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yhyxT6Czh作者:田文林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田文林:不能让“大以色列”构想搅乱中东/e3pmub6h5/e3pr9baf6以色列围绕巴以问题的三个最新动态近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担忧。一是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了全面占领加沙的计划。二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2日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与“大以色列”构想“非常有联系”,并认为自己“肩负着跨世代的使命”。三是以色列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公开表示将在耶路撒冷以东和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之间备受争议的“E1区”建造3401套住房。一连串事件表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策正从此前的“土地换和平”迈向推进“大以色列”构想。 “大以色列”构想通常被媒体解释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以色列及其占领领土的范围,包括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但实际上,“大以色列”的指涉范围还要更加广泛。根据犹太复国主义的叙事,“从埃及尼罗河谷一直到幼发拉底河”都是犹太国家的土地。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实现该构想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以色列必须成为地区的绝对强国;第二,需要将现存阿拉伯国家分成若干小国。“大以色列”构想需要这些小国因种族、教派相互敌视,由此成为以色列的卫星国。中东地区秩序有欧洲殖民者留下的遗祸,几乎每个国家都由相互敌视的不同种族和教派构成,因而出现分裂和冲突并非不可能。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大以色列”构想一直被视为痴人说梦,但自2023年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战场现实让“大以色列”构想再次被以方频繁提起。首先,巴勒斯坦作为巴以冲突的当事方,始终没有真正实现建国,反而在2006年后分裂为加沙与约旦河西岸两个地方性政权,在面对以色列时难以形成合力。而2023年10月,哈马斯发起的“阿克萨洪水行动”恰恰成为以色列推动占领加沙的理由。其次,当前中东几乎没有能够与以色列正面对抗的地区力量。历史上阿拉伯世界在与以色列冲突中的数次失利和内部分歧,让阿拉伯世界在看待巴以问题时更加谨慎。以伊朗为首的“抵抗阵线”一度成为抗衡以色列的主力,但如今已元气大伤。最后,在国际层面,目前几乎不存在能够在军事上对以色列施压的外部力量,而美国的支持和默许成为以色列漠视国际社会反对声浪的底气。所有这些,都促使以色列开始在公开场合谈论“大以色列”梦想。 若以色列真的要推动“大以色列”构想,无疑会彻底搅乱中东。该构想的殖民主义性质决定了,只有对当地阿拉伯人进行驱逐,才能实现领土扩张进而构建“犹太人构成的单一民族国家”。有学者将犹太复国主义界定为“定居者殖民主义”,即为了创建一个成功的定居者殖民社区,必须消灭所定居国家的当地人。当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选择在巴勒斯坦建国时,犹太定居者渴望建立的是由犹太人单独构成的犹太国家,而不是融入当地的巴勒斯坦社会,由此决定了以色列总是想方设法地驱离或武力攻击当地土著居民。数据显示,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后,犹太复国主义者至少进行了33起对巴勒斯坦人村庄的屠杀,其中一半发生在阿拉伯军队加入冲突之前。从1948年3月到1948年底,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导致一半的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半数村庄被毁以及大部分城镇的“去阿拉伯化”。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转向通过兴建非法定居点的方式蚕食巴勒斯坦人领土。1967年至1999年间,以色列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中东地区建立了200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都是建立在从巴勒斯坦人手中没收的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便2023年加沙冲突爆发后,以色列仍于2024年3月22日宣布没收约旦河西岸8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以兴建新的犹太定居点或用作工业和商业用途。 此次以色列宣布在“E1区”建设住房,既是此前蚕食领土政策的延续,也将把约旦河西岸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阻碍连接东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拉姆安拉的巴勒斯坦区域的发展。若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且将约旦河西岸一分为二,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将失去地理依托,“两国方案”也很可能成为泡影。 当前以色列推动实现“大以色列”构想,巴勒斯坦民众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者,面临流落他乡或被屠戮殆尽的悲惨命运。2023年10月底,以色列情报部门曾暗示将加沙境内230万巴勒斯坦居民强制永久性转移至埃及西奈半岛。