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nx4BZQzuF作者:谢军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谢军:打造中企出海风险“可控”链条/e3pmub6h5/e3pr9baf6中国驻马里大使馆近期紧急提醒,马里首都巴马科以外地区针对外国企业及人员的绑架、袭击等恶性事件频发,安全风险陡升,要求在马采金企业立即停工停产,全员尽速撤至安全区。这一警示不仅是对当地局势的应急响应,更凸显出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中企出海安全防护的紧迫性。在百年变局与地缘动荡交织的背景下,守护海外人员生命与资产安全,需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主动防御体系,打造中企出海防风险链条。 当前,中企海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近1.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2万亿元,增长11.7%。同时,2024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0.9万人,较上年增长17.9%,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9.4万人,集中在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 另一边,出海中企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日益多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本土化合规成本上升、文化习俗差异等问题交织,绑架、袭击等恶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受冲击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安全,成为中企出海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风险预警是安全防护链条的“神经末梢”。我驻马里使馆的警示就展现了高效的风险应对能力:从“立即停工撤离”的刚性指令,到“避免郊区独行、夜间出行”的具体指引,再到“人身安全优先”的应对原则。精准及时传递这些关键信息的背后,是外交与安全机构对海外风险情报的持续追踪、科学研判与高效传达。但是,预警的关键在穿透“最后一公里”。出海中企也应主动构建动态、多维的信息感知网络,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积极对接使领馆安全通报机制,抱团共享信息,深耕当地可靠信源。只有让预警信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枢与一线员工间实时循环,迅速制定应对方案,才能将“风险可知”转化为“风险可控”。 其次,物理防护与应急处突能力是保障安全的“铁栅栏”。从实践来看,偏远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往往是风险高发区,传统人防与基础物防多数情况下难以满足需求。企业应依据威胁评估动态升级安防标准,包括部署智能监控、无人机巡防、电子围栏等日常技防手段,必要时还要加固防弹掩体,预设多路径撤离通道,储备应急物资。应急处突能力更需日常锤炼,如某中资企业在南美某国遭遇社区暴力时,就凭借此前反复演练的封控与撤离流程,实现了全员安全转移。企业需确保每位海外员工熟悉危机信号、撤离路线及自救技能,并通过实战演练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在危机真正降临时应对得当。 再次,人员安全管理是防护体系的核心。目前不少企业的行前培训流于形式,员工个人也缺乏危机感。对此,企业应落实安全管理全周期覆盖,拟定并培训目的地社会文化与惯例、潜在冲突点及极端情境的应对策略。在高风险区域,更要严格执行外出审批、动态轨迹追踪等制度,设立安全专员。同时,应关注员工心理韧性,让心理评估与疏导成为常态,避免因焦虑影响安全决策。此次我驻马里使馆要求“停工撤离并报备”,就是人员集中管控的指令升级,因为任何侥幸拖延都是对生命与责任的漠视。 最后,出海企业更深层、更持久的安全保障,在于深度融入当地,筑牢“民心防线”与“合规基石”。在海外,企业安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植于社区关系、法律遵从与文化认同。在“小圈子”型的社会结构下,传统的“封闭式”经营容易引发误解与敌意,增加安全隐患。有的企业进入新市场后,凭借主动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联系,优先雇用本地员工、采购本地服务,严格遵守环保与劳工标准,投身社区公益项目等举措,有效赢得了当地支持。这种善意的积累,在危急时刻可能转化为预警信息或庇护支持。同时,要规避恶意诉讼与政治风险,企业更要严守当地安全、环保、税务等法规。只有被视为共同发展的“伙伴”,企业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性保护。 