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O3kthWhkp0作者:张健opinion.huanqiu.comarticle张健:英国成跨大西洋关系震荡的“赢家”?/e3pmub6h5/e3pr9baf6英国正在成为美欧关系剧烈震荡的“意外赢家”?在英国今年5月率先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后,欧洲媒体上就开始出现这种声音。彼时,欧盟还在因关税问题与华盛顿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屈服让步达成的协议也被认为不如英国所获条件“优越”。按照目前计划,英国将在下个月迎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事访问。加上英国已经如愿与欧盟签署“关系重置协议”,同法德两个欧洲大国以应对俄乌冲突为契机重组“欧洲三驾马车”……一时间,英国在大西洋两岸可谓“左右逢源”。 从历史角度看,英国一直与美国和欧洲大陆保持着某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19世纪末在经济总量被美国赶超之后,英国国内一直存在着是面向海洋还是面向大陆拓展“国运”的纠结。从实际轨迹来看,英国人总体上还是更倾向于海洋,倾向于加强与华盛顿的“特殊关系”,而与欧洲大陆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从二战结束之初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思想可见一斑。20世纪50年代,以法德和解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英国最初并未积极参与其中,之后申请加入时又先后两次因亲美立场而遭法国否决。法国时任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即便1973年正式成为欧共体即后来欧盟的成员国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也是磕磕绊绊。刚加入欧共体两年后的1975年,英国时任工党政府就举行了是否留在欧共体的公投,结果是继续留在其中。2016年保守党政府再次组织“脱欧”公投,这次公投获得通过,英国脱离欧盟。这些一波三折的历史情节表明,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没有法德等欧洲国家那样厚重的情感归属。 英国人原以为“脱欧”之后行动将会更加灵活,没有欧盟条条框框限制,可以更自主地制定经贸和外交等领域政策,还能更游刃有余地处理与华盛顿的关系。怎料,美国两党政府对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看法不尽相同,奥巴马和拜登时期的民主党政府并不认可英国“脱欧”,认为英国留在欧盟更有利于美欧联盟以及西方整体的团结;特朗普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尤其是“特朗普2.0”开启以来,对于欧盟多有批评,对于欧盟一体化和欧盟机制表现出一定的反感,因而并不反对英国“脱欧”。 在此过程中,英国外交政策时常摇摆,有时倾向于美国,有时倾向于欧洲大陆。但总体上,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围绕诸多问题的立场更趋一致,利益共同点更多。只是在美国对欧保持强势、对英国国内政治也保持较强影响力的背景下,英国试图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并在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扮演“桥梁”角色,发挥某种“独特作用”。这一点,在美欧有关俄乌冲突的博弈中已经有所体现。 从现实层面看,英国工党政府与美方达成的贸易协议一开始遭受严厉抨击,但在欧美贸易协议确定欧盟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为15%后,英国的10%税率却成了“意外优待”。英国国内一些人将之说成是“脱欧红利”,认为在美国市场,英国商品将比欧盟商品价格更便宜、更有吸引力,英国由此成了“意外赢家”。不只对美贸易谈判,英国在美欧交恶之际加强对欧沟通,并与欧盟签署覆盖渔业、食品进出口、防务安全、人员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协议,就此“摆脱关于英国脱欧的陈旧争论”,“掀开英国与欧盟关系的新篇章”;不断加大在对乌军援和俄乌冲突谈判等问题中的存在感,以此彰显自身外交影响力。如此等等,都让英国暂时在美欧博弈中处在了“赢家”位置。 放眼未来,英国可以借助自身的灵活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以及与欧盟“相互需要”等优势条件,继续在这组复杂关系中找到自身相对独特的定位。