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opZyK1Zh1作者:肖茜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肖茜:两份文件凸显中美AI发展理念差异/e3pmub6h5/e3pr9baf6近日,中美两国接连发布人工智能(AI)政策文件。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13条具体举措勾勒出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的系统设计和前瞻思考。美国白宫7月发布名为《赢得AI竞赛:美国AI行动计划》的政策文件,从联邦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出口三个核心层面,力求重塑并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关于AI的全球讨论中,中美AI技术发展与政策常被拿来比较。美国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及:中国主要的领先模型都是开源的,而美国的领先模型都是闭源的,不开放权重。美国《外交》杂志日前发表学者文章评估中国的AI战略,认为中国通过开源模型扩展自身软实力,建议美国调整政策,推动开源模型发展。本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中美分别向亚洲国家阐述各自AI战略。美国希望推广其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芯片和软件,而中国则致力于推广人工智能产品和开源模型。可见,中美都希望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国际支持,但两国AI政策的重心并不一致。 宏观来看,美国的AI战略重在竞争,即确保自身的“绝对领先”。白宫发布的政策文件中明确将中国标记为这场“世纪竞赛”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限制中国发展,包括在国际舞台上构建技术联盟,防止技术外流等。虽然在其政策文件中也包含具有迷惑性的“开放政策”,但实际上仍以技术保护和封锁围堵为主。具体举措包括“在联合国、OECD、G7等国际组织中反对中国主导AI治理标准”“阻击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利用地理定位技术追踪芯片流向”“鼓励盟友对中国实施相同出口限制”等,同时“下注”通用人工智能等尖端创新。 中国发布的行动计划则鲜明体现出共赢、公平、普惠导向。中方倡导AI发展和治理的全球合作,塑造有别于技术霸权主义的治理范式。在计划确立的“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六项基本原则中,“发展导向”居于中心地位,提出“助力全球南方真正接触和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发展”,体现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发展权的倡导与坚持,推动AI全球治理从美英主导的“技术中心论”转向“发展中心论”。 大模型发展路径的一个核心分歧是开源与闭源之争。这不仅是技术策略问题,也反映出中美在人工智能发展理念上的差异。美国倾向于闭源垄断,由私营企业主导,其主流大模型多采取封闭路线。例如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的核心技术和训练数据不对外开放,这种策略有利于保持技术领先和控制模型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研究透明度和社区创新。相比之下,中国的华为、百度、阿里、智源等企业都选择多元化的开源路线。8月5日,华为宣布昇腾硬件使能CANN全面开源开放。 当前,中国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开放合作”的产业体系,一方面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集中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深化开放共享的科技合作,拓展技术发展的国际空间。在全球治理上,中国一直倡导在联合国框架内对人工智能进行治理。此次的行动计划提出依托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推进标准制定,避免另起炉灶的制度竞争,体现出中国在现有国际制度框架内推进治理的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同时,中国的AI政策重点围绕AI技术在社会层面的普及与应用,以场景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应用反哺技术”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美国通过构建“小院高墙”的“友岸外包”体系,拉盟友组建排除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网络,以赢得与中国的技术竞争。具体举措包括推出“芯片四方联盟”,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等。其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延续了“小院高墙”政策,一方面强化协作,向核心盟友开放AI硬件、模型和软件,通过技术共享来进行战略绑定;另一方面在技术管制层面进行升级,包括运用芯片位置验证技术进行出口管制等。