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NzYJzfkUFO作者:屠新泉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屠新泉:高质量出口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e3pmub6h5/e3pr9baf62025年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剧烈变化,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从4月2日公布“对等关税”政策实施意图,到7月31日美国新的关税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世界贸易体系进入到真正的重构时刻。面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进出口贸易却展现出令人赞叹的韧性和活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高于去年同期的6.9%,远超市场预期。如此优异的表现,不仅是中国在此轮中美交锋中始终保持坚定立场、不惧霸凌的底气所在,更彰显了出口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活力的稳固支撑与强劲拉动。虽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消散,但事实已充分证明,中国出口贸易与自身比较优势高度适配,也符合国际市场规则和规律,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让中国出口贸易具有强大、坚韧的生命力。随着中国整体制造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出口不仅会在量的扩张上依然稳步前进,更将在质的提升上取得巨大进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首先,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出口规模依然有增长空间。2023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出中的占比已经高达35%,根据世界工业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所占比重预计将达到45%。一位西方学者称,如果军事开支超过排在其后的十个国家军费总和的美国,是“全球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那么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九大经济体总和的中国,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唯一制造业超级大国”。 庞大的市场规模、数量众多且高质量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友好的营商环境、优秀的技术吸收和开放能力等,中国已具备制造业发展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支撑着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生产出更多符合国际高标准的产品。今天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地位,是市场竞争和全球化的自然结果。向世界市场出口大量质量良好、价格合理的产品,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相关产业也将得到带动,加快落实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迭代加速升级,将在质的优化上进一步巩固中国出口优势地位。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12.7%,凸显了我国高端制造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外贸结构优化,本质上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外在表现。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整合了中国现有产业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新能源和太阳能产业附加值高、生产链条长,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带动更多上下游产业产值增长,产业拉动与关联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中国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整体经济活力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在生产精度与运营方面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智能化技术、数字化管理等配套服务。以光伏为例,中国光伏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与完整的产业链,在原料生产、设备组装、产品设计与安装等环节都具有成熟的生产与服务体系,形成了自研技术积累与规模化生产条件,这才有了引领世界的成就。在光伏之外,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资源也在快速整合,形成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无人驾驶、锂电池等创新技术持续涌现,让中国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可以说,“新三样”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主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先机,抢位产业优势、领跑动能转换的关键产业。而服装、家电、家具作为“老三样”,过去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在发达国家推出后、产品生命周期走到“标准化”的阶段时,以产业转移的方式进入中国。中国则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禀赋,扮演产业承接者的角色,以成本优势取得快速发展。