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pc1PJC0pG作者:钟师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钟师:欧盟关税为何挡不住中国汽车/e3pmub6h5/e3pr9baf6自去年10月,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了最高35.3%的关税以来,欧洲汽车整体需求陷入疲软,今年6月汽车注册量同比下降4.4%,但中国汽车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逆势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中国汽车在欧注册量激增91%;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达到5.1%,取得了创纪录的市场份额。长期以来,汽车制造业都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如今更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载体。每年数百万辆中国汽车通过滚装船驶向全球,不仅让“Made in China”在各国消费者心中愈发清晰具体,更在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正如上世纪日韩凭汽车产业崛起奠定国际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产销与出口国,已然稳稳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位置。许多中国车企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当自身羽翼丰满后,把中国汽车带回汽车诞生的老家——欧洲。在美国对中国汽车产业筑起市场壁垒的背景下,欧洲在中企全球布局中的战略权重持续上升。这不仅源于欧洲市场本身的庞大体量,更在于其严苛的安全与环保法规所形成的高准入门槛——这种“高标准”也会成为倒逼中国车企突破技术瓶颈、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 “试金石”,最终助力中国汽车品牌“鲤跃龙门”,锻造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输欧汽车,包括欧洲主流媒体在内的社会舆论,普遍对其品质、设计、性能、配置等予以客观肯定,尤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水平给予了高度赞赏。同时,欧洲舆论也对欧洲车企“恨铁不成钢”。这与十几年前,欧洲舆论对中国汽车品质持基本否定的态势大相径庭,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四十年前开始合资、引进、学习,到二十年前自主品牌奋力崛起、再到十年前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实现快速超越,这一路走来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下,欧洲汽车业凭借内燃机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生产的革新,曾一度成为世界汽车业的标杆,奔驰、宝马、大众等欧洲品牌更是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象征。然而,经过近140年的发展,其庞大且固化的产业利益结构已成为转型的沉重枷锁,导致任何产业变革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产业内部来看,传统车企与上下游供应链深度绑定,对燃油车生产线与相关技术的依赖程度极高。各种围绕劳资关系、行业格局、地方保护和政治因素的博弈,反倒让行业基盘与惯性成为变革的阻尼。面对欧盟“禁燃”的压力,欧洲车企也在按部就班地向电动化转型,但这一被动应对,终究不能与按市场驱动和消费趋势变化、主动拥抱变革的做法相提并论。上世纪欧洲市场曾一度面对日韩车企的渗透冲击,但欧洲车企凭借燃油车技术保持了强大的行业惯性。如今欧洲车企转型动力不足,某种程度上也与已经“脱敏”有关。然而,新能源汽车是一条新赛道。面对发力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中国车企,欧洲车企既没有充足的技术优势,也缺乏市场韧性,这才发出一阵“中国威胁论”的惊诧,关税保护成了欧盟的最后壁垒。但事实证明,关税并不能阻拦欧洲消费者选择中国汽车,也拦不住中欧汽车产业间的合作。一方面,在气候等政策推动下,欧洲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与潜力都在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欧洲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9万辆,同比增长25%,市场份额占比也达到了17.4%。另一方面,欧洲车企也在变革中觉醒。欧洲车企正主动与中国头部车企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合作,既弥补欧企的技术短板,也尽量止住在华市场份额的下跌趋势。考虑到中欧汽车产业之间依存关联度很高,欧盟单方面对华实施的高关税壁垒注定不能持久。当欧洲车企主动与中国企业携手,拥抱行业转型与技术变革,这种基于互惠互利的双向奔赴,便成了中欧跨越贸易壁垒的破局之道。