但正如前文所言,美国国内政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欧态度也可能随之变化;欧盟当前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处境相对艰难,围绕对美政策,欧盟内部一直存在“跨大西洋派”和“战略自主派”之争,不同立场政治人士上台往往会直接体现在对美政策调整中,这也使英国能否持续发挥“独特作用”面临不确定性。就此而言,英国能否继续成为“赢家”,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跨大西洋关系时与势的变化。(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1756147250890环球网版权作品,未经书面授权,严禁转载或镜像,违者将被追究法律责任。责编:李雨童环球时报175616235568411[]{"email":"liyutong@huanqiu.com","name":"李雨童"}
英国正在成为美欧关系剧烈震荡的“意外赢家”?在英国今年5月率先与美国达成贸易协议后,欧洲媒体上就开始出现这种声音。彼时,欧盟还在因关税问题与华盛顿闹得不可开交,最终屈服让步达成的协议也被认为不如英国所获条件“优越”。按照目前计划,英国将在下个月迎来美国总统特朗普的国事访问。加上英国已经如愿与欧盟签署“关系重置协议”,同法德两个欧洲大国以应对俄乌冲突为契机重组“欧洲三驾马车”……一时间,英国在大西洋两岸可谓“左右逢源”。 从历史角度看,英国一直与美国和欧洲大陆保持着某种复杂而微妙的关系。19世纪末在经济总量被美国赶超之后,英国国内一直存在着是面向海洋还是面向大陆拓展“国运”的纠结。从实际轨迹来看,英国人总体上还是更倾向于海洋,倾向于加强与华盛顿的“特殊关系”,而与欧洲大陆保持若即若离的状态,这从二战结束之初丘吉尔提出的“三环外交”思想可见一斑。20世纪50年代,以法德和解为核心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开始启动,英国最初并未积极参与其中,之后申请加入时又先后两次因亲美立场而遭法国否决。法国时任总统戴高乐认为,英国是美国的“特洛伊木马”。 即便1973年正式成为欧共体即后来欧盟的成员国后,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的关系也是磕磕绊绊。刚加入欧共体两年后的1975年,英国时任工党政府就举行了是否留在欧共体的公投,结果是继续留在其中。2016年保守党政府再次组织“脱欧”公投,这次公投获得通过,英国脱离欧盟。这些一波三折的历史情节表明,对于欧洲大陆,英国没有法德等欧洲国家那样厚重的情感归属。 英国人原以为“脱欧”之后行动将会更加灵活,没有欧盟条条框框限制,可以更自主地制定经贸和外交等领域政策,还能更游刃有余地处理与华盛顿的关系。怎料,美国两党政府对于英国与欧洲大陆关系看法不尽相同,奥巴马和拜登时期的民主党政府并不认可英国“脱欧”,认为英国留在欧盟更有利于美欧联盟以及西方整体的团结;特朗普执政的共和党政府,尤其是“特朗普2.0”开启以来,对于欧盟多有批评,对于欧盟一体化和欧盟机制表现出一定的反感,因而并不反对英国“脱欧”。 在此过程中,英国外交政策时常摇摆,有时倾向于美国,有时倾向于欧洲大陆。但总体上,英国与欧洲大陆国家围绕诸多问题的立场更趋一致,利益共同点更多。只是在美国对欧保持强势、对英国国内政治也保持较强影响力的背景下,英国试图维持与美国的“特殊关系”,并在美国与欧洲大陆之间扮演“桥梁”角色,发挥某种“独特作用”。这一点,在美欧有关俄乌冲突的博弈中已经有所体现。 从现实层面看,英国工党政府与美方达成的贸易协议一开始遭受严厉抨击,但在欧美贸易协议确定欧盟输美商品关税税率为15%后,英国的10%税率却成了“意外优待”。英国国内一些人将之说成是“脱欧红利”,认为在美国市场,英国商品将比欧盟商品价格更便宜、更有吸引力,英国由此成了“意外赢家”。不只对美贸易谈判,英国在美欧交恶之际加强对欧沟通,并与欧盟签署覆盖渔业、食品进出口、防务安全、人员流动等诸多方面的协议,就此“摆脱关于英国脱欧的陈旧争论”,“掀开英国与欧盟关系的新篇章”;不断加大在对乌军援和俄乌冲突谈判等问题中的存在感,以此彰显自身外交影响力。如此等等,都让英国暂时在美欧博弈中处在了“赢家”位置。 放眼未来,英国可以借助自身的灵活性、与美国的“特殊关系”以及与欧盟“相互需要”等优势条件,继续在这组复杂关系中找到自身相对独特的定位。但正如前文所言,美国国内政治存在相当大的不确定性,对欧态度也可能随之变化;欧盟当前的政治、安全和经济处境相对艰难,围绕对美政策,欧盟内部一直存在“跨大西洋派”和“战略自主派”之争,不同立场政治人士上台往往会直接体现在对美政策调整中,这也使英国能否持续发挥“独特作用”面临不确定性。就此而言,英国能否继续成为“赢家”,相当程度上还取决于跨大西洋关系时与势的变化。(作者是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