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opi4DF3t7作者:程振宇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程振宇:对萨摩亚的认知偏见从何而来/e3pmub6h5/e3pr9baf6今年6月,我有幸作为山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学术团组的一员,赴萨摩亚首都阿皮亚进行学术考察。无论从地理还是文化上说,位于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都是一片“遥远”的异域。从北京出发,经香港转机至斐济,最后抵达萨摩亚,总飞行里程达9000多公里。作为一名研究太平洋岛国历史的博士生,此次田野调查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萨摩亚的“文本”与“现实”的对话与互证。我试图探寻的是:真实的萨摩亚历史文化是何面貌?历史和记忆在这座城市中以何种方式呈现?萨摩亚人又是如何理解和书写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这一切都要从我踏上阿皮亚土地的那一刻谈起。 在我眼中,阿皮亚是一座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城市。崭新的环岛柏油路上车流不息,道路两旁分布着萨摩亚人居住的村庄,以及众多独具特色的“法雷”(Fale,萨摩亚凉亭,功能众多)建筑。城市中建有许多教堂,它们通常是城市和乡村中最宏伟的景观,由教堂承办的中学,有的规模甚至与萨摩亚国立大学相差无几。而在萨摩亚的阿雷帕塔村庄,传统的家族和酋长制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仍坚持着代代相传的萨摩亚传统生活方式。当我看到一名萨摩亚人驾驶汽车回到村庄、在“法雷”里享用传统餐食的场景时,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感觉尤为强烈。 西方学术界描述萨摩亚时惯用的“欠发达”“落后”之类的标签,或许容易让人以为萨摩亚城市是脏乱差的、萨摩亚人的生活是困苦的。但当我来到阿皮亚,看到城市面貌整洁、美丽,城市街道上的车辆和行人井然有序,极少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居民住宅门口均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筐。即使在最容易脏乱的农贸和海鲜市场,也不会让人因环境感到不适。这种对环境的自觉保护,既是萨摩亚基层治理的结果,也体现了他们尊重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萨摩亚人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在遇到如我们一样的陌生人时,热情地打招呼;他们会虔诚地在教堂做礼拜,慵懒地在“法雷”里度过下午的时光,或者在球场打橄榄球,也会在商店、酒店中勤恳工作。在与一位出租车司机聊天时,他与我谈论的是他的幸福家庭,并自豪地向我介绍他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孩子。这让我意识到,要深入共情当地人的思想与观念,首先要摆脱自身固有的认知偏见。现代化的“边缘”不是萨摩亚人生活的枷锁,他们自古至今始终坚守着、追求着让自我幸福的生活方式。 在西方的历史观念中,萨摩亚因缺少文字资料而被认为是“无历史”的地区,就我的在地感受而言,这种看法存在明显偏差。在阿皮亚城市中心的政府大楼前,我看到一座纪念在二战中牺牲的萨摩亚人的纪念碑;在乌波卢岛的东南海岸,建有萨摩亚独立国首任总理马塔阿法·穆利努乌二世的墓碑,碑上刻有他的生平简介。这些历史建筑传递着关于萨摩亚的历史信息,也承载了萨摩亚人的历史记忆。当我在萨摩亚国立大学欣赏萨摩亚人表演的莎莎舞、火刀舞时,我意识到,这些树皮布服饰与燃烧的火刀,以及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萨摩亚历史信息的载体与呈现。 在萨摩亚国立大学的图书馆,我提出想要拍摄或复印一些资料的请求,但立即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当我再三保证这些资料只会被用于学术研究,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后,才得到他们的允许。我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许多年来,萨摩亚人的知识就像他们的土地一样,被西方研究者据为己有。那些研究成果要么服务于政治,要么因文化误读扭曲了萨摩亚的真实面貌。久而久之,萨摩亚人对外来者获取相关知识保持警惕心理。这也提出一个问题:现代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多由西方国家主导,这就容易造成外界对萨摩亚这类国家的认知偏见,重视并建立更加平等、互惠的知识对话机制,恐怕首先需要从反思西方主导建立的现有知识体系开始。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萨摩亚衍生出一种植根于本土的历史传承。