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wvDqEc5D作者:陈积敏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陈积敏:深入理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在逻辑/e3pmub6h5/e3pr9baf6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向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激励各国青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2015年9月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阐述。结合这十年来的发展,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把握住内在逻辑,其中包括生产力逻辑、认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从生产力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应然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是世界历史进程深度演化的一种反映。相互依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突出特征:鉴于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严峻紧迫,非一国可以独立承担,需要携手共同应对,从而形成了责任共同体;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流交往中对诸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形成了共同认知,逐渐形成了价值共同体。利益、责任、价值三大共同体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清晰完整的愿景,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五个世界”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最优解,是人类社会发展“应然”状态的一种体现。 从认识论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确认识变化世界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尽管其思想元素曾分布在不同文明之中,但在生产力发展有限,彼此相互割裂、互不相知的时代,当然不可能从人类整体命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人们的观念不仅受制于时代,也将对未来时代的形态构成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发展。如果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潮流,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可能就会遭遇阻力。在一个相互依赖、互联互通的世界,人类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休戚相关,那种“以邻为壑”、单打独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不仅不能解决自身问题,更无法解决共同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呼唤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认识一个互联互通、命运与共的新世界提供了理念指引。 从实践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切可及的世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五个世界”的构建为目标指向,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具体而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五大领域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与实际可操作性,这充分展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愿景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切可及的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认识世界的新理念,又是改造世界的新实践,建构了现实可及的未来世界新愿景。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践行者。实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中国国内实践的国际化反映。2018年4月习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表示,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当前,中国通过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柱,为促进全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大道不孤”,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之时,各方正义力量逐渐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合力,引领世界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概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它既是正确认识变化世界的新理念,亦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作者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1754501640085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52046220012[]{"email":"zhaojiandong@huanqiu.com","name":"赵建东"}
国家主席习近平日前向在北京举行的世界青年和平大会致信,激励各国青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智慧和力量。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追求的崇高目标。 2015年9月在出席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时,习近平主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第一次作了全面系统阐述。结合这十年来的发展,深刻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把握住内在逻辑,其中包括生产力逻辑、认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 从生产力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发展的应然结果。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生产力发展到相当程度的产物,是世界历史进程深度演化的一种反映。相互依赖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最突出特征:鉴于各国利益相互交融,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全球性挑战严峻紧迫,非一国可以独立承担,需要携手共同应对,从而形成了责任共同体;国家之间、民族之间以及人与人之间在相互交流交往中对诸如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等价值形成了共同认知,逐渐形成了价值共同体。利益、责任、价值三大共同体互相影响共同作用,最终形成了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清晰完整的愿景,即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可以说,“五个世界”即是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相互适应的最优解,是人类社会发展“应然”状态的一种体现。 从认识论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正确认识变化世界的新理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历史概念,并不是从来就有的,尽管其思想元素曾分布在不同文明之中,但在生产力发展有限,彼此相互割裂、互不相知的时代,当然不可能从人类整体命运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人们的观念不仅受制于时代,也将对未来时代的形态构成影响。随着生产力发展,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也需要不断发展。如果观念更新跟不上时代潮流,那么人类社会发展可能就会遭遇阻力。在一个相互依赖、互联互通的世界,人类命运前所未有地紧密相连、休戚相关,那种“以邻为壑”、单打独斗、零和博弈等旧思维不仅不能解决自身问题,更无法解决共同问题。习近平主席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新时代呼唤新理念。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们认识一个互联互通、命运与共的新世界提供了理念指引。 从实践逻辑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切可及的世界愿景。人类命运共同体以“五个世界”的构建为目标指向,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即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实现提供了清晰的路线图。具体而言,政治上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走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的国与国交往的新路;安全上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树立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安全观,统筹应对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经济上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文化上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生态上要坚持环境友好,推动绿色发展,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五大领域的建设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向性与实际可操作性,这充分展现出人类命运共同体世界愿景并不是空中楼阁,而是真切可及的目标。 人类命运共同体既是认识世界的新理念,又是改造世界的新实践,建构了现实可及的未来世界新愿景。中国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倡导者,更是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目标的践行者。实际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正是中国国内实践的国际化反映。2018年4月习主席在会见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时表示,中国正在统筹推进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这五方面也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要内容。 当前,中国通过以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作为战略引领,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理念转化为行动、从愿景转变为现实,为维护世界和平稳定提供了重要支柱,为促进全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大道不孤”,在世界又一次站在历史十字路口之时,各方正义力量逐渐汇聚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磅礴合力,引领世界走向光明美好的未来。 概言之,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生产力发展规律,它既是正确认识变化世界的新理念,亦具有强大的实践伟力。(作者是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