所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企业出海也是这个道理。安全投入不是出海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对员工安全负责的“必答题”,更是维护国家形象与利益的“责任状”。出海中企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和责任的弦,以系统性安全能力作为出海前提,才能真正实现“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唯有如此,中企的全球化之路才能穿越风浪,抵达更广阔的蓝海。安全,始终是“走出去”的底线,更是行稳致远的生命线。(作者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师)175450188289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501882890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中国驻马里大使馆近期紧急提醒,马里首都巴马科以外地区针对外国企业及人员的绑架、袭击等恶性事件频发,安全风险陡升,要求在马采金企业立即停工停产,全员尽速撤至安全区。这一警示不仅是对当地局势的应急响应,更凸显出当前复杂国际环境下,中企出海安全防护的紧迫性。在百年变局与地缘动荡交织的背景下,守护海外人员生命与资产安全,需构建全方位、深层次的主动防御体系,打造中企出海防风险链条。 当前,中企海外投资规模持续扩大。2024年,我国全行业对外直接投资近1.16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1.3%;其中非金融类直接投资达1.02万亿元,增长11.7%。同时,2024年派出各类劳务人员40.9万人,较上年增长17.9%,在外各类劳务人员59.4万人,集中在建筑、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等行业。 另一边,出海中企面临的风险挑战也日益多元。地缘政治冲突加剧、本土化合规成本上升、文化习俗差异等问题交织,绑架、袭击等恶性犯罪也时有发生,企业海外合法权益受冲击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此背景下,如何保障安全,成为中企出海前必须思考的问题。 首先,风险预警是安全防护链条的“神经末梢”。我驻马里使馆的警示就展现了高效的风险应对能力:从“立即停工撤离”的刚性指令,到“避免郊区独行、夜间出行”的具体指引,再到“人身安全优先”的应对原则。精准及时传递这些关键信息的背后,是外交与安全机构对海外风险情报的持续追踪、科学研判与高效传达。但是,预警的关键在穿透“最后一公里”。出海中企也应主动构建动态、多维的信息感知网络,识别、评估和应对各类风险,积极对接使领馆安全通报机制,抱团共享信息,深耕当地可靠信源。只有让预警信息在企业安全管理中枢与一线员工间实时循环,迅速制定应对方案,才能将“风险可知”转化为“风险可控”。 其次,物理防护与应急处突能力是保障安全的“铁栅栏”。从实践来看,偏远地区的资源开发项目往往是风险高发区,传统人防与基础物防多数情况下难以满足需求。企业应依据威胁评估动态升级安防标准,包括部署智能监控、无人机巡防、电子围栏等日常技防手段,必要时还要加固防弹掩体,预设多路径撤离通道,储备应急物资。应急处突能力更需日常锤炼,如某中资企业在南美某国遭遇社区暴力时,就凭借此前反复演练的封控与撤离流程,实现了全员安全转移。企业需确保每位海外员工熟悉危机信号、撤离路线及自救技能,并通过实战演练形成“肌肉记忆”,才能在危机真正降临时应对得当。 再次,人员安全管理是防护体系的核心。目前不少企业的行前培训流于形式,员工个人也缺乏危机感。对此,企业应落实安全管理全周期覆盖,拟定并培训目的地社会文化与惯例、潜在冲突点及极端情境的应对策略。在高风险区域,更要严格执行外出审批、动态轨迹追踪等制度,设立安全专员。同时,应关注员工心理韧性,让心理评估与疏导成为常态,避免因焦虑影响安全决策。此次我驻马里使馆要求“停工撤离并报备”,就是人员集中管控的指令升级,因为任何侥幸拖延都是对生命与责任的漠视。 最后,出海企业更深层、更持久的安全保障,在于深度融入当地,筑牢“民心防线”与“合规基石”。在海外,企业安全并非孤立存在,而是根植于社区关系、法律遵从与文化认同。在“小圈子”型的社会结构下,传统的“封闭式”经营容易引发误解与敌意,增加安全隐患。有的企业进入新市场后,凭借主动与当地政府、社区建立联系,优先雇用本地员工、采购本地服务,严格遵守环保与劳工标准,投身社区公益项目等举措,有效赢得了当地支持。这种善意的积累,在危急时刻可能转化为预警信息或庇护支持。同时,要规避恶意诉讼与政治风险,企业更要严守当地安全、环保、税务等法规。只有被视为共同发展的“伙伴”,企业才能获得更广泛的社会性保护。 所谓“备豫不虞,为国常道”,企业出海也是这个道理。安全投入不是出海企业的成本负担,而是对员工安全负责的“必答题”,更是维护国家形象与利益的“责任状”。出海中企必须绷紧一根安全和责任的弦,以系统性安全能力作为出海前提,才能真正实现“以安全保发展,以发展促安全”。唯有如此,中企的全球化之路才能穿越风浪,抵达更广阔的蓝海。安全,始终是“走出去”的底线,更是行稳致远的生命线。(作者是浙江警官职业学院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