如今,随着中国进入比较优势转变的新阶段,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信息技术优势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结合,不仅让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老三样”焕发新生机,呈现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等新特征。会讲故事的毛绒玩偶,融入中国文化、科技元素的拼插积木,中国传统与新兴产业都在通过出口高质量发展,积累起国际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再次,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更凸显中国技术进步成就和产业链的多样性优势,为经济活力释放拓展空间。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29万亿元,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占比提升至34.6%,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波动。而且,除对美外,中国对所有贸易伙伴的出口都有较快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世界贸易大国地位。在早期以加工为主要贸易方式的时期,由于无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市场渠道方面,都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较高依赖,发达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但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加工贸易占比持续下降,具有更强自主性、包含更高国内增加值的一般贸易相应提升,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也不断减小。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62.8万家,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4.7万家,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六成。凭借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将高质量的产品输送到不同市场,成为中国出口多元化的主力军,持续为经贸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最后,即便面临全球需求疲软,中国仍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快速响应细分市场需求。这种“独一无二”,是中国出口稳中有进的重要保障。几十年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让中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所以才能为高质量出口提供丰富的产品供给,保障出口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占比超过四成,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品类型的丰富性,让中国不仅在出口目的地上、而且在出口产品上也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实际上,虽然中国中高端机电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国产纺织服装、鞋、玩具、家具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具有很高竞争力,且在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0.8%。此外,更令国际市场关注的是,由于产业链的丰富性和配套能力的体系性,中国出口企业总是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快速响应,以满足新的市场条件下衍生出的新需求。即便是小批量、多品类的需求趋势,也能够依托柔性化生产能力,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与定制化生产,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既保证产品质量与性价比,又能精准匹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不仅是制造业的崛起,更有物流调度、跨境支付、沟通协调、快速响应等配套服务的全方位升级,这也是外商越来越发现“离不开中国”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超大型经济体之一,出口是高效利用中国制造业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出口市场的规模优势、结构升级与韧性活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能。我们应继续充分发挥优势,为中国企业出口提质升级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教授)175570968220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5709682200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2025年以来,美国贸易政策的剧烈变化,加剧了世界的动荡。从4月2日公布“对等关税”政策实施意图,到7月31日美国新的关税政策体系基本成型,世界贸易体系进入到真正的重构时刻。面对外部环境的高度不确定性,中国进出口贸易却展现出令人赞叹的韧性和活力。2025年上半年,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21.79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2.9%,其中出口13万亿元,增长7.2%,高于去年同期的6.9%,远超市场预期。如此优异的表现,不仅是中国在此轮中美交锋中始终保持坚定立场、不惧霸凌的底气所在,更彰显了出口高质量发展对中国经济活力的稳固支撑与强劲拉动。虽然外部环境的复杂性、严峻性、不确定性短期内难以消散,但事实已充分证明,中国出口贸易与自身比较优势高度适配,也符合国际市场规则和规律,特别是高质量发展的持续推进,让中国出口贸易具有强大、坚韧的生命力。