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opfnCZnh5作者:何韵opinion.huanqiu.comarticle何韵:“整装”成中企出海非洲新实践/e3pmub6h5/e3pr9baf6近年来,“整装出海”在中国企业拓展非洲市场的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全球布局模式的升级,更反映出中国企业主动适应非洲发展新阶段、重塑合作格局的现实需求。 在全球市场增长动能普遍放缓的背景下,非洲展现出罕见的上升势头。根据非洲开发银行预测,2024年和2025年非洲大陆GDP增速将分别达到3.8%和4.2%,显著高于全球同期的平均增速。2024年全球增长最快的20个经济体中,有近一半来自非洲。此外,非洲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约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预计到2050年总人口将达25亿,约占全球的1/4。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年轻的人口结构,为非洲提供了长期的劳动力红利与消费潜力,尤其有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非洲国家的发展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不再满足于“拿来主义”式的合作模式,而是强调本地化制造、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力求在引资的同时实现本国工业化、就业增长和价值链嵌入的目标。继续依赖单一的产品出口或工程承包,已难以满足非洲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 “整装出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重心不再是单一项目建设或者产品出口,而是以抱团出海、完整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与本地化运营体系为关键支撑,将企业在非洲的运营从销售终端向制造端、服务端延伸,以更好契合非洲国家推动本地工业化和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 以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为例,该工业园由华坚集团投建,作为首批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展现出“整装出海”的集成优势。园区内集聚纺织、制鞋、建材、化工等多元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并配套道路、电力、海关等一站式服务,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如今,东方工业园已助力埃塞成为非洲最重要的鞋类和纺织品出口国。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23年7月,像东方工业园这样的大规模在非中资工业园区数量已达25个,形成了矿产资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多个产业集群,在促进非洲工业化、增加就业、提升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整装出海”不仅是企业层面的集群作战,更体现为对非洲本地发展的深度嵌入。在尼日利亚的莱基自由贸易区,多个中国企业集体进驻、共建园区,不仅形成规模经济,也通过设立技术学院、引入双语管理体系、设定利益共享机制,增强了本地合作方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这种从“在非洲建厂”到“为非洲建生态”的理念转变,是中非合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同时,“整装出海”也促成中企与非洲国家政府合作模式的深化和制度创新。在不少项目落地初期,中企便与当地政府签署了联合投资、税收分成、监管共治等合作协议,探索公共—私营部门伙伴关系模式。这类制度安排不仅有助于中企分担汇率波动、政治风险等外部压力,也为中企提供了稳健合规的软着陆机制,成为企业全球化能力建设的试验田。 “整装出海”还为中部省份拓展非洲市场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以湖南为例,作为内陆省份,其在传统对非贸易中长期面临通道劣势与物流瓶颈。“整装出海”模式为湖南企业走向非洲提供了一条更可持续的出海路径。2023年,湖南对非贸易额创下556.6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3%,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既得益于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国家级平台的持续赋能,也反映出湖南企业在“整装出海”实践中的主动作为与集群优势。在工程机械、农业等重点行业,湖南企业通过“抱团出海”已经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在非洲已经设立配件仓储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动本地化生产与装配;隆平高科以全产业链农业合作模式深耕非洲市场,有效提升了当地水稻产量与粮食安全水平。这一系列实践表明,“整装出海”不仅破解了我国中部地区“走出去”的地理困局,也让地方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找到新赛道、新优势。 