在该计划遭到埃及明确拒绝后,以色列转而在加沙狂轰滥炸,破坏当地包括学校、医院、农田和发电站在内的基础设施,目的就是使加沙民众被迫离开故土。时至今日,加沙死亡人数已超过6万,伤者超过15万。有消息称,以代表团计划访问南苏丹,探讨为巴勒斯坦人设立临时难民营的可能性。 不能让“大以色列”构想将整个中东推入持续动荡与地缘碎片化。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在于“两国方案”的真正落实,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与发展权。只有这样,才能终结中东乱局的丛林法则,为地区提供可持续的安全框架。(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 1755621792078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赵建东环球时报175564277534611[]{"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以色列围绕巴以问题的三个最新动态近期引发国际社会广泛担忧。一是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了全面占领加沙的计划。二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12日在采访中表示,自己与“大以色列”构想“非常有联系”,并认为自己“肩负着跨世代的使命”。三是以色列财政部长比撒列·斯莫特里赫公开表示将在耶路撒冷以东和约旦河西岸犹太人定居点之间备受争议的“E1区”建造3401套住房。一连串事件表明,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策正从此前的“土地换和平”迈向推进“大以色列”构想。 “大以色列”构想通常被媒体解释为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的以色列及其占领领土的范围,包括东耶路撒冷、约旦河西岸、加沙地带、埃及西奈半岛和叙利亚戈兰高地等。但实际上,“大以色列”的指涉范围还要更加广泛。根据犹太复国主义的叙事,“从埃及尼罗河谷一直到幼发拉底河”都是犹太国家的土地。从以色列的角度来看,实现该构想需要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以色列必须成为地区的绝对强国;第二,需要将现存阿拉伯国家分成若干小国。“大以色列”构想需要这些小国因种族、教派相互敌视,由此成为以色列的卫星国。中东地区秩序有欧洲殖民者留下的遗祸,几乎每个国家都由相互敌视的不同种族和教派构成,因而出现分裂和冲突并非不可能。 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大以色列”构想一直被视为痴人说梦,但自2023年新一轮加沙冲突爆发以来,战场现实让“大以色列”构想再次被以方频繁提起。首先,巴勒斯坦作为巴以冲突的当事方,始终没有真正实现建国,反而在2006年后分裂为加沙与约旦河西岸两个地方性政权,在面对以色列时难以形成合力。而2023年10月,哈马斯发起的“阿克萨洪水行动”恰恰成为以色列推动占领加沙的理由。其次,当前中东几乎没有能够与以色列正面对抗的地区力量。历史上阿拉伯世界在与以色列冲突中的数次失利和内部分歧,让阿拉伯世界在看待巴以问题时更加谨慎。以伊朗为首的“抵抗阵线”一度成为抗衡以色列的主力,但如今已元气大伤。最后,在国际层面,目前几乎不存在能够在军事上对以色列施压的外部力量,而美国的支持和默许成为以色列漠视国际社会反对声浪的底气。所有这些,都促使以色列开始在公开场合谈论“大以色列”梦想。 若以色列真的要推动“大以色列”构想,无疑会彻底搅乱中东。该构想的殖民主义性质决定了,只有对当地阿拉伯人进行驱逐,才能实现领土扩张进而构建“犹太人构成的单一民族国家”。有学者将犹太复国主义界定为“定居者殖民主义”,即为了创建一个成功的定居者殖民社区,必须消灭所定居国家的当地人。当年犹太复国主义者选择在巴勒斯坦建国时,犹太定居者渴望建立的是由犹太人单独构成的犹太国家,而不是融入当地的巴勒斯坦社会,由此决定了以色列总是想方设法地驱离或武力攻击当地土著居民。数据显示,1947年11月联合国通过巴以分治决议后,犹太复国主义者至少进行了33起对巴勒斯坦人村庄的屠杀,其中一半发生在阿拉伯军队加入冲突之前。从1948年3月到1948年底,以色列人对巴勒斯坦的种族清洗,导致一半的巴勒斯坦人被驱逐、半数村庄被毁以及大部分城镇的“去阿拉伯化”。1967年第三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转向通过兴建非法定居点的方式蚕食巴勒斯坦人领土。1967年至1999年间,以色列在包括东耶路撒冷在内的中东地区建立了200个定居点。这些定居点都是建立在从巴勒斯坦人手中没收的数百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即便2023年加沙冲突爆发后,以色列仍于2024年3月22日宣布没收约旦河西岸8平方公里的巴勒斯坦土地,以兴建新的犹太定居点或用作工业和商业用途。 此次以色列宣布在“E1区”建设住房,既是此前蚕食领土政策的延续,也将把约旦河西岸划分为南北两个区域,阻碍连接东耶路撒冷、伯利恒和拉姆安拉的巴勒斯坦区域的发展。若以色列全面占领加沙且将约旦河西岸一分为二,巴勒斯坦独立建国将失去地理依托,“两国方案”也很可能成为泡影。 当前以色列推动实现“大以色列”构想,巴勒斯坦民众首当其冲,成为最大受害者,面临流落他乡或被屠戮殆尽的悲惨命运。2023年10月底,以色列情报部门曾暗示将加沙境内230万巴勒斯坦居民强制永久性转移至埃及西奈半岛。在该计划遭到埃及明确拒绝后,以色列转而在加沙狂轰滥炸,破坏当地包括学校、医院、农田和发电站在内的基础设施,目的就是使加沙民众被迫离开故土。时至今日,加沙死亡人数已超过6万,伤者超过15万。有消息称,以代表团计划访问南苏丹,探讨为巴勒斯坦人设立临时难民营的可能性。 不能让“大以色列”构想将整个中东推入持续动荡与地缘碎片化。破解这一困局的唯一出路,在于“两国方案”的真正落实,保障巴勒斯坦人民的建国权与发展权。只有这样,才能终结中东乱局的丛林法则,为地区提供可持续的安全框架。(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区域国别研究院中东研究所所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