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x0KMqloR作者:张茉楠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茉楠:美资企业的共识是继续锚定中国/e3pmub6h5/e3pr9baf6近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发布了《中国商业环境调查(2025)》。这份基于130家在华美资企业反馈的权威调查,集中反映了在华美企对中美关系、关税壁垒、产业政策等问题的关注与焦虑,但同时也鲜明地传递出一个共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锚定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依然是多数美资企业的理性选择。 “关税战”没有赢家,美企也是受害者。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880亿美元,相当于瑞典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这样规模的两个经济体而言,大规模关税战对双边经贸的冲击是巨大的。USCBC报告显示,当前“关税议题”已跃升为美企在华面临的第二大挑战。近七成受访美企表示,过去一年间,美国出台的高额关税、更严格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以及限制对华投资新规等对其业务造成重大影响。高关税直接推高了在华采购成本,许多美资企业不得不绕道第三国进口关键中间品,增加了物流成本与时间成本,实质上削弱了它们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场贸易战的真正代价,最终还是由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承担。 市场逻辑正在超越政治叙事。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波动,美资企业的战略正在从“退出风险”转向“管理风险、保持存在、谋求突破”。USCBC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82%的在华美企实现盈利,超过八成的企业认为“参与中国市场对其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这说明,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上升,美企在华盈利能力依然稳健。真正选择“撤离中国”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的选择依然是“调整战略、优化布局”以适应变化,而非放弃市场。这恰恰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当下,中美经贸关系的“共生性”早已超越政治博弈逻辑。 当前,中国市场的价值,正在从“成本洼地”转向“价值高地”。对多数美资企业而言,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更是创新制造、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支柱。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正在从“数量型”向“品质型”跃升。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消费品等多个领域,中国已成为美资企业全球第二大营收来源市场。苹果、特斯拉、强生等美国巨头均将中国视为全球战略性市场,而非边缘地带。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超级工厂2024年交付91.6万辆汽车,占其全球交付量一半。美资企业不仅能为中国市场服务,更将中国的制造能力、工程能力、人才资源与全球市场连接起来,构建了“互利共生型”的全球价值链。 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将为美企带来长期红利。USCBC的报告提到,“中国产业政策导致美企市场份额下滑”,体现出对中国国内政策的“忧虑”,然而这种看法不免有些片面。客观而言,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更多是依靠自身的创新投入和市场适应力,符合世界经济的运行逻辑。产业政策竞争早已是全球普遍现象,美欧自身在本土制造、绿色补贴、半导体扶持等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中国并未实行对外资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恰恰相反,在制度型开放、知识产权保护、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推动的是更高质量、更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美资企业并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的参与者、受益者。随着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重塑,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价值创造中心”,而这也将为美企提供从“出口导向型生产”向“本地研发+本地服务”转型的巨大空间。USCBC报告就表明,绝大多数美企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已从“出口制造”转向“服务本地市场”,反映出这些企业对中国长期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同。 面对“脱钩断链”,美资企业用行动投出对华信任票。在美国“脱钩断链”“泛安全化”的舆论潮中,USCBC代表的企业声音更为理性。