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sxleUMqEX作者:赵虞尧 王朔opinion.huanqiu.comarticle赵虞尧、王朔:美国军援欧洲买单?各有算计/e3pmub6h5/e3pr9baf6近日,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正在着手制定“优先乌克兰需求清单”(PURL)计划,允许欧洲国家将资金转入一个特殊的美国账户,用以购买美国的援乌武器装备。该机制名义上是为解决乌克兰武器短缺问题,实则是美国跨大西洋防务责任重构的一部分,核心还是“美国优先”。对此,欧洲国家反应不一,仅有少数表现出有限支持。这也导致该计划的实施前景并不明朗,并给俄乌冲突解决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是如何运作的?首先由乌克兰提交价值约5亿美元的紧急武器需求包,然后任何欧洲国家若同意向乌提供清单内武器,即可获得“快速采购权”,绕开美国常规军售流程,直接订购美制武器作为补充。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00亿美元的武器,其最大的好处是无需经过冗长的审批程序,只要“钱到位”就行。毋庸置疑,美国是该计划的最大受益者,这100亿美元最终还是要落到美国军工复合体手里,欧洲则沦为美国政府绕开复杂程序的“白手套”,军购的大部分成本也转嫁给了欧洲。欧洲虽然支付了相关费用,但武器选择、数据链标准以及维护体系等仍由美方主导,变相削弱了欧洲推动的“防务自主”。可以说,美国通过北约框架将援助乌克兰的财政压力部分转移至欧洲,既可平复国内的厌战情绪,又可继续控制欧洲、让欧洲当“冤大头”,可谓一举三得。美方还可以通过此举继续对俄罗斯施压,促其尽快按美国要求进行所谓下一步和谈。 当然,这些都是美国的“如意算盘”,但欧方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欧洲想借此继续把美国拉住。欧洲希望整个西方能继续支持乌克兰,至少要保证后者不能在战场上溃败,但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有明显转向,欧洲需要付出成本让美国继续承担欧洲防务责任,否则欧洲就要面临“独木难支”的窘境。因此,欧洲明知道美方有转嫁风险、要自己买单的意图,却只能接受这种不对等交易。另一方面,欧洲并不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美国。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欧洲日益希望保持某种程度上的“战略自主”,更多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不是被迫牺牲自己的利益选边站。而且,欧洲虽然与美国同为西方盟友,并在安全上仍很大程度上依赖北约,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和交易主义外交让欧洲越来越对美国缺乏信心。对此,欧盟和欧洲多国都在加强自主防务能力的建设,为减少对美依赖做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比如“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就提供1500亿欧元贷款,鼓励成员国低息融资发展国防工业,并排除美英军工企业参与。又如“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就整合了60项防务项目,包括法意主战坦克、德法无人机平台等项目。欧洲也自然需要承担该计划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一是加剧欧洲内部的分化。一些中东欧国家——比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因更依赖美国安全保护,尤其需要支持美国的快速军援机制。相比之下,法德意等国对该计划的预付制表示反对,更倾向于联合研发欧洲自己的系统,建立“自主国防工业链”。这种“亲美阵营”和“自主阵营”的对立,无疑会削弱欧洲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努力。二是恶化俄乌冲突解决前景。