随着中国整体制造能力和技术实力的持续增强,中国出口不仅会在量的扩张上依然稳步前进,更将在质的提升上取得巨大进展,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首先,中国强大的制造业优势,为出口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出口规模依然有增长空间。2023年中国在全球制造业总产出中的占比已经高达35%,根据世界工业发展组织的预测,到2035年,中国所占比重预计将达到45%。一位西方学者称,如果军事开支超过排在其后的十个国家军费总和的美国,是“全球唯一的军事超级大国”,那么工业生产能力超过了排在其后的九大经济体总和的中国,就是当之无愧的“世界唯一制造业超级大国”。 庞大的市场规模、数量众多且高质量的劳动力、完善的基础设施、友好的营商环境、优秀的技术吸收和开放能力等,中国已具备制造业发展的全部要素。这些要素共同支撑着制造业向高质量发展迈进,生产出更多符合国际高标准的产品。今天中国制造业的世界地位,是市场竞争和全球化的自然结果。向世界市场出口大量质量良好、价格合理的产品,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发挥自身价值的重要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国内相关产业也将得到带动,加快落实转型升级。其次,中国出口产品结构迭代加速升级,将在质的优化上进一步巩固中国出口优势地位。上半年,中国机电产品出口7.8万亿元,同比增长9.5%,占出口总值的60%,较去年同期提升1.2个百分点。其中,与新质生产力密切相关的高端装备增长超两成,代表绿色低碳的“新三样”产品增长12.7%,凸显了我国高端制造竞争力的不断增强。中国外贸结构优化,本质上是中国产业升级的外在表现。以新能源汽车为代表的“新三样”整合了中国现有产业资源,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为经济增长注入新动能。具体而言,一方面由于新能源和太阳能产业附加值高、生产链条长,在生产过程中能够带动更多上下游产业产值增长,产业拉动与关联溢出效应明显,有利于中国优势产业的优化升级,进而推动整体经济活力提升;另一方面,由于新兴产业在生产精度与运营方面的要求较高,往往需要智能化技术、数字化管理等配套服务。以光伏为例,中国光伏产业拥有全球最大的生产基地与完整的产业链,在原料生产、设备组装、产品设计与安装等环节都具有成熟的生产与服务体系,形成了自研技术积累与规模化生产条件,这才有了引领世界的成就。在光伏之外,随着新兴产业的发展,相关产业资源也在快速整合,形成了先进制造业集群,带动无人驾驶、锂电池等创新技术持续涌现,让中国新质生产力形成了巨大的规模。可以说,“新三样”代表的新兴产业,已成为中国主动抢抓新一轮科技革命发展先机,抢位产业优势、领跑动能转换的关键产业。而服装、家电、家具作为“老三样”,过去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往在发达国家推出后、产品生命周期走到“标准化”的阶段时,以产业转移的方式进入中国。中国则依靠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禀赋,扮演产业承接者的角色,以成本优势取得快速发展。如今,随着中国进入比较优势转变的新阶段,成熟完整的产业链条、信息技术优势与国内超大规模市场需求结合,不仅让以“新三样”为代表的技术密集型产业蓬勃发展,也带动了“老三样”焕发新生机,呈现数字化、高端化、绿色化等新特征。会讲故事的毛绒玩偶,融入中国文化、科技元素的拼插积木,中国传统与新兴产业都在通过出口高质量发展,积累起国际产业竞争的新优势。再次,中国出口市场多元化取得积极进展,更凸显中国技术进步成就和产业链的多样性优势,为经济活力释放拓展空间。上半年,我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11.29万亿元,增长4.7%,占进出口总值的51.8%,较去年同期提升0.9个百分点,其中出口占比提升至34.6%,有效对冲了传统市场波动。而且,除对美外,中国对所有贸易伙伴的出口都有较快增长,进一步巩固了世界贸易大国地位。在早期以加工为主要贸易方式的时期,由于无论是资本、技术还是市场渠道方面,都对发达国家和跨国公司的较高依赖,发达国家是中国最主要的出口目的地。但随着中国本土企业的快速成长,加工贸易占比持续下降,具有更强自主性、包含更高国内增加值的一般贸易相应提升,中国企业对发达国家市场的依赖度也不断减小。上半年,我国有进出口实绩的外贸企业62.8万家,历史同期首次突破60万家,较去年同期增加4.3万家。其中,民营企业54.7万家,进出口增长7.3%,占进出口总值近六成。凭借其灵活的机制和创新能力,民营企业将高质量的产品输送到不同市场,成为中国出口多元化的主力军,持续为经贸发展注入新生力量。最后,即便面临全球需求疲软,中国仍能凭借完整的产业链供应链,快速响应细分市场需求。这种“独一无二”,是中国出口稳中有进的重要保障。几十年持续不断地推进工业化,让中国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制造业生产体系,拥有世界上最为复杂完整的各类制造产业链条,所以才能为高质量出口提供丰富的产品供给,保障出口的稳定性和竞争力。在世界500种主要工业品中,中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全球第一,占比超过四成,是全球工业门类最齐全的国家之一,也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的重要参与者与维护者。这种产业链的完整性和产品类型的丰富性,让中国不仅在出口目的地上、而且在出口产品上也能做到“东方不亮西方亮”。实际上,虽然中国中高端机电产品在产业结构中的占比不断提高,但国产纺织服装、鞋、玩具、家具等产品在国际市场上依然具有很高竞争力,且在向高端化、品牌化方向发展。今年上半年纺织服装出口额高达1440亿美元,同比增长0.8%。此外,更令国际市场关注的是,由于产业链的丰富性和配套能力的体系性,中国出口企业总是能根据国际市场的变化快速响应,以满足新的市场条件下衍生出的新需求。即便是小批量、多品类的需求趋势,也能够依托柔性化生产能力,实现生产线的快速切换与定制化生产,在很短时间内完成从设计到交付的全流程,既保证产品质量与性价比,又能精准匹配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个性化需求。出口高质量发展的背后,不仅是制造业的崛起,更有物流调度、跨境支付、沟通协调、快速响应等配套服务的全方位升级,这也是外商越来越发现“离不开中国”的原因。中国作为世界超大型经济体之一,出口是高效利用中国制造业产能、推动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中国出口市场的规模优势、结构升级与韧性活力,也将为世界经济复苏注入动能。我们应继续充分发挥优势,为中国企业出口提质升级创造必要条件和良好环境,进一步释放中国经济活力。(作者是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国WTO研究院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