报告明确指出,美企对“关税削减”“规则确定性”的强烈诉求,表明企业并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泛政治化”,而是希望中美合作回归正轨。历史经验也表明,每当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经贸往往是率先回暖的领域。企业作为市场中最早感知风险,也最渴望确定性的参与者,天然是推动中美关系稳定的“压舱石”。正如USCBC在报告中所呼吁的那样:“实现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关税削减,是当前美企最迫切的诉求。” 合作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信任也不是自发生成,而是长期构建的。企业在中美关系中始终扮演着沟通者、连接者、受益者的多重角色。今天,在华美资企业依然选择留在中国、投资中国,选择与中国一道共建未来,本身就是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投票,也是对合作逻辑的有力回应。(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1754501778302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501778302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USCBC)发布了《中国商业环境调查(2025)》。这份基于130家在华美资企业反馈的权威调查,集中反映了在华美企对中美关系、关税壁垒、产业政策等问题的关注与焦虑,但同时也鲜明地传递出一个共识:继续深耕中国市场,锚定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依然是多数美资企业的理性选择。 “关税战”没有赢家,美企也是受害者。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2024年,中美货物贸易总额超过6880亿美元,相当于瑞典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对这样规模的两个经济体而言,大规模关税战对双边经贸的冲击是巨大的。USCBC报告显示,当前“关税议题”已跃升为美企在华面临的第二大挑战。近七成受访美企表示,过去一年间,美国出台的高额关税、更严格的半导体出口管制政策,以及限制对华投资新规等对其业务造成重大影响。高关税直接推高了在华采购成本,许多美资企业不得不绕道第三国进口关键中间品,增加了物流成本与时间成本,实质上削弱了它们自身在全球市场的竞争力。这场贸易战的真正代价,最终还是由企业与消费者共同承担。 市场逻辑正在超越政治叙事。面对全球政治经济格局的剧烈波动,美资企业的战略正在从“退出风险”转向“管理风险、保持存在、谋求突破”。USCBC的数据显示,2024年,有82%的在华美企实现盈利,超过八成的企业认为“参与中国市场对其保持全球竞争力至关重要”。这说明,尽管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地缘政治环境带来的不确定性上升,美企在华盈利能力依然稳健。真正选择“撤离中国”的企业寥寥无几,多数企业的选择依然是“调整战略、优化布局”以适应变化,而非放弃市场。这恰恰反映出一个基本事实:在全球产业链高度融合的当下,中美经贸关系的“共生性”早已超越政治博弈逻辑。 当前,中国市场的价值,正在从“成本洼地”转向“价值高地”。对多数美资企业而言,中国不仅是全球最大的新兴市场之一,更是创新制造、供应链韧性的重要支柱。中国拥有全球最大、增长最快的中等收入群体,消费市场正在从“数量型”向“品质型”跃升。在高端制造、医疗健康、金融服务、消费品等多个领域,中国已成为美资企业全球第二大营收来源市场。苹果、特斯拉、强生等美国巨头均将中国视为全球战略性市场,而非边缘地带。以特斯拉为例,其上海超级工厂2024年交付91.6万辆汽车,占其全球交付量一半。美资企业不仅能为中国市场服务,更将中国的制造能力、工程能力、人才资源与全球市场连接起来,构建了“互利共生型”的全球价值链。 中国高质量发展转型将为美企带来长期红利。USCBC的报告提到,“中国产业政策导致美企市场份额下滑”,体现出对中国国内政策的“忧虑”,然而这种看法不免有些片面。客观而言,近年来中国本土企业的崛起,更多是依靠自身的创新投入和市场适应力,符合世界经济的运行逻辑。产业政策竞争早已是全球普遍现象,美欧自身在本土制造、绿色补贴、半导体扶持等方面的投入也不断加大。中国并未实行对外资企业的歧视性政策,恰恰相反,在制度型开放、知识产权保护、自贸试验区建设等方面不断深化,推动的是更高质量、更公平透明的市场环境。 目前,中国经济正处于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阶段。中国产业结构持续优化,消费能力稳步提升,技术创新和绿色转型加速推进。在这一过程中,美资企业并不是旁观者,而是直接的参与者、受益者。随着全球供应链、价值链重塑,中国正从“世界工厂”走向“全球价值创造中心”,而这也将为美企提供从“出口导向型生产”向“本地研发+本地服务”转型的巨大空间。USCBC报告就表明,绝大多数美企在华投资的主要目的,已从“出口制造”转向“服务本地市场”,反映出这些企业对中国长期发展潜力的高度认同。 面对“脱钩断链”,美资企业用行动投出对华信任票。在美国“脱钩断链”“泛安全化”的舆论潮中,USCBC代表的企业声音更为理性。报告明确指出,美企对“关税削减”“规则确定性”的强烈诉求,表明企业并不希望看到中美关系“泛政治化”,而是希望中美合作回归正轨。历史经验也表明,每当中美关系出现缓和,经贸往往是率先回暖的领域。企业作为市场中最早感知风险,也最渴望确定性的参与者,天然是推动中美关系稳定的“压舱石”。正如USCBC在报告中所呼吁的那样:“实现有意义的、可持续的关税削减,是当前美企最迫切的诉求。” 合作从来不是口号,而是行动。信任也不是自发生成,而是长期构建的。企业在中美关系中始终扮演着沟通者、连接者、受益者的多重角色。今天,在华美资企业依然选择留在中国、投资中国,选择与中国一道共建未来,本身就是对中国市场的信心投票,也是对合作逻辑的有力回应。(作者是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美欧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