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rKMLTQXzW作者:钱峰opinion.huanqiu.comarticle钱峰:美国“翻脸”,印美关系何去何从/e3pmub6h5/e3pr9baf68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发文称,印度不仅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还将其中大部分石油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牟取暴利,因此他将大幅提高对印度进口商品的关税。这是继7月31日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以“继续采购俄罗斯武器和能源”为由威胁对印实施“额外惩罚”以来,特朗普再度发声指责印度。一边是竭力维护战略自主权的新兴大国印度,另一边则是惯用经济杠杆重塑全球秩序的传统大国美国,二者多年来一直在战略上互相帮衬,对“天然盟友”称谓惺惺相惜,如今在战略层面的裂痕却逐渐扩大。印美两国的战略分歧,折射出当今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之下,大国博弈的复杂图景。回溯往昔,印度曾经长期享有相对宽松的国际战略环境。冷战时期,其“不结盟”政策使其得以在美苏两大阵营间左右逢源;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兴起,印度又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回旋余地。可以说,在21世纪的前20年,印度在经济上“东西通吃”,在外交上“南北下注”,为自身发展带来更多选择空间。然而,印度的战略空间在“特朗普2.0”时期开始后遭遇前所未有的挤压。一方面,美国政府继续推行“印太战略”,试图将印度纳入其遏制中国的轨道,不断强化与印度的军事安全合作,却也在战略捆绑条件上日益加码;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印度传统的武器装备供应方和能源合作伙伴,虽因乌克兰危机受到整个西方的封锁孤立,但对印度而言仍是难以割舍的战略支点。印度既不愿沦为大国附庸,又要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保障自身发展利益,其战略腾挪的空间已然收窄。面对美方施压,昔日游刃有余的战略纵深,如今更像是一片布满暗礁的海域,每一海里的航行都需谨慎权衡。 当前,印美关系的核心矛盾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方面,关税与市场开放的零和博弈。美国将印度视为“对等关税”政策的重点“照顾”对象,加征25%关税高于对欧盟、日本等国的15%—20%,直接冲击印度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据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FIEO)估算,若关税长期化,印度年经济损失或达7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谈判迫使印度开放农业市场,而这一领域却是印度60%人口的生计基础,也是莫迪政府的“政治敏感区”。另一方面,对俄立场的“价值观冲突”。为向俄方施压,美国政府将“不从俄罗斯采购能源”视为支持美国的政治表态,而印度则坚持商业行为优先,认为采购俄油是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以及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种分歧背后,是美国“以政治捆绑经济”的强硬与印度“经济利益至上”的务实之间的碰撞。特朗普甚至公开威胁“若印度不改,将与俄罗斯一起拖垮彼此经济”,大有将双边关系推至1998年印度核试验以来的低谷之势。当前的印美关系正处于信任赤字高企、战略互疑加深的关键节点,但其毕竟被莫迪政府视作提升印度国际地位、获得地缘利益的关键,也一直是莫迪执政10多年来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如今,莫迪政府外有来自美方的关税大棒,内有反对党及诸多舆论的批评声浪,接下来大概率会采取其标志性的“铁腕+瑜伽”的软硬组合,演绎一场与美且斗且舞、斗而不破的外交戏码,即表面展现灵活姿态,实质坚守核心利益底线。比如,以“长期合同难以一夜终止”等为由,不会停止采购俄油,通过硬刚美国关税威胁,稳固国内支持,确保“战略自主”的大国形象;又或以市场价格和运输因素为由,在维持必需进口量的同时,适当降低对俄能源的依赖。又如,竭力避免与美全面对抗,继续保持与美谈判势头。