乌克兰危机本质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战略冲突所致,并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更不可能通过军事手段去最终解决。加大对乌军援,虽可进一步消耗俄罗斯,但同时也加大了冲突升级风险,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更有可能让西方陷得更深。总而言之,这个对乌军援计划看上去似乎“靠谱”,实则隐患不少,既是美国对欧洲的再一次剥削和控制,也是对俄乌冲突和平解决的又一次扰动。对欧洲来说,接受这一计划无疑是饮鸩止渴,在为美国利益牺牲的同时,更将自己置于危险和不确定的境地。(作者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1755023623439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5038016704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近日,美国及其北约盟友正在着手制定“优先乌克兰需求清单”(PURL)计划,允许欧洲国家将资金转入一个特殊的美国账户,用以购买美国的援乌武器装备。该机制名义上是为解决乌克兰武器短缺问题,实则是美国跨大西洋防务责任重构的一部分,核心还是“美国优先”。对此,欧洲国家反应不一,仅有少数表现出有限支持。这也导致该计划的实施前景并不明朗,并给俄乌冲突解决带来更多不确定因素。那么,这个计划到底是如何运作的?首先由乌克兰提交价值约5亿美元的紧急武器需求包,然后任何欧洲国家若同意向乌提供清单内武器,即可获得“快速采购权”,绕开美国常规军售流程,直接订购美制武器作为补充。该计划的最终目标是向乌克兰提供价值100亿美元的武器,其最大的好处是无需经过冗长的审批程序,只要“钱到位”就行。毋庸置疑,美国是该计划的最大受益者,这100亿美元最终还是要落到美国军工复合体手里,欧洲则沦为美国政府绕开复杂程序的“白手套”,军购的大部分成本也转嫁给了欧洲。欧洲虽然支付了相关费用,但武器选择、数据链标准以及维护体系等仍由美方主导,变相削弱了欧洲推动的“防务自主”。可以说,美国通过北约框架将援助乌克兰的财政压力部分转移至欧洲,既可平复国内的厌战情绪,又可继续控制欧洲、让欧洲当“冤大头”,可谓一举三得。美方还可以通过此举继续对俄罗斯施压,促其尽快按美国要求进行所谓下一步和谈。 当然,这些都是美国的“如意算盘”,但欧方也有自己的考虑。一方面,欧洲想借此继续把美国拉住。欧洲希望整个西方能继续支持乌克兰,至少要保证后者不能在战场上溃败,但特朗普再次上台后在此问题上的态度有明显转向,欧洲需要付出成本让美国继续承担欧洲防务责任,否则欧洲就要面临“独木难支”的窘境。因此,欧洲明知道美方有转嫁风险、要自己买单的意图,却只能接受这种不对等交易。另一方面,欧洲并不甘愿牺牲自己的利益成全美国。随着大国博弈日趋激烈,欧洲日益希望保持某种程度上的“战略自主”,更多根据自己的利益选择与外部世界的关系,而不是被迫牺牲自己的利益选边站。而且,欧洲虽然与美国同为西方盟友,并在安全上仍很大程度上依赖北约,但美国的单边主义政策和交易主义外交让欧洲越来越对美国缺乏信心。对此,欧盟和欧洲多国都在加强自主防务能力的建设,为减少对美依赖做心理和行动上的准备,比如“重新武装欧洲计划”就提供1500亿欧元贷款,鼓励成员国低息融资发展国防工业,并排除美英军工企业参与。又如“永久结构性合作”(PESCO),就整合了60项防务项目,包括法意主战坦克、德法无人机平台等项目。欧洲也自然需要承担该计划带来的一些负面效应。一是加剧欧洲内部的分化。一些中东欧国家——比如波兰和波罗的海三国——因更依赖美国安全保护,尤其需要支持美国的快速军援机制。相比之下,法德意等国对该计划的预付制表示反对,更倾向于联合研发欧洲自己的系统,建立“自主国防工业链”。这种“亲美阵营”和“自主阵营”的对立,无疑会削弱欧洲安全防务一体化的努力。二是恶化俄乌冲突解决前景。乌克兰危机本质是俄罗斯与西方之间的战略冲突所致,并不是简单的军事问题,更不可能通过军事手段去最终解决。加大对乌军援,虽可进一步消耗俄罗斯,但同时也加大了冲突升级风险,造成更多人员伤亡和人道主义灾难,更有可能让西方陷得更深。总而言之,这个对乌军援计划看上去似乎“靠谱”,实则隐患不少,既是美国对欧洲的再一次剥削和控制,也是对俄乌冲突和平解决的又一次扰动。对欧洲来说,接受这一计划无疑是饮鸩止渴,在为美国利益牺牲的同时,更将自己置于危险和不确定的境地。(作者分别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博士生、北京外国语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