更重要的是,“整装出海”还承载着中国对外合作形象和舆论影响的双重期待。在“去风险化”和“脱钩”叙事盛行的国际语境下,西方舆论对中非合作常抱有刻板、偏见甚至敌意。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中企在非洲越是能展现可持续合作、本地赋能的一面,就越能掌握对中非合作叙事的主动权。 可以预见,“整装出海”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非合作的关键词,它不仅将带来更多的互利共赢,也将在非洲这片充满发展潜力的土地上,种下中非共同发展与人文互信的种子,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是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175459358021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607421997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近年来,“整装出海”在中国企业拓展非洲市场的实践中日益受到关注。它不仅体现了中国企业全球布局模式的升级,更反映出中国企业主动适应非洲发展新阶段、重塑合作格局的现实需求。 在全球市场增长动能普遍放缓的背景下,非洲展现出罕见的上升势头。根据非洲开发银行预测,2024年和2025年非洲大陆GDP增速将分别达到3.8%和4.2%,显著高于全球同期的平均增速。2024年全球增长最快的20个经济体中,有近一半来自非洲。此外,非洲拥有全球最年轻的人口结构,约60%的人口年龄在25岁以下,预计到2050年总人口将达25亿,约占全球的1/4。蓬勃发展的经济以及年轻的人口结构,为非洲提供了长期的劳动力红利与消费潜力,尤其有助于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发展。 非洲国家的发展观念也正在发生深刻变化。越来越多的非洲国家不再满足于“拿来主义”式的合作模式,而是强调本地化制造、技术转移与能力建设,力求在引资的同时实现本国工业化、就业增长和价值链嵌入的目标。继续依赖单一的产品出口或工程承包,已难以满足非洲国家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现实需求。 “整装出海”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其重心不再是单一项目建设或者产品出口,而是以抱团出海、完整产业链、综合解决方案与本地化运营体系为关键支撑,将企业在非洲的运营从销售终端向制造端、服务端延伸,以更好契合非洲国家推动本地工业化和能力建设的现实需求。 以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为例,该工业园由华坚集团投建,作为首批中国境外经贸合作区之一,展现出“整装出海”的集成优势。园区内集聚纺织、制鞋、建材、化工等多元产业,逐步形成完整产业链,并配套道路、电力、海关等一站式服务,显著降低企业运营成本。如今,东方工业园已助力埃塞成为非洲最重要的鞋类和纺织品出口国。 根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截至2023年7月,像东方工业园这样的大规模在非中资工业园区数量已达25个,形成了矿产资源、装备制造、轻工纺织、家用电器等多个产业集群,在促进非洲工业化、增加就业、提升出口和吸引外资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当然,“整装出海”不仅是企业层面的集群作战,更体现为对非洲本地发展的深度嵌入。在尼日利亚的莱基自由贸易区,多个中国企业集体进驻、共建园区,不仅形成规模经济,也通过设立技术学院、引入双语管理体系、设定利益共享机制,增强了本地合作方的获得感与归属感。这种从“在非洲建厂”到“为非洲建生态”的理念转变,是中非合作质量提升的重要体现。 同时,“整装出海”也促成中企与非洲国家政府合作模式的深化和制度创新。在不少项目落地初期,中企便与当地政府签署了联合投资、税收分成、监管共治等合作协议,探索公共—私营部门伙伴关系模式。这类制度安排不仅有助于中企分担汇率波动、政治风险等外部压力,也为中企提供了稳健合规的软着陆机制,成为企业全球化能力建设的试验田。 “整装出海”还为中部省份拓展非洲市场提供了弯道超车的难得机遇。以湖南为例,作为内陆省份,其在传统对非贸易中长期面临通道劣势与物流瓶颈。“整装出海”模式为湖南企业走向非洲提供了一条更可持续的出海路径。2023年,湖南对非贸易额创下556.6亿元人民币的历史新高,同比增长47.3%,远高于全国平均增速。这一亮眼成绩的背后,既得益于中非经贸博览会、中非经贸深度合作先行区等国家级平台的持续赋能,也反映出湖南企业在“整装出海”实践中的主动作为与集群优势。在工程机械、农业等重点行业,湖南企业通过“抱团出海”已经取得一系列突破性成果,三一重工和中联重科在非洲已经设立配件仓储中心和售后服务网络,推动本地化生产与装配;隆平高科以全产业链农业合作模式深耕非洲市场,有效提升了当地水稻产量与粮食安全水平。这一系列实践表明,“整装出海”不仅破解了我国中部地区“走出去”的地理困局,也让地方产业在国际竞争中找到新赛道、新优势。 更重要的是,“整装出海”还承载着中国对外合作形象和舆论影响的双重期待。在“去风险化”和“脱钩”叙事盛行的国际语境下,西方舆论对中非合作常抱有刻板、偏见甚至敌意。在这种舆论环境下,中企在非洲越是能展现可持续合作、本地赋能的一面,就越能掌握对中非合作叙事的主动权。 可以预见,“整装出海”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中非合作的关键词,它不仅将带来更多的互利共赢,也将在非洲这片充满发展潜力的土地上,种下中非共同发展与人文互信的种子,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作者是湖南大学非洲研究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