这些举措与开源社区的全球化、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精神存在根本性冲突,亦不利于AI开源生态系统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试图在国际层面加强联合,倡导所谓“反映美国价值观、抵制专制影响”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方法。 AI全球治理需要以人类福祉为中心,真正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需求的AI战略必然是普惠公平、开放包容的。AI的发展目标,绝非追求脱离人类掌控的超级能力,而应始终聚焦于应对挑战、促进发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唯有各国携手努力,共同防范风险,才能使人工智能真正普惠大众、造福人类。(作者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1754593422504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607452596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日,中美两国接连发布人工智能(AI)政策文件。2025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中国发布《人工智能全球治理行动计划》,以13条具体举措勾勒出中国在全球人工智能治理上的系统设计和前瞻思考。美国白宫7月发布名为《赢得AI竞赛:美国AI行动计划》的政策文件,从联邦采购、基础设施建设和技术出口三个核心层面,力求重塑并强化美国在全球人工智能领域的领先地位。 关于AI的全球讨论中,中美AI技术发展与政策常被拿来比较。美国谷歌前CEO埃里克·施密特在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提及:中国主要的领先模型都是开源的,而美国的领先模型都是闭源的,不开放权重。美国《外交》杂志日前发表学者文章评估中国的AI战略,认为中国通过开源模型扩展自身软实力,建议美国调整政策,推动开源模型发展。本周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会议上,中美分别向亚洲国家阐述各自AI战略。美国希望推广其人工智能技术,尤其是芯片和软件,而中国则致力于推广人工智能产品和开源模型。可见,中美都希望赢得更多的市场和国际支持,但两国AI政策的重心并不一致。 宏观来看,美国的AI战略重在竞争,即确保自身的“绝对领先”。白宫发布的政策文件中明确将中国标记为这场“世纪竞赛”的“首要战略竞争对手”,并通过一系列政策来限制中国发展,包括在国际舞台上构建技术联盟,防止技术外流等。虽然在其政策文件中也包含具有迷惑性的“开放政策”,但实际上仍以技术保护和封锁围堵为主。具体举措包括“在联合国、OECD、G7等国际组织中反对中国主导AI治理标准”“阻击中国在国际治理中的话语权,利用地理定位技术追踪芯片流向”“鼓励盟友对中国实施相同出口限制”等,同时“下注”通用人工智能等尖端创新。 中国发布的行动计划则鲜明体现出共赢、公平、普惠导向。中方倡导AI发展和治理的全球合作,塑造有别于技术霸权主义的治理范式。在计划确立的“向善为民、尊重主权、发展导向、安全可控、公平普惠、开放合作”的六项基本原则中,“发展导向”居于中心地位,提出“助力全球南方真正接触和应用人工智能,推动人工智能包容普惠发展”,体现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对发展权的倡导与坚持,推动AI全球治理从美英主导的“技术中心论”转向“发展中心论”。 大模型发展路径的一个核心分歧是开源与闭源之争。这不仅是技术策略问题,也反映出中美在人工智能发展理念上的差异。美国倾向于闭源垄断,由私营企业主导,其主流大模型多采取封闭路线。例如OpenAI的GPT-4、Anthropic的Claude的核心技术和训练数据不对外开放,这种策略有利于保持技术领先和控制模型风险,但同时也限制了研究透明度和社区创新。相比之下,中国的华为、百度、阿里、智源等企业都选择多元化的开源路线。8月5日,华为宣布昇腾硬件使能CANN全面开源开放。 当前,中国正加速构建“自主可控、开放合作”的产业体系,一方面通过新型举国体制集中资源进行技术攻关;另一方面深化开放共享的科技合作,拓展技术发展的国际空间。在全球治理上,中国一直倡导在联合国框架内对人工智能进行治理。此次的行动计划提出依托国际电信联盟、国际标准化组织、国际电工委员会等国际标准组织推进标准制定,避免另起炉灶的制度竞争,体现出中国在现有国际制度框架内推进治理的开放、包容的积极态度。同时,中国的AI政策重点围绕AI技术在社会层面的普及与应用,以场景和市场优势走出一条“应用反哺技术”的发展路径。 近年来,美国通过构建“小院高墙”的“友岸外包”体系,拉盟友组建排除中国的技术和供应链网络,以赢得与中国的技术竞争。具体举措包括推出“芯片四方联盟”,限制光刻机对华出口等。其此次发布的行动计划延续了“小院高墙”政策,一方面强化协作,向核心盟友开放AI硬件、模型和软件,通过技术共享来进行战略绑定;另一方面在技术管制层面进行升级,包括运用芯片位置验证技术进行出口管制等。这些举措与开源社区的全球化、去中心化和多元化精神存在根本性冲突,亦不利于AI开源生态系统的构建。值得注意的是,美国还试图在国际层面加强联合,倡导所谓“反映美国价值观、抵制专制影响”的国际人工智能治理方法。 AI全球治理需要以人类福祉为中心,真正顺应世界发展潮流和需求的AI战略必然是普惠公平、开放包容的。AI的发展目标,绝非追求脱离人类掌控的超级能力,而应始终聚焦于应对挑战、促进发展。人工智能全球治理攸关全人类命运,唯有各国携手努力,共同防范风险,才能使人工智能真正普惠大众、造福人类。(作者是清华大学人工智能国际治理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