出口竞争力。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低碳化的发展态势明显。跨境电商、新型离岸贸易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层出不穷,不断深化。 三是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近年来,我国对东南亚、欧洲、拉美、西亚中东、中亚等地区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中国外贸总值已接近50%,较2014年的26%增长近100%。随着RCEP、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与越来越多高标准双边自贸协定的不断落地、深化和提级,中国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未来中国出口仍有不可忽视的增长潜力。 除了上述科技、产业、需求、市场和人才等因素之外,宏观政策也是促进、激发和释放增长潜力十分重要的因素。近年来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的态势,较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持续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资源加大力度支持投资、消费和出口,有效提振了内需和稳定了外需,增强了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去年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改为适度宽松,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和社会融资成本持续降低,推动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是经济增长潜力释放的“药引子”,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能够推动市场需求持续有效释放。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劲孕育于自身的内在复合优势之中。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产业体系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所形成的“四位一体”的内在复合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确定性,是统筹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是中国经济增长韧劲的底气。(作者是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175450143249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50143249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编者按: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十五五”规划谋划的关键一年。面对变乱交织的国际局势,中国经济巨轮无惧风雨、破浪前行。本报即日起刊登“中国经济破浪前行的密码”系列评论文章,为读者深入认识中国经济如何能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保持增长动力提供参考。 2025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速超出预期,上半年增速达5.3%。鉴于中国经济良好的表现,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近期大幅调整了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测,从4.0%调升至4.8%,实属罕见。一方面,上调0.8个百分点的幅度较大,是近年来所没有过的。另一方面,预测值4.8%距离我国预期发展目标5.0%差距如此之小,也是改革开放以来很少见的,尤其是在经济增速处于中等水平的情况下。随后一系列国际知名金融机构也纷纷调高了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的预测值,表明了较为乐观的前瞻判断。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能有如此良好的表现,其韧劲在哪里?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劲根植于由科技、市场、产业、需求和政策等一系列因素构成的土壤之中。中国拥有14亿多人口、4亿以上中等收入群体和1.2万美元左右的人均GDP,形成了持续扩大的消费需求,拥有全球最大的消费市场之一;中国的制造业总产值占全球比重约35%,是美、日、德、法等国的总和,具有全球最强大的制造业中高端产品生产能力和首屈一指的出口能力;中高端人力资源十分丰沛,集聚了超过2.4亿受过高等教育或具备专业技能的人才,每年理工科毕业生数量相当于美欧日之和;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稳居世界前列,持续不断地进行高新技术创新,推动经济运行的效率达到全球前沿水平;中国的宏观政策具有较大的宽松和积极的拓展空间,可以有效地刺激需求,推动经济增长。 新质生产力的迅速崛起是中国经济增长韧劲的重要动力来源。近年来,在国家战略规划和各类资源投入的推动下,我国科技创新发挥的引领作用不断增强,新质生产力培育势头强劲,主要表现在新兴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端装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迅速。2023年,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3%;2025年该比重有望超过17%。2025年,我国半导体市场规模预计将突破1800亿美元,占全球30%。 人工智能领域迅速崛起,多模态技术取得实质性进展,国产自主研发的AI芯片性能大幅提升。智能医疗、智能制造、人形机器人等领域应用精度和广度稳步提升。随着算力基础设施逐步完善,2025年我国算力规模将不断扩大,稳居世界第二。新能源汽车市场呈强劲增长态势,并加速出海。