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1AZ3ePQca opinion.huanqiu.comarticle社评:超万亿度电,见证中国经济转型的世界意义/e3pmub6h5/e3prafm0g7月份,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达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通常来说,用电量是一个经济体活力水平的最直接表征。这是全球首次出现一个国家的月度用电规模超过万亿千瓦时,表面看,它源于高温天气和经济活跃的共振效应;深层看,更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深刻转型。超万亿规模用电量的出现,是中国经济活力和中国能源供应体系韧性同步作用的结果。用电量通常被视为经济活动的“晴雨表”。与用电量创纪录同步的是,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持续升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沪指创下近十年新高。万亿度电背后也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保障体系赢下的一场大考,面对7月份高温天气带来的超高用电负荷,多种能源形式协同发力保持电力供应稳定。分产业观察,总量攀升与结构优化的双重变奏尤为明显。第一产业用电增幅高达20.2%,折射出农业现代化的新趋势:智慧灌溉等电气化设备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作为用电“压舱石”的第二产业表现同样亮眼,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明显,传统高耗能产业用电增速持续回落,“一升一降”印证了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坚定步伐。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服务业、充换电服务业用电激增,反映出数字经济和绿色交通的全面扩张。用电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佐证,它表明中国经济正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创纪录的用电规模之所以值得关注,另一重意义在于它建立在能源绿色转型基础上。7月新能源发电占比显著提升,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快速增加,占比接近总量的1/4。中电联数据显示,7月四大高载能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5%。一位美国气候专家近日将中国碳排放趋于稳定描述为“具有全球意义”,称“这表明一个国家可以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排放”。2015年,中国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25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月度用电量超1万亿千瓦时。10年间,中国的能源安全得到保障、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月度用电量实现翻倍增长,如今单月用电量已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用电水平。有机构预计中国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增长5%—6%,2030年将达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用电规模的持续攀升,正不断凸显中国在全球能源与经济版图中的独特地位。电力数据所呈现的,并非简单的增长曲线,而是中国经济版图正在被电气化、数字化深刻重塑的真实写照。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高速电气化”的跃迁,这既改变着产业运行方式,也重塑着社会生活场景。7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18%,河南、陕西等地增幅超过30%,既有高温天气带来的需求,也映射出电气化产品的加速普及。背后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型:空调、电动汽车、智能家居正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深圳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杭州云智造产业园由电炉炼钢厂成功转型,标志着绿色发展与智能升级正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中国的“高速电气化”跃升,意义并不限于中国自身,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深远的。它首先表明,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完全可以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推进绿色转型,这为其他国家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提供了现实案例。其次,这一庞大需求正在推动新能源技术更快成熟、成本更快下降,使全球市场都能受益。更重要的是,中国用电结构的优化和清洁化进程,正在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安全的确定性。换句话说,万亿度电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注脚,更是世界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共同机遇。1755878016007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肖山环球时报175587801600712[]{"email":"xiaoshan@huanqiu.com","name":"肖山"}
7月份,中国全社会用电量突破万亿千瓦时大关,达1022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6%。通常来说,用电量是一个经济体活力水平的最直接表征。这是全球首次出现一个国家的月度用电规模超过万亿千瓦时,表面看,它源于高温天气和经济活跃的共振效应;深层看,更折射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澎湃动能与深刻转型。超万亿规模用电量的出现,是中国经济活力和中国能源供应体系韧性同步作用的结果。用电量通常被视为经济活动的“晴雨表”。与用电量创纪录同步的是,外资对中国经济的信心持续升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对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上调0.8个百分点,沪指创下近十年新高。万亿度电背后也是电力基础设施建设和供应保障体系赢下的一场大考,面对7月份高温天气带来的超高用电负荷,多种能源形式协同发力保持电力供应稳定。分产业观察,总量攀升与结构优化的双重变奏尤为明显。第一产业用电增幅高达20.2%,折射出农业现代化的新趋势:智慧灌溉等电气化设备的普及正在改变传统农业的面貌。作为用电“压舱石”的第二产业表现同样亮眼,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增速明显,传统高耗能产业用电增速持续回落,“一升一降”印证了工业经济向高端化、智能化转型的坚定步伐。第三产业中的互联网服务业、充换电服务业用电激增,反映出数字经济和绿色交通的全面扩张。用电结构的变化是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佐证,它表明中国经济正向更具可持续性的方向发展。 我国创纪录的用电规模之所以值得关注,另一重意义在于它建立在能源绿色转型基础上。7月新能源发电占比显著提升,风电、太阳能、生物质发电量快速增加,占比接近总量的1/4。中电联数据显示,7月四大高载能行业(黑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有色金属冶炼和压延加工业、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业)用电量同比增长0.5%。一位美国气候专家近日将中国碳排放趋于稳定描述为“具有全球意义”,称“这表明一个国家可以在保持经济增长的同时减少排放”。2015年,中国历史性解决全国无电人口用电问题;2025年,中国在全球范围内首次实现月度用电量超1万亿千瓦时。10年间,中国的能源安全得到保障、能源结构持续优化,我国月度用电量实现翻倍增长,如今单月用电量已相当于东盟国家全年用电水平。有机构预计中国2025年全社会用电量将增长5%—6%,2030年将达13万亿千瓦时以上。用电规模的持续攀升,正不断凸显中国在全球能源与经济版图中的独特地位。电力数据所呈现的,并非简单的增长曲线,而是中国经济版图正在被电气化、数字化深刻重塑的真实写照。中国正在经历一场“高速电气化”的跃迁,这既改变着产业运行方式,也重塑着社会生活场景。7月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比增长18%,河南、陕西等地增幅超过30%,既有高温天气带来的需求,也映射出电气化产品的加速普及。背后是一种生活方式的转型:空调、电动汽车、智能家居正逐渐进入寻常百姓家。深圳在全球率先实现超充站数量超过加油站,杭州云智造产业园由电炉炼钢厂成功转型,标志着绿色发展与智能升级正在产业链各环节深度融合。中国的“高速电气化”跃升,意义并不限于中国自身,在世界范围内也是深远的。它首先表明,一个超大规模经济体完全可以在保持增长的同时推进绿色转型,这为其他国家探索低碳发展路径提供了现实案例。其次,这一庞大需求正在推动新能源技术更快成熟、成本更快下降,使全球市场都能受益。更重要的是,中国用电结构的优化和清洁化进程,正在增强全球气候治理和能源安全的确定性。换句话说,万亿度电不仅是中国经济的注脚,更是世界绿色转型和可持续增长的共同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