在前期降低波本威士忌等美国商品关税的基础上,承诺进一步深化与美能源、防务合作,扩大采购金额,缓解美国在农业等领域的压力。再如,呼吁民众购买国货,并扩大对东南亚、欧洲等市场的出口比例,以减少对美依赖,从而降低风险。美国的“关税大棒”与“切断俄油”的威胁,已给印美关系的下一站蒙上了厚重的阴影,短期或加剧印美之间的摩擦,但两国关系的地缘政治底色决定了其难以彻底决裂。印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美方能否调整“霸道”策略,以及印度能否在“自主”与“合作”间找到更优解。(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1754853335091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4866688262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8月4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其社交媒体“真实社交”发文称,印度不仅大量购买俄罗斯石油,还将其中大部分石油在公开市场上出售牟取暴利,因此他将大幅提高对印度进口商品的关税。这是继7月31日宣布对印度输美商品加征25%关税,并以“继续采购俄罗斯武器和能源”为由威胁对印实施“额外惩罚”以来,特朗普再度发声指责印度。一边是竭力维护战略自主权的新兴大国印度,另一边则是惯用经济杠杆重塑全球秩序的传统大国美国,二者多年来一直在战略上互相帮衬,对“天然盟友”称谓惺惺相惜,如今在战略层面的裂痕却逐渐扩大。印美两国的战略分歧,折射出当今世界格局深刻演变之下,大国博弈的复杂图景。回溯往昔,印度曾经长期享有相对宽松的国际战略环境。冷战时期,其“不结盟”政策使其得以在美苏两大阵营间左右逢源;冷战结束后,全球化浪潮兴起,印度又凭借其在信息技术产业方面的优势在国际舞台上拥有更大回旋余地。可以说,在21世纪的前20年,印度在经济上“东西通吃”,在外交上“南北下注”,为自身发展带来更多选择空间。然而,印度的战略空间在“特朗普2.0”时期开始后遭遇前所未有的挤压。一方面,美国政府继续推行“印太战略”,试图将印度纳入其遏制中国的轨道,不断强化与印度的军事安全合作,却也在战略捆绑条件上日益加码;另一方面,俄罗斯作为印度传统的武器装备供应方和能源合作伙伴,虽因乌克兰危机受到整个西方的封锁孤立,但对印度而言仍是难以割舍的战略支点。印度既不愿沦为大国附庸,又要在复杂的国际格局中保障自身发展利益,其战略腾挪的空间已然收窄。面对美方施压,昔日游刃有余的战略纵深,如今更像是一片布满暗礁的海域,每一海里的航行都需谨慎权衡。 当前,印美关系的核心矛盾集中在两大领域。一方面,关税与市场开放的零和博弈。美国将印度视为“对等关税”政策的重点“照顾”对象,加征25%关税高于对欧盟、日本等国的15%—20%,直接冲击印度劳动密集型出口产业。据印度出口组织联合会(FIEO)估算,若关税长期化,印度年经济损失或达70亿美元。更关键的是,美国试图通过关税谈判迫使印度开放农业市场,而这一领域却是印度60%人口的生计基础,也是莫迪政府的“政治敏感区”。另一方面,对俄立场的“价值观冲突”。为向俄方施压,美国政府将“不从俄罗斯采购能源”视为支持美国的政治表态,而印度则坚持商业行为优先,认为采购俄油是维护自身能源安全以及支撑经济发展的关键。这种分歧背后,是美国“以政治捆绑经济”的强硬与印度“经济利益至上”的务实之间的碰撞。特朗普甚至公开威胁“若印度不改,将与俄罗斯一起拖垮彼此经济”,大有将双边关系推至1998年印度核试验以来的低谷之势。当前的印美关系正处于信任赤字高企、战略互疑加深的关键节点,但其毕竟被莫迪政府视作提升印度国际地位、获得地缘利益的关键,也一直是莫迪执政10多年来外交政策的优先方向。如今,莫迪政府外有来自美方的关税大棒,内有反对党及诸多舆论的批评声浪,接下来大概率会采取其标志性的“铁腕+瑜伽”的软硬组合,演绎一场与美且斗且舞、斗而不破的外交戏码,即表面展现灵活姿态,实质坚守核心利益底线。比如,以“长期合同难以一夜终止”等为由,不会停止采购俄油,通过硬刚美国关税威胁,稳固国内支持,确保“战略自主”的大国形象;又或以市场价格和运输因素为由,在维持必需进口量的同时,适当降低对俄能源的依赖。又如,竭力避免与美全面对抗,继续保持与美谈判势头。在前期降低波本威士忌等美国商品关税的基础上,承诺进一步深化与美能源、防务合作,扩大采购金额,缓解美国在农业等领域的压力。再如,呼吁民众购买国货,并扩大对东南亚、欧洲等市场的出口比例,以减少对美依赖,从而降低风险。美国的“关税大棒”与“切断俄油”的威胁,已给印美关系的下一站蒙上了厚重的阴影,短期或加剧印美之间的摩擦,但两国关系的地缘政治底色决定了其难以彻底决裂。印美关系的未来走向,将取决于美方能否调整“霸道”策略,以及印度能否在“自主”与“合作”间找到更优解。(作者是清华大学国家战略研究院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