生物医药产业在创新研发、产业化和市场应用方面取得显著进展,创新药物研发不断突破。今年上半年中国生物医药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5%左右。新质生产力的加快发展带来了一系列新的经济增长领域迅速崛起,提升了市场活力和运行效率,推动了经济结构改善和升级,成为经济增长韧性保持和增强的最为重要的构成和支持要素。 在错综复杂、极具挑战的国际环境下,有效提振和释放内需就显得至关重要,而消费则是内需的核心构成部分。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相关政策推动消费增长。上半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同比增长5%,较2024年12月底的3.5%高出1.5个百分点。最终消费支出贡献率升至52%,拉动GDP增速约2.75个百分点,贡献率和拉动率较2024年末分别上升7.5个百分点和0.75个百分点,成为经济保持平稳增长的“压舱石”。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是推动消费增长的重要推手。截至6月底,累计下达财政资金1620亿元,带动重大消费品合计销售额约2.9万亿元,撬动居民消费杠杆系数约18倍。下半年财政支持的力度不会明显减弱,甚至可能追加,至少会带动2.5万亿元消费额。 今年以来,服务消费的潜力持续释放,上半年服务零售累计同比增长高出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增速。相关政策继续支持和提振国内服务消费,包括旅游、电信、医疗、保健、教育、文娱、养老等方面。在住宅、汽车和生活消费品需求增长放缓的情况下,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发展将成为消费发展的重要领域,具有很大的成长空间。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将加快服务性消费增长步伐,消费群体结构性变化推动服务消费多元化、数字化、智能化,相关政策将支持新型服务消费保持较快增长,加大开放力度将促进服务消费国际化。未来我国服务消费具有很大发展潜力。 投资是我国内需的重要构成部分,长期以来在经济发展中担当了十分重要且关键的角色。尽管交通基础设施、房地产等方面的投资需求增长放缓,但国家在“两重”和“新基建”等领域仍有新的投资需求,包括铁路建设、兴修水利和国家安全等重点领域基础设施投资。受益于特别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发行资金的投放,未来基建投资仍将保持平稳增长。2025年全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速有望提升至6%。在国际市场需求和国内消费需求的推动下,制造业投资尤其是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投资仍将保持较高增长。 以科技创新引领的设备更新、节能降碳改造等绿色能源建设依然存在很大的投资需求。2025年央行安排8000亿元科技创新和技术改造再贷款额度,预计可能推动全年设备购置及高技术制造业投资增速延续两位数或接近两位数增长势头,对全部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贡献率接近2/3。虽然在美国贸易保护主义冲击下,传统与出口相关的加工制造业投资可能会有所放缓,但综合测算,2025年制造业投资增速仍可能达到7%。未来制造业投资仍拥有保持较快增长的潜力。 出口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三驾马车”之一,长期以来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近年来美国推行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持续打压中国出口和产业链,但今年以来我国出口增长却持续超预期,可见我国出口产业具有很大的韧劲。具体表现为: 一是我国具备全产业链和中高端制造业竞争优势。近年来中高端制造业对于稳出口起到了很好的支撑作用。在出口产品中,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附加值高的产品比重越来越高,竞争优势持续扩大。据统计,目前我国出口产品约90%为具有较高附加值的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品,附加值较低的劳动密集型产品仅占出口比重的约10%。 二是贸易创新提振出口竞争力。我国正在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制造业高端化、数字化、低碳化的发展态势明显。跨境电商、新型离岸贸易等新技术、新业态、新产品、新场景层出不穷,不断深化。 三是出口市场日趋多元化。近年来,我国对东南亚、欧洲、拉美、西亚中东、中亚等地区出口增速明显加快。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中国外贸总值已接近50%,较2014年的26%增长近100%。随着RCEP、中国-东盟自贸协定与越来越多高标准双边自贸协定的不断落地、深化和提级,中国对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出口规模仍有进一步拓展的空间。未来中国出口仍有不可忽视的增长潜力。 除了上述科技、产业、需求、市场和人才等因素之外,宏观政策也是促进、激发和释放增长潜力十分重要的因素。近年来财政政策保持积极的态势,较大规模地发行国债和地方政府专项债,持续以较大规模的财政资源加大力度支持投资、消费和出口,有效提振了内需和稳定了外需,增强了生产和投资的积极性。去年货币政策基调由稳健改为适度宽松,通过降准降息保持流动性充裕和社会融资成本持续降低,推动企业和居民融资成本下行,支持实体经济平稳运行。宏观政策是经济增长潜力释放的“药引子”,实施更加积极的宏观政策能够推动市场需求持续有效释放。 中国经济增长的韧劲孕育于自身的内在复合优势之中。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完善产业体系优势、丰富的人才资源优势所形成的“四位一体”的内在复合优势,是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确定性,是统筹做好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坚实基础和有效保障,是中国经济增长韧劲的底气。(作者是广开首席产业研究院院长兼首席经济学家、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