对萨摩亚人而言,传统到现代的迈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充分保留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近年来,中国与萨摩亚的双边合作取得突出成效,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充分尊重岛国主权和独立,充分尊重岛国意愿,充分尊重岛国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尊重岛国联合自强的原则。萨摩亚政府大楼东南侧的中国(惠州)—萨摩亚友谊公园,正是中萨文明互鉴的象征。(作者是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世界史博士生)1754593641813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4607407589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今年6月,我有幸作为山东聊城大学太平洋岛国研究中心学术团组的一员,赴萨摩亚首都阿皮亚进行学术考察。无论从地理还是文化上说,位于太平洋南部的萨摩亚都是一片“遥远”的异域。从北京出发,经香港转机至斐济,最后抵达萨摩亚,总飞行里程达9000多公里。作为一名研究太平洋岛国历史的博士生,此次田野调查对我来说,是一次关于萨摩亚的“文本”与“现实”的对话与互证。我试图探寻的是:真实的萨摩亚历史文化是何面貌?历史和记忆在这座城市中以何种方式呈现?萨摩亚人又是如何理解和书写自己国家与民族的历史?这一切都要从我踏上阿皮亚土地的那一刻谈起。 在我眼中,阿皮亚是一座融合现代与传统的城市。崭新的环岛柏油路上车流不息,道路两旁分布着萨摩亚人居住的村庄,以及众多独具特色的“法雷”(Fale,萨摩亚凉亭,功能众多)建筑。城市中建有许多教堂,它们通常是城市和乡村中最宏伟的景观,由教堂承办的中学,有的规模甚至与萨摩亚国立大学相差无几。而在萨摩亚的阿雷帕塔村庄,传统的家族和酋长制仍然主导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他们仍坚持着代代相传的萨摩亚传统生活方式。当我看到一名萨摩亚人驾驶汽车回到村庄、在“法雷”里享用传统餐食的场景时,这种现代与传统结合的感觉尤为强烈。 西方学术界描述萨摩亚时惯用的“欠发达”“落后”之类的标签,或许容易让人以为萨摩亚城市是脏乱差的、萨摩亚人的生活是困苦的。但当我来到阿皮亚,看到城市面貌整洁、美丽,城市街道上的车辆和行人井然有序,极少看到随意丢弃的垃圾,居民住宅门口均设有专门的垃圾收集筐。即使在最容易脏乱的农贸和海鲜市场,也不会让人因环境感到不适。这种对环境的自觉保护,既是萨摩亚基层治理的结果,也体现了他们尊重自然、崇尚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萨摩亚人充满幸福感的生活方式。他们会在遇到如我们一样的陌生人时,热情地打招呼;他们会虔诚地在教堂做礼拜,慵懒地在“法雷”里度过下午的时光,或者在球场打橄榄球,也会在商店、酒店中勤恳工作。在与一位出租车司机聊天时,他与我谈论的是他的幸福家庭,并自豪地向我介绍他在澳大利亚工作的孩子。这让我意识到,要深入共情当地人的思想与观念,首先要摆脱自身固有的认知偏见。现代化的“边缘”不是萨摩亚人生活的枷锁,他们自古至今始终坚守着、追求着让自我幸福的生活方式。 在西方的历史观念中,萨摩亚因缺少文字资料而被认为是“无历史”的地区,就我的在地感受而言,这种看法存在明显偏差。在阿皮亚城市中心的政府大楼前,我看到一座纪念在二战中牺牲的萨摩亚人的纪念碑;在乌波卢岛的东南海岸,建有萨摩亚独立国首任总理马塔阿法·穆利努乌二世的墓碑,碑上刻有他的生平简介。这些历史建筑传递着关于萨摩亚的历史信息,也承载了萨摩亚人的历史记忆。当我在萨摩亚国立大学欣赏萨摩亚人表演的莎莎舞、火刀舞时,我意识到,这些树皮布服饰与燃烧的火刀,以及舞者们的每一个动作,都是萨摩亚历史信息的载体与呈现。 在萨摩亚国立大学的图书馆,我提出想要拍摄或复印一些资料的请求,但立即遭到工作人员的拒绝。当我再三保证这些资料只会被用于学术研究,并留下自己的联系方式后,才得到他们的允许。我从工作人员口中得知,许多年来,萨摩亚人的知识就像他们的土地一样,被西方研究者据为己有。那些研究成果要么服务于政治,要么因文化误读扭曲了萨摩亚的真实面貌。久而久之,萨摩亚人对外来者获取相关知识保持警惕心理。这也提出一个问题:现代知识的生产与传播机制多由西方国家主导,这就容易造成外界对萨摩亚这类国家的认知偏见,重视并建立更加平等、互惠的知识对话机制,恐怕首先需要从反思西方主导建立的现有知识体系开始。 在现代与传统之间,萨摩亚衍生出一种植根于本土的历史传承。对萨摩亚人而言,传统到现代的迈进不是一蹴而就的过程,而是在充分保留本土文化的基础上稳步发展。近年来,中国与萨摩亚的双边合作取得突出成效,是因为中国始终坚持充分尊重岛国主权和独立,充分尊重岛国意愿,充分尊重岛国民族文化传统,充分尊重岛国联合自强的原则。萨摩亚政府大楼东南侧的中国(惠州)—萨摩亚友谊公园,正是中萨文明互鉴的象征。(作者是天津师范大学欧洲文明研究院世界史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