这种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而是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将中国的技术创新与欧洲的工业底蕴相结合。关税壁垒或许能延缓商品流动的脚步,却挡不住产业变革的必然。中欧汽车产业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步,唯有摒弃零和思维,在标准互认、技术共研、市场共享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才能让产业竞争转变为价值共赢。从合资引进到双向输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之路,从来不只是产品的出海,更是技术、标准与合作理念的共进。当更多中欧合作车型驰骋在亚欧大陆,当绿色出行的共识超越短期博弈,这种跨越百年的产业互动,将勾勒出未来出行的模样。(作者是汽车行业分析师)175467476892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4691877812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自去年10月,欧盟对进口自中国的电动汽车加征了最高35.3%的关税以来,欧洲汽车整体需求陷入疲软,今年6月汽车注册量同比下降4.4%,但中国汽车的市场份额却出现了逆势增长。数据显示,今年年初至今,中国汽车在欧注册量激增91%;今年上半年,中国品牌汽车在欧洲市场的份额几乎翻了一番,达到5.1%,取得了创纪录的市场份额。长期以来,汽车制造业都是我国支柱产业之一,如今更成为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核心载体。每年数百万辆中国汽车通过滚装船驶向全球,不仅让“Made in China”在各国消费者心中愈发清晰具体,更在无形中塑造着他们眼中的中国形象。正如上世纪日韩凭汽车产业崛起奠定国际地位,中国作为全球最大汽车产销与出口国,已然稳稳站在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中心位置。许多中国车企有一个共同的梦想,就是当自身羽翼丰满后,把中国汽车带回汽车诞生的老家——欧洲。在美国对中国汽车产业筑起市场壁垒的背景下,欧洲在中企全球布局中的战略权重持续上升。这不仅源于欧洲市场本身的庞大体量,更在于其严苛的安全与环保法规所形成的高准入门槛——这种“高标准”也会成为倒逼中国车企突破技术瓶颈、全面提升综合实力的 “试金石”,最终助力中国汽车品牌“鲤跃龙门”,锻造出更强的国际竞争力。 对于中国输欧汽车,包括欧洲主流媒体在内的社会舆论,普遍对其品质、设计、性能、配置等予以客观肯定,尤其对中国新能源汽车的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水平给予了高度赞赏。同时,欧洲舆论也对欧洲车企“恨铁不成钢”。这与十几年前,欧洲舆论对中国汽车品质持基本否定的态势大相径庭,也是中国汽车产业从四十年前开始合资、引进、学习,到二十年前自主品牌奋力崛起、再到十年前在新能源领域发力、实现快速超越,这一路走来的付出,终于开花结果。在第二、三次工业革命浪潮推动下,欧洲汽车业凭借内燃机技术的突破与规模化生产的革新,曾一度成为世界汽车业的标杆,奔驰、宝马、大众等欧洲品牌更是成为全球汽车工业的象征。然而,经过近140年的发展,其庞大且固化的产业利益结构已成为转型的沉重枷锁,导致任何产业变革和颠覆性技术创新都将牵一发而动全身。从产业内部来看,传统车企与上下游供应链深度绑定,对燃油车生产线与相关技术的依赖程度极高。各种围绕劳资关系、行业格局、地方保护和政治因素的博弈,反倒让行业基盘与惯性成为变革的阻尼。面对欧盟“禁燃”的压力,欧洲车企也在按部就班地向电动化转型,但这一被动应对,终究不能与按市场驱动和消费趋势变化、主动拥抱变革的做法相提并论。上世纪欧洲市场曾一度面对日韩车企的渗透冲击,但欧洲车企凭借燃油车技术保持了强大的行业惯性。如今欧洲车企转型动力不足,某种程度上也与已经“脱敏”有关。然而,新能源汽车是一条新赛道。面对发力电动化与智能化技术的中国车企,欧洲车企既没有充足的技术优势,也缺乏市场韧性,这才发出一阵“中国威胁论”的惊诧,关税保护成了欧盟的最后壁垒。但事实证明,关税并不能阻拦欧洲消费者选择中国汽车,也拦不住中欧汽车产业间的合作。一方面,在气候等政策推动下,欧洲消费者对纯电动汽车的接受度在不断提高,市场需求与潜力都在持续扩大。今年上半年欧洲纯电动汽车的注册量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9万辆,同比增长25%,市场份额占比也达到了17.4%。另一方面,欧洲车企也在变革中觉醒。欧洲车企正主动与中国头部车企和高科技企业积极合作,既弥补欧企的技术短板,也尽量止住在华市场份额的下跌趋势。考虑到中欧汽车产业之间依存关联度很高,欧盟单方面对华实施的高关税壁垒注定不能持久。当欧洲车企主动与中国企业携手,拥抱行业转型与技术变革,这种基于互惠互利的双向奔赴,便成了中欧跨越贸易壁垒的破局之道。这种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依附,而是在电动化、智能化浪潮中,将中国的技术创新与欧洲的工业底蕴相结合。关税壁垒或许能延缓商品流动的脚步,却挡不住产业变革的必然。中欧汽车产业早已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下一步,唯有摒弃零和思维,在标准互认、技术共研、市场共享中寻找最大公约数,才能让产业竞争转变为价值共赢。从合资引进到双向输出,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化之路,从来不只是产品的出海,更是技术、标准与合作理念的共进。当更多中欧合作车型驰骋在亚欧大陆,当绿色出行的共识超越短期博弈,这种跨越百年的产业互动,将勾勒出未来出行的模样。(作者是汽车行业分析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